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2023-09-29 09:06李小璐
旅游纵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遗迹科普

李小璐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泉州 362200)

一、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是2004 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晋江市东南部滨海地带,东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涉及深沪、金井、龙湖等三镇,以地质公园范围内的深沪镇华峰村的古森林遗迹、龙湖镇的衙口沙滩、金井镇的石圳村沿海地质遗迹为主要景点。公园总面积30.56 km²,其中陆域面积3.86 km²。晋江市拥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公园距晋江机场34 km。深沪港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深沪镇,距厦门约135 km,距台湾地区高雄港约185.2 km,地理位置优越,是泉州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福厦铁路经过晋江境内,并在内坑镇设立晋江火车站。公路交通方面,228 国道经过晋江。高速公路方面,有“晋江—长泰”高速公路,连接泉州市南部围头湾地区和漳州市北部山区。当地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海洋的调节作用,终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4 ℃,多年平均降水量1 147 mm,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季风气候特征显著,是适宜旅游休闲的滨海胜地。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以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古牡蛎礁遗迹和里亚斯型海岸地貌地质遗迹为核心,兼有中生代大型韧性剪切带典型剖面、古人类活动遗址、第四纪地层典型剖面等重要地质遗迹,是集“地学科普、滨海景观、休闲度假、渔家体验、战地文化、对台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旅游”于一体的中型地质公园[1-2]。在公园及其周边名胜古迹甚多,有施琅纪念馆,有供奉妈祖娘娘的“深林寺”“镇海官”“百公庙”“崇真殿”,有古深沪对外联系通道“壁山栈道”,还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颜厝庵山沙丘遗址”,明代抗击倭寇的“烟敦山烽火台”,台湾同胞祭祖圣地“宝泉庵”,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芳财“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

晋江旧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遗迹是东南沿海地区为数不多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扩大了古人类在东南沿海的活动范围,对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古人类迁徙、旧石器文化传播及现代人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二、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

(一)古地质遗迹资源

大圳山是长乐—南澳构造带(东南沿海变质带)中段露头最好的剖面,韧性变形变质遗迹典型而丰富,对于研究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与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带构造演化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大圳山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程中,经历复杂的地质作用和构造运动,形成地层、岩浆岩及动力变质岩交错分布的格局。

第一,地层。公园范围内广泛发育第四系地层,主要是由未成岩的松散沉积物组成,构成滨海平原、红土台地及山间沟谷阶地。地层出露有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松散堆积层。

第二,侵入岩。区内分布广,以中酸性、酸性岩类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于燕山中、晚期侵入形成,与具有同源、准同生关系的同期火山岩,都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出露于深沪镇、科任村、石圳村、围头角等海岸线岬角部。

第三,动力变质岩。公园处于长乐—南澳剪切带中段,在早白垩世早期之前发生多期的韧性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动力变质岩(糜棱岩等)。不同时期的多种变质程度、变形强度的动力变质岩相互叠加、交错,形成了变形变质特征极其复杂、规模宏大的韧性剪切带。

公园内丰富的第四纪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有利于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全球第四纪特别是两万多年以来新构造运动、古地理、古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沿海基岩海岸普遍发育的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遗迹,均为某一地质时期波浪侵蚀海岸的遗迹,反映该时期相对稳定的海岸位置。通过对这些海蚀地貌的研究,可以探究当时的海岸线位置及海水动力条件,对古海洋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沿海发育的天然滨岸沙堤,是典型的古海岸线地貌与沉积标志,也是研究海岸变迁的宝贵材料。

(二)古森林遗迹资源情况

离古树桩出露区百米处,有数处突起于沙滩20 ~30 cm 的古牡蛎礁,古牡蛎礁由许多巴掌大小、碗片厚薄的牡蛎壳和坚实的泥沙胶结而成,坚硬。专家测定,古牡蛎礁的年龄为9 000 ~25 000 岁。近年,考古人员还在妈祖宫前那片风化残积层旁发现过古象的牙齿和犀牛的骨骼。可见那时候,这里是一处气候湿热、植被繁茂,有许多热带动物活动的林区[3]。

(三)鸟类资源情况

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截至2022 年12 月,在公园内已发现鸟类15 目35 科106 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就有黑脸琵鹭、黑嘴鸥、遗鸥、中华凤头燕鸥、黄嘴白鹭、勺嘴鹬、小青脚鹬等7 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凤头燕鸥、白琵鹭、翻石鹬、大杓鹬、小杓鹬、白腰杓鹬、大滨鹬、阔嘴鹬、鹗、黑翅鸢、红隼、褐翅鸦鹃、栗喉蜂虎、白胸翡翠等14 种。可以看出,公园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最佳观鸟时间为每年11 月至次年2 月的越冬候鸟季,在这个时间段,人们可以观测到成群的翻石鹬、黑腹滨鹬、红嘴鸥、苍鹭和大白鹭,还可以看到越冬的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黑脸琵鹭和勺嘴鹬等。特别是勺嘴鹬,只要算好涨退潮时间就可以近距离观察它。在每年的3—4 月和9—10 月的候鸟春秋迁徙季节,可观测到黄嘴白鹭、遗鸥、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还可观测到三趾滨鹬、黑尾塍鹬等迁徙候鸟停留觅食;而在夏季5—8 月又可以观测到白额燕鸥、环颈鸻等众多水鸟在此繁殖栖息[4]。

(四)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1.游客服务中心、服务部

深沪湾地质公园内有游客服务中心两处,分别是地质博物馆与地质博览园游客服务中心、衙口沙滩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部3 处,分别是洋下游客服务部、溜江游客服务部、石圳变质岩公园游客服务部。

