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背后,一个被忽视的危机

2023-09-29 07:38:21瞻云
看世界 2023年17期
关键词:热射病热浪定点

瞻云

2023年8月11日,加沙城,天气炎热,巴勒斯坦民众游泳降温

7月以来,热浪席卷北半球,中国北京为代表的地区,出现多次40℃以上的高温天气。7月底,台风过境后,多地又开始重回“烤箱”模式,频发高温预警。

如今,极端的高温,正在炙烤整个地球。

7月3日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天。次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条件已形成,意味着极端高温可能已经成为新常态。

每年夏季,世界范围内都会发生大量的“热射病”致死案例,今年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下,尤为显著。

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和普通中暑不同的是,它有着很高的死亡率,通常可以达到20%至70%,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更是高达80%。

体温调定点平衡温度

或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人类体温温度明明有37℃,偶尔高烧超过40℃也可能没事儿,为什么热射病却来势汹洶,能快速致病,甚至致人死亡?

主要原因在于,人体散热机制无法应对突然到来的热浪高温。

每个细胞每秒钟,都会发生千万次生化反应,大脑、内脏,以及肌肉等人体核心,就是一个个巨大的发热体,随时随地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

人体要维持37℃的体温,就必须不停对外散热。而人体对外散热,主要有4种途径:蒸发散热、对流散热、传导散热,以及通过热辐射散热。

由于人体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那么当核心器官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的热量时,人体才能维持37℃的恒定体温。

当皮肤温度为33℃左右时,我们才会觉得不冷不热。这是因为,人体核心必须和体外形成一个温度梯度,体内的热量才能传向体外,并最终通过皮肤散失掉—4℃的平均温度梯度,正是人体皮肤裸露时,恰好能散失掉基础代谢热量的平均温度。

然而人外出时,都有穿衣的习惯,衣物起到隔绝空气的效果,又会形成一个温度梯度,从而可以在更低的环境温度中,令皮肤处于33℃的舒适温度附近。所以,穿衣状态下,人体舒适气温大多在28℃附近。

正是因为温度梯度的存在,当我们皮肤温度低于33℃时,温觉感受器会让我们产生冷觉,促使我们增加衣物,或者采用其它保暖措施;当皮肤温度高于33℃,就会促使我们减少衣服,或者采用其他降温措施。

作为恒温动物,我们体内拥有专门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来调节体温。体温调定点就像一把尺:当人体面临高温威胁时,下丘脑通过促使汗腺分泌增多、毛细血管舒张、肌肉肝脏产热减少,来促使人体降温;当人体面临低温威胁时,下丘脑通过促使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肝脏产热增多,来促使人体升温。

人体散热机制无法应对突然到来的热浪高温。

2023年8月8日,美国德州奥斯汀市,急救人员正在救助一名中暑的市民

虽然体温调定点通常在37℃附近,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内分泌失常、代谢失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其它疾病等,都可能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

热射病如何致命?

一般来说,体温在38.5℃以下,体温调定点都能够很好地工作;当体温达到39℃至40℃范围时,人体便进入了高热范围。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中,体温调定点便可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体温失控,甚至导致温度不可逆地继续升高。

然而,在热浪事件中,环境温度往往高达40℃以上,甚至高出人体温度好几度,这如果是人体温度,已经达到了超高热标准。

这个时候,人体的温度梯度,已经完全反过来。之前原本是散热的机制,现在变成了增热的机制,不仅有来自人体内部的热量,还有外部热量的持续加热。

当外界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汗液蒸发几乎是唯一的散热方式。然而很多人在夏天,往往穿着不通气的防晒服,这对人体的散热更是雪上加霜。

静息状态下,人体的功率通常在100瓦特至200瓦特范围内,夏天太阳直射时,每平方的功率则高达1367瓦特。如果人体横截面积按照0.1平方米来算,太阳施加在人体上的功率也高达100多瓦特。

也就是说,高温状态下,如果汗液得不到蒸发,那么相当于几百瓦功率的电磁炉向人体不断加热,足以让人体温度急遽升高,在短时间升高好几度。

人体内部的蛋白质活性、神经活动、内脏活动都高度依赖于正常的体温,甚至连下丘脑这个温度调定点,也依赖于稳定的温度。急遽升高的温度,令温度调节更加紊乱,对高热的人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一些有心血管、脑血管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群体来说,身体自然难以抵抗这样的高热冲击,这是热射病造成他们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说,对付热射病,最关键在于预防。如果遇到突然的高温,尤其是超过人体的高温,一定要注意降温,尤其是要穿透气透风的衣服。大量发汗,且同时保持通风,往往能起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当然,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023年8月4日,希腊雅典,阿提卡动物园,一只15岁的安哥拉狮子在舔它的冷冻早餐

