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纯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 276826)
草编是指利用蒲草、麦秸、玉米皮等自然原料,将其编织成草席、草帽、草鞋等生活用品的一种手工技艺。草编的历史悠久,文化价值丰富。据考证,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 000 多年历史。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草编广泛盛行于山东、河南、河北、上海、浙江等地,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是草编大省,草编历史悠久,曾在民间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素有“编筐打篓,养活九口”的说法[1]。草编也在日照广泛流传。日照草编以当地的草材为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和编织,编制成各种实用和装饰性的器物,如蓑衣、草席、蒲扇、蒲团、花篮、草鞋等。近年来,日照的“蓑衣编织技艺”“苇笠制作技艺”“辛家草编手工技艺”“葛编”等多种草编技艺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日照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日照还在岚山区黄墩镇任家董旺庄村打造了“草编车间”,推动了草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人民增收的双赢。另外,草编技艺还成功入选日照市手造产品目录,成为政府重点支持项目。
随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市场对草编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日照草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草编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需要手工艺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传承与发展。然而,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和耐心,因此不愿意从事这种费时费力又自感不体面的职业。同时,由于工业产品的冲击,以草编为代表的手工业市场萎缩,一些人不得不放弃草编行业。目前,在日照以草编为生的手工艺人凤毛麟角,年轻的手工艺人更加少之又少,这导致草编传承人员缺乏,草编发展缺乏内生力量,面临断层危险。此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提供培训,遗憾的是,目前日照市内的草编培训机构较少,这使得一部分想学习草编的人无从下手。
目前,草编市场遭遇的主要困境是市场需求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一些消费者更偏向购买时尚、现代化的产品。相比之下,日照草编主要生产蓑衣、篮子、蒲团、席子等传统产品,缺少创新和特色,且易于被其他产品替代,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求量逐渐下降。
此外,现代人对草编文化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对这类产品的购买欲望也不强烈。日照市政府虽然一直在加大对草编和其他非遗的宣传力度,但扶持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笔者经过走访还发现,由于草编市场不景气,政府曾在黄墩镇任家董旺庄村打造的“草编车间”目前也已失去实际意义,成为当地村委会的仓库。草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品,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低,正一步步退出市场。
目前,日照草编产品的制作多依赖于手工,产品的种类和样式单一陈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此外,从事草编产品设计的多是年龄偏大的普通农民,他们虽有丰富的编织经验,但缺乏一定的设计、美学等理论知识,也很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承担创新草编的重任。
日照草编的从业者多为农民,他们多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草编,主要利用农村集市和传统的线下实体店销售草编,销售渠道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更多的线上销售渠道。此外,日照缺乏多样的草编营销策略,对其宣传和推广不足,使得草编制品的销售受到限制。
日照的草编制品以自产自销为主,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和推广人员,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同时,相关企业的品牌意识较弱,导致日照草编产品缺乏品牌特色,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由于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投入也非常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日照草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传承与发展非遗草编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日照市要推动“非遗草编+教育”的跨界合作,将非遗草编融入教育体系中,开发草编课程,将草编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首先,在幼儿和中小学教育中将非遗草编纳入常态化实践课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从小培养学生对草编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具体做法可以邀请草编传承人到校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或由传承人教给学生几种简单易学的草编技艺,将草编课纳入正常教学中。其次,草编艺术传承要与高校教育相结合。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草编传承与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这为二者提供了合作的契机。目前,日照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工艺美术类、艺术设计类专业,所以可以将草编与这些专业融合,增设草编相关课程,开展草编设计项目,让学生将草编技艺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作品中,还可以与非遗草编传承人进行合作,在高校建设草编文化传承基地,探索草编在美学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促进草编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日照可以构建传承人、传承单位、企业、学校的联合机制,建立草编联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加快草编教材的编写与课程开发,以推进草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草编传承人可以贡献丰富的草编经验与技巧;传承单位可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用于展示和教学;企业可提供资金与物质支持,用于与传承人合作开发草编课程,撰写草编教材,并与学校建立草编产学研基地或草编工作坊,举办草编创意比赛、展览、论坛等活动;学校可以与其他各方合作开发草编课程,以培养更多草编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核心”[2],然而目前草编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相关知识,通过建设草编培训基地可以为传承人提供一个专门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帮助传承人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拓宽行业视野,激发创作潜能,拓展应用空间,推动合作交流,解决发展难题[3]。培训基地还可以发挥草编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搭建师徒传承的学习环境,培养更多草编艺人。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草编培训,为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闲在家的老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就业增收。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许多国外奢侈品牌备受大众追捧,人们不惜花费高于其实际价值数倍的价格购买这些产品。草编作为一种非遗文化,日照也可以通过品牌化发展来提升其附加值,使草编产品从单纯的手工艺品转变为拥有文化内涵的精品。为此,可借鉴山东临沂的“VINE 维内”和浙江台州的“匠心路11 号”草编品牌的成功经验。这两个品牌将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相融合,成功设计了既具备传统手工艺特色又充满时尚感的草编包和草帽等产品。日照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莒文化、渔文化、太阳文化、龙山文化、东夷文化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在草编设计上可从这些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时尚文化中寻找灵感,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设计,打造兼具时尚感、文化内涵及品牌价值的日照专属草编品牌,走出一条“非遗草编+品牌”的发展之路,从而推动日照非遗草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然而,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农村仍面临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积极探索了“共富工坊”模式,以促进农民增收。“共富工坊”是指以就近就业为目标,在农村利用闲置房屋或土地创办工坊,通常由基层党组织、村(社区)组织、企业和农户等多方合作组成,由党组织引导、村(社区)组织搭台,通过对接相关企业实现项目送到村、就业送到户、技能送到人,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助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4]。
草编作为一种蕴含巨大经济潜力的非遗文化,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非常适合“在家就业”的模式。日照通过建立“党政机关+企业+草编传承人+农户”的“草编共富工坊”,可以盘活各项资源,激发人们对草编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具体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在其中应该起到引导和提供政策支持的作用,在企业、社区和农户之间搭建合作桥梁,而且可以邀请草编传承人或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草编培训活动,向相关人员传授草编技艺。草编企业可以将订单发送到“共富工坊”,并统一回收草编成品。为了鼓励“草编共富工坊”的建立与发展,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的企业、传承人和农户参与其中。
自2020 年以来,传统手工艺品的消费大部分来自电商自播,网络店铺成为主要的销售渠道[5]。因此为了拓展草编制品的销售渠道,日照需要从线上线下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在线销售平台拓展销售范围,如利用淘宝、微信商城等线上平台,展示并销售草编制品。其次,结合现代新媒体手段推广草编制品,如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加强对草编产品的宣传,从而提高知名度,增加销售量。再次,联合相关旅游企业共同推广草编制品,如与景区、酒店等进行合作,并将草编制品的销售点纳入其中,提高产品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购买。最后,参加地方举办的特产展销会,集中展示草编制品,打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草编的销售额。
过去,草编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传播范围小、速度慢,使得人们对草编的认识和了解有限。新时代,社交媒体因其互动性强、信息传播快、跨时空性等优势,成为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草编企业、个人和文旅部门可通过在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展示草编作品,上传宣传短片、纪录片及教学视频等方式,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草编的影响力。此外,草编企业还可以组织各类草编论坛、研讨会和展览展会等活动,促进行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草编的发展。
日照积极推进非遗草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日照地方文化,还可以促进日照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新时代,传承与发展日照草编文化,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传承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通过培养人才、建设培训基地、积极宣传等方式,让草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