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岩 张薇
(1.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智库,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①这无疑突出强调了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进一步探索林业精神的独特生发逻辑,应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能够在理论上更加准确地掌握新时代林业精神的核心要义,能够在历史上更加深刻地把握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优良传统,能够在现实中更加有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从人的精神的不断发展来看,当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提升,人的精神也随之提升和延伸。首先,在对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重视物质对精神的制约和转化,而且十分关注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即精神的物质化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②精神力量并不是直接被人民群众所拥有,而是只有通过展现出精神理论的真理性,才能使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和信服,才能够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新时代林业精神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经过不断的凝练升华,最终被赋予具体的精神内涵,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其次,马克思所讲的彻底的精神理论,就是必须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对事物作出科学的、理论的阐释。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住精神的内涵特质,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成效。这也表明,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内涵研究对于其实践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也对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内涵意蕴进行了思考总结,并结合案例作出详细阐释。最后,这一转化完成了“实践——精神——实践”的内在循环,实现了“精神”的传承、发展和转化。马克思对“精神”形成和转化的实践规律性的探索,奠定了新时代林业精神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更加深刻地领悟新时代林业精神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在我国林业奋斗史上,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典型人物和先进集体,形成了具有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新时代林业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精神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978年)为传统林业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粗放发展时期。当时我国重点发展工业,林业要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因此,当时的天然林被大规模砍伐,林业保护的意识被发展工业的热情所取代,林业精神仍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集中体现为第一代林区人身上具有的艰苦创业、甘于奉献、艰苦朴素的内涵。1964年,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党中央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大批铁道兵、林业工人干部、知识青年、转业军人,满怀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拉开了大兴安岭林区开发的序幕。在道路交通不畅、没有能源、没有社会依托、生产和生活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们披荆斩棘,顶风雪、斗严寒,硬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闯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大兴安岭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靠着拼搏、创业、务实、奉献的“大兴安岭精神”,在祖国最北部的高寒禁区开辟出一个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而从中体现出的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林业建设初期起到了鼓舞林业人为其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时期(1978—1992年)为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林业的发展也步入了春天。但这一时期由于目标不明确,林业改革发展的措施仍不具体,还在逐渐摸索的道路上。但此时国家也开始对林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出台了一些关于林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林业工作者发扬科学求实、改革创新的林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1978年,我国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为了扭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而启动的大型防护林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者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在荒芜中播撒绿色,铸就起坚实的绿色长城。40年的风雨征程,“三北”人民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坚持开拓创新,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改善生态、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三北精神”鲜明地体现出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第三个时期(1992—2012年)为林业快速发展期。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后,国家对林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林业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这不仅体现了党的生态执政理念,更标志着我国正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启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明确林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林业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而艰巨。2011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伟大实践历程中。“右玉精神”推动右玉实践的不断深入,反过来右玉的实践又创造并升华了“右玉精神”,实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践行的完美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说,“右玉精神”不仅仅属于右玉,它体现出的忠诚事业的敬业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所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个时期(2013—今)为新时代林业发展期。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林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当代,林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新时期的林业精神愈发被人们重视,其中一些具有人文和地域特色的林业精神被归纳凝练,具有代表性的如“塞罕坝精神”“黄柏山精神”。塞罕坝人时刻不忘党和国家的嘱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一代接着一代干,将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漠,改造成了百万亩人工绿海。这里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十八大以来,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当代,林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林业精神体现出接续奋斗的传承精神、久久为功的奉献精神。
作为林区工作者长期劳动的精神成果,新时代林业精神也有着自身的实践逻辑,广大林区工作者的集体劳动实践是新时代林业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首先,新时代林业精神是我国林业转型的实践需要。在建国初期,存在着重采伐轻育苗的一系列问题,造成森林资源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毛泽东提出“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人们开始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林业的重心也开始由伐木转变到育苗上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不断提高,林业转型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去探索林上、林中、林下立体化发展模式,努力构建林区生态产业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右玉县“抓住项目造林,搞好退耕还林,实施封山育林,更新改造残林,扶持个人营林,加大力度护林”的转型思路;有三北防护林“植物固定流沙,流动沙地飞播造林,铁路及公路防沙”这一生态工程的成功建设;还有“洋林精神”中“四代杉木育种”经验的成功落地。这些建设工程离不开新时代林业精神的支撑。新时代林业精神在林区事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激励着广大林业工作者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坚定守护森林的责任义务,创造我国林业史上的一个个发展奇迹。
其次,新时代林业精神是我国林业发展的现实诉求。在林业生产、建设与实践中,新时代林业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为林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一点在“大兴安岭精神”中能够得到鲜明体现:早期的大兴安岭林区开拓者在面对各种困难险阻时,靠着顽强的意志品质、坚定的精神信念,在气候严寒的恶劣环境中站稳脚跟,建设出繁荣发展的新林区。大兴安岭人民在实践中秉持着自身优良品格,用自身实践劳动锻造出了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并将其不断发扬学习,传承给一代又一代林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人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他们克服了眼前的巨大困难,不仅大幅压减木材砍伐量,还在育种方面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培育出适应当地土质和环境生长的苗木,这都离不开林业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因此,新时代林业精神产生于林业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又为林业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动能。
