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远
电影《戈尔达》剧照
世人总是看到那位老太太烟不离手,每日出现也总穿着一双毫无设计感的白色鞋子,踱着蹒跚的步伐在人们的眼前走过。老年斑爬上了她的脸庞,左手手背布满了因为打点滴而留下的疤痕。
这个老太太也许体型瘦小,却在一个国家生死攸关的时刻,领导一众悍将反败为胜。50年后,这个老太太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并且由英国著名演员海伦·米勒担纲主角。这部在今年上映的名为《戈尔达》的电影,取材自以色列前总理戈尔达·梅厄夫人在40年前“赎罪日战争”所经历的19天。
在过往饰演过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等女强人角色的米勒,这次又再演绎一个身居高位的女性如何应对危机。被称作“中东铁娘子”的梅厄夫人,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政坛上的杰出女性领袖之一。然而,《戈尔达》更加倾向于揭示梅厄夫人更加接近人性和鲜为人知的脆弱一面。
“我也许只有女子的羸弱身躯,但是在里面跳动着君王的心!”这是海伦·米勒在2005年出演英剧《伊丽莎白一世》时那个最著名的片段。
她所演的伊丽莎白一世,在当时也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口:1588年,当时的欧洲霸主西班牙为了让边陲小岛英格兰屈服,派出了“无敌舰队”开往英伦三岛,剑指伊丽莎白一世所在的伦敦。
为了鼓舞英格兰军民的士气,伊丽莎白一世穿着一身铠甲,手持佩剑出现在军港,发表了在日后成为英国文学名篇之一的“战前演讲”。在电影中,米勒饰演的女王敏捷地跳下了王座,一手拿起脚下的泥土,闻了一下,再对军民们讲起那激动人心的名篇。女王十足的中气和音量,以及那满脸的自信,让英格兰军民们看到了敌强我弱形势下依然有取得胜利的决心。
然而,对于梅厄夫人这个角色,同样是战时女性领袖,米勒却拿出了另一套演绎的风格。在1973年10月6日下午6点,正值犹太传统节日赎罪日傍晚时分,以色列電视台画面上出现了总理梅厄夫人神态严峻的画面:“以色列的公民们,在今天凌晨2点早些时候,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对以色列展开了军事侵犯行为……”头发花白的梅厄夫人穿着白色短袖工作装,带着一个厚厚的老花眼镜,一时看着手中的稿纸,一时又看着镜头。海伦·米勒在柏林电影节的首映礼上对记者说,为了让自己在电影中变得更加像梅厄夫人,她每天出镜前都要化妆4个小时。就像梅厄夫人那样,米勒在拍摄《戈尔达》期间几乎烟不离手。
就像梅厄夫人那样,米勒在拍摄《戈尔达》期间几乎烟不离手。
英剧《伊丽莎白一世》剧照
1973年11月12日,伦敦,梅厄夫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在以色列这样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而且四面受敌的国家,担任政府一把手也就意味着24小时绷紧着神经。女总理在电视上讲话前,已经有12个小时没有睡了。用梅厄夫人的话来说,当上了以色列的总理,就别指望有一个晚上能够睡个完整的觉。
她的床边摆着一台连着国防部的电话,在赎罪日战争爆发前那4年,以色列和埃及接壤的边境早已爆发零星冲突。以军每伤亡一个士兵,梅厄床头的电话就响一次。作为以色列国的总理,就怕有一天夜里突然接到电话,敌人从四面八方进攻。到了梅厄夫人卸下官职后多年,这个“电话噩梦”依然把她吓得一身冷汗。
刚执掌权力时,梅厄夫人已经71岁,本来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在日后解密的档案中,人们才知道此时的梅厄总理已经身患恶性肿瘤,每到周末总是秘密进入医院接受化疗,左手打点滴,右手则拿着一根香烟继续开她的内阁会议。赎罪日战争爆发后,梅厄夫人更加是睡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香烟一根根地抽,浓咖啡也是一杯杯往嘴里灌。
1973年,西奈半岛,赎罪日战争
米勒曾经在戏剧公开课中说过,要演好一个角色,第一步是要学会如何像角色那样走路。在《女王》中,饰演伊丽莎白二世的米勒双手大幅度前后摆动;到了《戈尔达》,米勒的演绎更加传神:她拱起背部,头往前倾,梅厄夫人那个尖尖的鼻子指向前方。那个踉跄着在国防部天台踱步的侧面镜头,真的像新闻片段中走出来的梅厄夫人。也难怪梅厄夫人的孙子参加完《戈尔达》首映礼后,只对米勒的演绎说了个“服”字。
相对于塑造“中东铁娘子”的固有形象,米勒更倾向于挖掘这位叱咤世界政坛的女强人背后的血和泪,以及她如何拖着病躯打完一场能导致亡国灭族的恶战。
1898年生于当时属于沙俄帝国境内的基辅,幼年目睹了东欧惨烈血腥的排犹运动,戈尔达8岁那年举家前往美国。在美国,青年时的戈尔达接触到了当时的左翼犹太复国主义思潮,从此便把以色列建国事业视作终身奋斗的目标。