2.餐饮服务设施

衙口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有海鲜美食城,含大型酒楼9 家、大排档30 多家的海鲜餐饮区。衙口沙滩游客服务中心主要针对滨海浴场活动的游客,以简餐休闲小食为主。另外,毗邻旅游区的金井镇、深沪镇、龙湖镇镇区均可提供选择多样的餐饮服务。

3.住宿设施

地质公园发展“区内游,区外住”式住宿管理,也可选择滨海度假型酒店。规划建设民宿示范点25 家,每家房间10 间,配套建设自驾游小车停车位200 个、集装箱服务驿站1 个、房车营位80 个。

4.安全设施

结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一些关键地段设立了护栏、扶手等安全设施;同时设置避险场所和救灾绿色通道。园区按规定配备好安全设施,以及足够的保安人员。衙口沙滩海滨浴场设立了明显标志标识,提示水域安全状况、潮汐变化情况及浴场安全规范,并明确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及防范工作预案。

三、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够便利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知名度不高,而且远离市中心,路途遥远,游客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费用较高。交通路线缺乏规划,游客前来不方便,而且缺乏车辆出租等服务项目。

(二)科普宣传力度不足

深沪湾保护区的海洋科普馆是市级科普基地,配备3 层科普展馆及两名讲解员,总面积1 600 m2,地质公园管理处建设了面积约500 m2的地质博物馆和300 m2的学术报告厅,建有生态宣传栏、宣传墙等户外宣教设施,但地质公园内的一些木质宣传栏存在破损情况,暂未发现地质公园内有其他具有吸引力的宣教设施。

(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地质公园内的餐饮主要是小摊小贩,以销售烧烤、土笋冻、拳头母、饮料为主,同时海边旅游餐饮业缺乏管理,质量参差不齐,营业时间不合理,容易影响居民休息。渔业资源宣传不足,没有融合当地鱼类特产。

(四)红树林资源缺乏保护

地质公园边界的乌漏沟海岸带红树林资源缺乏开发与保护。乌漏沟红树林面积约2 000 m2,是重要的鸟类聚集地。目前仅实行林长制进行保护,保护力度较低,缺乏对红树林湿地公园的长期规划,红树林附近的滩涂地带长满了大量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尚无专门的管理组织,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理措施。

(五)缺乏大型沙滩文体活动项目

深沪湾地质公园缺乏大型沙滩文体活动项目,仅有一些泳衣、风筝售卖,缺乏冲浪设备,尚未发现沙滩排球、沙滩摩托车等服务项目。保护与开发没有并行,当地政府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地质公园优越的海陆资源。

四、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第一,通过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增强游客对生态景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加强海边安保巡逻,方便帮助游客。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宣传景区,同时宣传深沪湾特产。改善海边旅游餐饮业服务品质,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检查,确保食品安全。同时,相关部门可以与店家协商营业时间,避免造成噪声污染,影响附近居民。

第二,可与相关部门协商,安排旅游观光巴士和公交车,让游客游玩时更方便。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打造市民休假旅游打卡地。借助已有红树林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在重点位置新增2 ~3 个宣教设施,配备讲解人员,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打造市民科普基地。收集人文资料、自然景观资料、科普资源资料,撰写深沪湾地质公园科普手册,提升科普宣传效果。

第三,开展地学观光旅游、生产科研科普、中小学科普实践、人文历史、自然生态、会议交流等活动。以科普、度假、观光、考察为重点,兼顾各种类型游客的需要;以科学旅游提高地位,抬高档次,以观光旅游奠定基础,扩大知名度;以科普、度假旅游丰富内涵,突出品位,增加效益。

(二)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吸进外来投资

第一,大力发展深沪镇美食产业,打造休闲渔业。科学合理导入文化、创意、体育、餐饮、娱乐等人文元素,集合地质公园内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观光旅游路线。建设滨海度假村,完善生活设施。推动科普研学、海边度假、文体娱乐等项目的建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并加强管理。利用深沪湾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优异的滨海资源,深化海底古森林、古牡蛎礁、海蚀地貌等地质遗迹的科普教育和寓教于乐功能,打造集生态保护、科学知识普及、美学观赏于一体的地质博览园。

第二,以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以科学解说系统、地质博物馆为脉络,以多媒体互动、地质旅游纪念品赠阅出售和展览、会议、夏令营等社科活动为载体,突出地质科普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品牌优势。积极引导衙口滨海休闲度假区、围头滨海休闲度假区内的商铺、商贩等树立宣传地质公园旅游的观念,将地质公园品牌宣传融入其生产经营活动中。

(三)保护与开发并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一,开发方面,建设公园精品旅游线路,完善主要服务配套设施。以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已有硬化路面为基础,融合地质科考与周边旅游休闲项目,打造精品旅游示范点[5]。比如,融合晋南滨海旅游风景慢行道、生态旅游小镇、滨海海鲜美食产业带、特色度假民宿集聚区、深沪古街改造等项目建设内容,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第二,保护方面,一是实施分级保护,明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等级、保护区域范围及管控要求,确保重要地质遗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加强主要保护对象海底古森林遗迹和古牡蛎礁遗迹的调查监测。三是加强珍稀物种保护,开展物种调查、建立珍稀物种名录、重要人文景观名录等。四是开展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林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保护物种栖息地。

第三,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盗猎、采伐、经营野生动植物的违法活动,不定期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提升地质博物馆、地质博览园、地质博物馆至深沪湾沙滩的海底科普廊道、滨海慢行绿道等,完善标识系统与保护区监测监控系统。

猜你喜欢
遗迹科普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科普达人养成记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方外观遗迹旧照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