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肯定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航天发展成就。两会中,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围绕航天事业发展、支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方面集智聚力,积极建言献策,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介绍,目前中国空间站已经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在轨长期运行10年以上。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太空科学实验平台,为最大化发挥它的应用效益,航天员将常态化长期驻留,在轨开展科学实验等一系列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加快建设实现新突破,也起到引领和牵引的作用。因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带动了国家整个航天工业的发展,比如在材料、设计、电子等领域,都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需求而强大起来。
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在积极拥抱国际合作。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运营和国家级科学实验平台建成的新阶段,更多青年人将有机会参与到中国空间站的工作,中国空间站也将向世界开放。目前我国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共同遴选的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相关载荷实验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始陆续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同时,国际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也将开始,已有多个国家提出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还有一些国家提出希望我们帮助培养航天员的申请。目前已经开展了中国航天员与国际同行在中国空间站共同工作的一些前期研究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神舟飞船可用于太空旅行,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考验,飞行环境条件也被证明能让人们健康地度过太空飞行过程,但是中国空间站现在还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现在的目标是把空间站建好,发挥其科学和应用价值。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很多工作将转向科学探索、科学实验与应用,今后会有更多类型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说,我国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的探月工程起步到现在经过了20 多年,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获得了一大批月球科学研究成果,也为后续月球乃至深空探测,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技术基础。未来,中国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规划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嫦娥六号将前往月球背面执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会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到时候我们国家把中国人送上月球的技术基础应该是基本具备了。近期以来,对于载人登月的一些关键技术攻关也在持续开展。
周建平指出,载人登月是国际热点话题,中国也在对载人登月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中国具备实施载人登月重大工程的技术基础能力、工业能力,相信不用很长时间就能实现载人登月目标。
杨利伟表示,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的成熟,在项目发展规划中已列入对更深远太空的研究,未来我们中国人的脚步一定会向更深远的太空迈进。比如载人登月项目,前期的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已经完成,今年登月阶段的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将全面实施。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地月空间已成为人类活动空间的新疆域和新的空间制高点。地月空间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独特的环境资源等,其开发利用将极大地促进国计民生,未来可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同时,地月空间是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最佳标本”,有望牵引和催生科技创新产出,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新引擎。
如今,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和组织面向地月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已纷纷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将地月空间视为战略发展新高地,开始布局抢占频率、轨位、区域等地月空间核心战略资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就加快我国地月空间发展提出,地月空间开发利用已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资源开发利用、太空服务等地月空间产业正在萌发,要实现有关目标,必须构建地月空间基础设施。“我们已经具备建设地月空间基础设施的能力,当前正是空间基础设施向地月空间扩展的关键时机。”杨孟飞指出,我国探月工程、高分工程、北斗工程和空间站工程已圆满完成,为我国后续大规模地月空间探索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管理、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
但杨孟飞也从顶层规划、空间资源和产业市场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月空间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他指出,在未来10年内,地月空间的航天活动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我国即将面临地月空间发展新格局。“目前,美、欧、日均已提出了地月空间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但尚未进入在轨建设阶段。对我国而言,当前正是抢占先机、领跑地月空间产业市场的关键机遇期,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杨孟飞表示,在产业市场方面,我国正处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关键时机。
就加速推进我国地月空间航天产业发展,杨孟飞提出建议,要抓住机遇,尽快开展地月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并加快实施系统建设,为地月空间发展提供基础性、通用性的通信、导航、监测等服务,牵引空间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助推地月空间经济,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打造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平台,共享共建,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彰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地月空间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次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重点关注的话题,依然是航天强国的建设,“希望国家在航天强国的建设中,能够更加关注空间科学的发展。我希望把空间科学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航天活动的支柱之一。”
“空间科学可以改变我们看地球的视野,也会帮助我们解开人类的终极谜团——人类是否就是太阳系中的唯一智慧生物。”王赤阐释了空间科学研究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空间科学已成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的主流渠道和重要窗口,成为协力打造外层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选择。
王赤指出,“发起和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不仅将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且还将在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有效维护我国科技安全等方面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构成了航天强国建设的三大支柱,空间科学挑战极限的需求有力牵引空间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促进尖端探测技术不断突破,是航天核心技术发展的强劲动力,是空间应用的先导和基础。
空间科学对重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将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催生新一轮科学革命,是基础研究的战略制高点,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领域之一。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重型运载火箭代表国家进入空间的最大能力,是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透露,我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预计2027年前后完成首飞。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和煤油推进剂,全长约92 米,起飞质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 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 吨,用于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我国载人航天还将登陆月球,走向深空。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运载火箭。目前,火箭各项研制工作正在有序加快推进。”容易说。
2017年首次商业发射以来,“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发射17 次,把30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结合在“快舟”火箭上多年的实践探索所提出,发展商业航天,建设航天强国,最重要的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快舟”火箭将抓紧时间持续迭代,在优化中实现快速发展。今年“快舟”系列火箭预计开展8 ~10 次发射,“快舟”火箭、商用航天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在(武汉)阳逻已经完成了商业航天基地的建设,集中了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和卫星的测运控,按照年产20 ~50 发的能力建设,希望通过更高强度、更高密度的发射,为我国的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快舟”力量。冯杰鸿还表示,今年,“快舟”系列火箭将全面推向市场,这将极大地提升我国低成本快速进入轨道空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