26岁那一年,戈尔达挥别美国大都会纽约,来到了当时属于英国管辖的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开设的集体农庄里,她和丈夫莫里斯·梅厄逊在中东的荒漠中开始了艰辛的体力劳作。此时,以色列建国大业还是个遥远的梦想,那些日复一日的洗衣服和喂养家禽足以消磨掉所有崇高的理念。没过多久,丈夫梅厄逊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戈尔达却一个人苦苦地撑了下来。一些评论人士认为,这段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梅厄夫人的领导风格:她的教育水平不高,但是对犹太复国主义却有着非常单纯的执念;她不像其他活动家那样能说会道,却通过常年的体力劳动打磨出一种实干敢干的精神。那些从东欧出逃的犹太人,开始把梅厄夫人喊作他们的“老祖母”。
当上总理后,“老祖母”也有一套独特的会客习惯:她喜欢在自己的公寓里一边给下属做饭,一边聊国家大事。对于梅厄夫人来说,正式的内阁会议只是个走过场的形式,在自家厨房里边做饭边聊天才是“来真的”。就好像在电影中,梅厄夫人在自家的公寓厨房里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而对于以色列来说,能够拿到美国的大笔军事援助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在基辛格面前,穿着围裙摆弄着各种厨具的“老祖母”,摆出了自己的立场。
1977年11月21日,埃及总统萨达特(中)与以色列前总理戈尔达·梅厄交谈
基辛格说:“我首先是一名美国公民,再次是国务卿,最后才是一名犹太人。”
梅厄夫人反驳道:“用希伯来语来读的话,我们可以从右到左读起。”
两人通过私密又坦率的对话,拟定了合作计划:在苏联和阿拉伯国家越走越近的时候,美国需要以色列作为盟友在中东相抗衡。
在犹太人圈子中,“老祖母”是个让人喜爱又尊敬的形象。但对于以色列的敌人—阿拉伯国家来说,要找个“老祖母”当总理,是不是证明以色列没人了?一个由“老祖母”领导的以色列,是不是刚好处于最脆弱的状态?
有苏联在背后撑腰,以埃及总统萨达特为首的阿拉伯阵营早已磨刀霍霍,等待着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此时的以色列,却沉浸在一片洋洋自得的氛围中。“有达扬将军当国防部长,我们怕什么?”
达扬将军是谁?独眼将军达扬,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立下了巨大战功的“军神”。
但眼下,达扬慌了。他每日喃喃自语,甚至说要发射以色列的秘密核武器,炸平所有阿拉伯国家的首都,让所有中东国家跟以色列同归于尽。
她喜欢在自己的公寓里一边给下属做饭,一边聊国家大事。
这显然不是梅厄夫人想要的目的。相比起饱读历史典故,而且又有巨大民意包袱的达扬,梅厄夫人穷其一生的以色列之梦,不是为了在历史书中添加上自己的名字,而是给世界各地犹太人提供一个真实的、安稳而美好的家园。
在炮火轰隆声中,毫无军事经验的梅厄夫人用“老祖母”的坚韧和耐心,跟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周旋,跟前方将士每日花大量的时间沟通和拍板做决策。几乎每个阵亡士兵的葬礼,梅厄夫人都抽空参加。
在电影中,一个让人动容的场景,是梅厄夫人走近停尸间,看着眼前一具具躺着的以军尸体。秘书给阵亡士兵家属打电话,梅厄夫人站在后面忍不住痛苦流泪。作为小女孩,她亲眼看过犹太人在东欧被烧杀抢掠;作为老祖母,她又要承受着犹太士兵被杀戮的现狀。但是作为一国总理,她不可能逃避,只能一直扛下去。“阿拉伯人在整个中东都可以有退路,但犹太人没有退路。”
历时19天,以色列军队的能力到了极限,埃及和叙利亚也被以军的狠狠反击打得头破血流,死亡人数是以军的数十倍。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主导下,埃及和以色列终于达成了停火协议。
人们终于捏了一把汗:还好,不是达扬当总理。
战后身心倦透的梅厄夫人辞去了总理职务,还说出了一句:“当阿拉伯人对自己孩子的爱超越对犹太人的恨,那么中东才会有和平了。”在1977年,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国打开了维持至今的和平局面。只是这时候梅厄夫人已经退出政坛,真正当上了老奶奶的生活。
电影的最后还原了1977年11月19日萨达特访问以色列的历史性一幕。萨达特在以色列议会大厦见到了专程赶来的梅厄夫人,这两个死敌,终于在大笑中拥抱起来。可是这已经是俩人告别人世前的最后一幕重头戏:在一年后,梅厄夫人与世长辞。与以色列言和的萨达特得罪了国内的强硬派,他在4年后的一次阅兵中,被政变军人乱枪打死。
犹太“老奶奶”和阿拉伯“老爷爷”的和平欢乐时光只持续了半天。这就是中东。
责任编辑何承波 hcb@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