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鑫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延续至今,关于其概念的界定学者各抒己见。红色文化资源概念最早出现在谭东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一文,他们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一种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包含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和与人有关的社会性活动,而狭义则指包括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精神和历史遗留[1]。自此,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概念所包含的时间的界定与何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目前,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时期的这个观点基本一致。但是,具体哪些时间段的历史遗留和精神算作红色文化资源,它的主体是精神还是历史遗留的物质或者是二者的结合体等问题在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这个概念指代的范围是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载体,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精神和历史痕迹才是红色文化资源,如谷玉芬指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产生的革命纪念产物与其附带的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2];李贤海、李文瑞从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创造和形成的[3]。第二种观点认为,概念中涉及的时间要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都包括在内。例如,肖发生认为概念中的“红色”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且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斗争和建设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4];张泰城、刘浩林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思想和物质遗产都应被称为红色文化资源[5]。此外,学术界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是精神类还是物质类或是二者的结合统一体进行了激烈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应是二者的结合体。
根据上文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其是复合而成的概念,“红色”“文化”“资源”这三个关键词可以组合成多个意义相同和相近或具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因此着重掌握和理解这三个关键词就是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资源概念等的前提和基础。“红色”一词在政治层面上通常代表着革命,在红色文化资源这一语境中,“红色”更表现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的革命奋斗,中国共产党与红色是紧密相连的,加上“文化”和“资源”两词就表明这类物质或精神的历史遗迹是可供后人开发利用并具有发展性的价值。这三个词语的简单组合就形成了张泰城理解的红色文化资源[6]。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这一概念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中产生的物质或精神的历史遗迹,并且这种遗迹可供后人开发利用。
从一般的理论研究出发,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划分为物质类和精神类这两个大类。物质类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具有实体形态的,以及以信息形式存在的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馆遗址、旧的红色器物或者历史遗留的文字、图像数据、音频等;精神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则是指意识层面的一种历史遗留,它们并没有实际的形态,多是借助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这一物质载体来传达,如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等。
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地域性等的特征。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主历程的载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斗争,在这个长期的奋斗历程中产生了较多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赓续获得的宝贵财富,历史必然性决定了这一结果,因此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历史特性的。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每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革命斗争历史。
红色文化资源是政治资源,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中,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因此不可否认,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的革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具有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群众性的特征,也为人民坚定政治信念奠定了基础,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政治性价值。例如,李康平认为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价值是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提高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养的,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坚定民众的政治信念[7]。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教育资源,还具有传承性特征。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传承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渊源。此外,红色文化资源也可以是集精神和物质于一体的经济资源,是具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等功能的结合体。学术界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这一特征,从多种角度探讨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潘丽华、肖松良、笪锐指出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于其可以作为红色旅游的吸引物,同时可以作为弘扬红色精神的载体[8]。因此,从各学者的探讨,可以概括总结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政治、教育、旅游等多种价值。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较为零散,整合性不强,缺乏整体规划。各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没有将整体规划与统筹作为基础来开展相关工作,各自为政,缺少科学性。
其次,开发利用程度不够。一些地区红色文化景点讲解人员数量不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也存在一定问题,出现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现象。第一,部分红色文化遗址处在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较多居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欠缺,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第二,在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工业化带动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境,其本身的良好氛围被破坏,注重利益思维的商业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使其核心价值不能完好地呈现在民众面前,这也直接导致民众无法真正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本质与内涵。
最后,展示方式过于单一。从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红色文化纪念馆的呈现模式来看,部分展馆表现手法一致,存在重复的内容,没有突出的特色和缺乏对红色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另外,多数红色文化遗址展馆都使用静态的展示方式,或是通过照片陈述,或是复原当时的场景来展示,同质化现象严重。单一的红色文化资源陈述方式使得景点吸引力不足,民众难以对景点展示出来的红色文化资源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直接使相应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更好的宣传。
各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红色文化资源是党艰苦奋斗的历史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财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党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民众提供了优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新时代继续奋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0]。因此,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核,以及总结并提炼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经验,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国家而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整合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尽可能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重点放在公共服务上,强调社会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对于地方、各地区而言,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活、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存在差异,在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时,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4]。面对跨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长征精神等,各地区之间需要加强协作沟通,共同开发,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从而实现共赢。
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力提升问题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主要涉及政府的投入、宣传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首先,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上,政府部门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应履行其引导职能,为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宏观角度把握好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发展方向,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和第三部门共同参与进来。其次,在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科学、实用的可行性分析,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的开发更加具有特色,更加优质。各地区政府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方向,深度挖掘其核心内涵。政府应联合企业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化品牌的结合点,积极借鉴吸收其他地区优秀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最后,在宣传形式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的出现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宣传与保护提供了可能。因此,可在红色文化资源展览场馆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等展示方式,更加生动地再现历史情境,为游客提供更加直观、深切的感受和体验。同时,针对部分地区地域环境等自然条件的约束不能展示遗迹和濒危红色文物的情况,可运用数据信息采集技术,结合解说与影像的手段,打造专属的虚拟展馆,社会公众可以打破空间局限,深刻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
虽然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方面学者各抒己见,但是其一致认为提高文化软实力要立足本国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在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力的进程中,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广纳英才,多开展学习调研红色文化的相关专业活动,通过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为提升城市乃至国家影响力出谋划策。另外,受众群体在传播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在合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同时,在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大力将其与其他产业进行创新融合发展,这样就可以将受众群体拓展到最大,吸引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民众加入进来,为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