大量发汗,且同时保持通风,往往能起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热浪威胁恐将继续增多

在注意个人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温越来越高,北半球频频出现极端高温。每年夏天,欧洲都会出现大量热死事件。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预估,2021年至2050年,破纪录极端热浪的发生概率,将是过去30年的2到7倍;2051年至2080年,更会是达到3到21倍。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极端热浪事件,每6年至37年就会发生一次。

美国耶鲁大学有研究也表示,极端热浪除了热死人,还会导致全球风暴。相比过去300万年,21世纪的飓风和台风等热带气旋,将会在更大纬度范围内发生,纽约、波士顿、北京、东京等中纬度地区的全球大都市,更是首当其冲。

全球洋流和季风频频翻转,正在导致地球局部地区极端天气加大频率发生。该下雨的连年干旱,不下雨的倾盆暴雨,该冷的时候,热浪来袭,该热的时候,却遭遇寒潮。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热浪威胁,仅仅只是近年来人类遭遇的无数极端天气之一。

例如,2021年,中国发生了多达9次的区域性高温,北京、天津、河北等众多地区降雨量达到数十年之最,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江南、华南、西北、华北皆出现了区域性干旱。

全年共发生了47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中等强度以上龙卷风16次。北方地区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而在1月和11月,都出现了极端低温和寒潮。

世界范围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更是不可计数,带来这些恶果的罪魁祸首,可能正是全球变暖。

真正的危机

人类世界,似乎正在不可逆地朝着全球变暖的混沌预言,一步步发生着气候危机。

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全球变暖将可能给地球带来极端的恶果,但时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全球变暖的事实,认为是危言耸听。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两位逆行者,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通过建立经典的“大气—海洋—陆地”大气环流模型,真锅淑郎不仅有效地模拟了全球气候变暖,还第一次确切地提出了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变暖的关系。

“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上升2.5℃。”这一句经典预言,正是真锅淑郎所提出的。

2023年8月6日,成都大運会赛艇男子轻量级单人双桨决赛,获得银牌的伊朗队选手中暑

在真锅淑郎建模思路的启发下,哈塞尔曼提出了哈塞尔曼模型,发明了一种“最优指纹法”,来预测天气变化。

简单来说,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就像是在其气候中留下的指纹,通过对这些指纹建模,就能找到气候规律,从而对天气进行预测。

对此,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黄吉平教授曾做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致意思是说,混沌的天气,就像人牵着狗走路,狗一会儿跑东,一会儿跑西。人走路的轨迹也捉摸不定,无法预测。但如果我们统计狗的脚印,就可以预测出人的行走轨迹。

为了表彰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功效,2021年,他们被授予诺尔贝物理学奖。

随着混沌理论的发展,在气候学家的努力下,人类预测短期天气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但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我们的未来却被推向了更加难以预测的结果。

迄今为止,我们已跨越了9个行星边界中的5个。

2009年,瑞典和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提出了“行星边界”的概念,以定义“在稳定的星球上为人类提供安全的操作空间”。

地球上总共有九大行星边界,即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生物地球化学流动(氮磷循环)、平流层臭氧消耗、海洋酸化、淡水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大气气溶胶负载和化学污染。

行星边界框架中的每个过程,都明显被人类活动影响。迄今为止,我们已跨越了9个行星边界中的5个。

CO2、CH4、N2O浓度升高,夏季海冰减少,冰川退缩,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洋增暖,海洋酸度增加……近几十年来,这些现象都屡屡刷新千万年来的最新数据。

或许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热浪威胁仅仅是一场偶然,但也有可能它背后暗藏的是全球变暖危机的再一次预演。台风杜苏芮和卡努接踵而来,而在未来还有什么极端天气等着我们,同样是混沌而未知的。但无论它们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保护气候和环境,都将是我们人类未来肩头上最重的一项责任。

(作者系生命科学科普作家)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热射病热浪定点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解析几何中定点问题的处理策略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清凉一下
智族GQ(2020年8期)2020-09-06 14:01:45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对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热浪侵袭
华声(2018年6期)2018-07-10 06:06:52
热情与热浪试比高 2017年8月三大电影排行榜及预告榜
肉牛发生热射病死亡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