最后,新时代林业精神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进入新时代,林业的生态地位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空前重视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④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林草兴则生态兴”重要论断,成为了我国新时代林业工作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林业精神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从一开始盲目砍伐森林资源、缺乏生态安全意识,到现在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林区采取生态修复治理、天然林保护、生态景观规划等措施,这些现实需要也激发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中,新时代林业精神符合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符合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并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着案例选取的客观性、真实性、典型性原则,经过大量数据统计与筛选,参考各地市政府官网、中国林业信息网、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等官方报道和信息支持,梳理出包括C01到C09在内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模范典型案例。以表格中的案例为基础素材,借助林业模范典型人物的真实经历以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林业精神。同时,还有一部分案例如“林占熺精神”“李保国精神”“大寨精神”等,这些精神的内涵意蕴与新时代林业精神存在共性,本文也结合和参考了这些与新时代林业精神相吻合的案例对其进行解析,以期能够更全面地阐释新时代林业精神。
表1 林业精神典型案例
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内涵意蕴更加丰富和具体化。新时代林业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能简单定义为一种类型或一个方面。将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内容特质依据现实情况具体分类,能够更全面地概括新时代林业精神,进而带动不同地区、不同群众的建设热情。本文根据林业模范典型的不同地域和不同事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新时代林业精神内涵归纳为六类,分别是:忠诚事业的敬业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接续奋斗的传承精神、久久为功的奉献精神。
例如C04案例所体现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内容为忠诚事业的敬业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县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治沙造林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当地林业工作者身上。他们经过7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右玉县委领导班子带领人民投身于林区事业,谱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创业史、奋斗史。“右玉精神”也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成为林业精神的典型之一。同样地,“杨善洲精神”中“胸怀全局,勤奋敬业”这一内容与“右玉精神”所表达的敬业精神是一致的。杨善洲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保持工作热情,忠于党、忠于事业。在职时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退休后在大亮山义务植树造22年。“右玉精神”与“杨善洲精神”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集中体现为领导干部、领导集体与林区劳动者对林业事业的忠诚奉献,在这一类林业模范典型中,可以将忠诚事业的敬业精神归纳为林业精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C01和C07案例中,最突出的精神内容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大兴安岭精神”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其中有一点为“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条件艰苦的高寒地区,大兴安岭林区建设者始终发扬顽强奋斗的精神,在气候严苛、地形崎岖的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开发与建设,振兴了林区经济与林业生态。同样,“矢志坚守、接续奋斗的创业精神”也是“八步沙六老汉精神”中的重要蕴涵。八步沙林场从最初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森林覆盖的林场,离不开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张润元、石满、程海六位村民的贡献。他们秉持着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即使风沙漫天、环境恶劣,即使树苗成活率低、种植条件有限,仍靠着这种奋斗精神,建成坚固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一代代治沙人,从最简单的压沙种树方式,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工程治沙、科技治沙、产业治沙。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六老汉精神的激励下,在建设初期的艰苦环境中,在沙漠里播种出一片绿洲。除这两例典型林业精神案例之外,“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神农精神”也能够表达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建设初期,神农架地区极为落后、交通不便。勤奋朴实的神农架人响应祖国号召,发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把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区。
科学精神一般来自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并能给予科学实践活动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C08案例中,“洋林精神”深刻地体现出科研报国的使命担当。洋口林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们也一直秉持着科技兴场的坚定信念。由于杉木有着生长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的特点,杉木育种先驱陈岳武为了保证选优质量,坚持自己动手摘球果、挑穗条,严格按照高标准和高要求,保证杉木授粉质量。60多年来,一代代育种团队坚持不懈,立志科研报国。科研团队研发推出的“洋林”牌系列良种,具有生长快、材性优、抗病害、产量高、营林成本低的优点。正是靠着这股科学精神,洋口林场的杉木育种科研从未停歇,建成了为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杉木种质资源库。洋口林场的科技工作者们发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林场乃至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菌草之父”林占熺是一名钻研新型技术的科技工作者,他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储备开展菌草研究,他带领团队探索“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从根本上解决了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的菌林矛盾,用科技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难题。在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中,孕育出了林业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洋林精神”与“林占熺精神”都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新时代林业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始终是支撑林业事业紧跟时代步伐的强大精神力量。C03和C09案例着重强调了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的重要作用。在“伊春精神”中,创新是“伊春精神”的灵魂,是伊春这座林业城市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活力之源。创新精神的萌芽与发展是一个迭代更替的过程,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伊春林区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书写好林区转型发展新篇章、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殷切嘱托。在此背景下,伊春走出了一条绿色化转型发展的道路,创新包容是“伊春精神”的生动体现。创业是“伊春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伊春精神”最本质的精神文化传承,诞生和发展于三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第一次创业是开发型创业,开创了建国以来的繁荣林场;第二次创业是自救型创业,打破了依靠木材资源的原始创收方式;第三次创业是振兴型创业,发展新兴产业并努力实现经济转型。除“伊春精神”之外,创新也是“三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北”地区中永和县政府和人民分阶段地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方案,积极调整优化林业结构,让更多从传统耕作中走出来的农民参与到林产业发展增收中来,使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以上案例集中表现为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C05案例显示出接续奋斗、一代跟着一代走的传承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善自然环境、修复生态,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大型国有机械林场,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无数无私无畏的建设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怀着一腔热血来到塞罕坝,不畏自然条件恶劣,克服各种困难,牢记使命,坚守理想追求,将塞外荒原变成万顷林海。这离不开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塞罕坝林场员工中的很多人,都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二代、第三代,跟随着父辈们来到塞罕坝林场。他们在这里长大、造林,甚至把已经在城市的孩子又叫回塞罕坝林场,体现了塞罕坝人以林为家、笃定前行的传承精神。同时,“大寨精神”也具有接续奋斗的鲜明精神品质。“大寨精神”中不仅包括农业农村建设这重要一环,也包含着植树造林等林业生产建设环节。回顾大寨解放后走过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都沉淀着接续奋斗的传承精神,那就是“大寨精神”的精髓所在。依靠一代代大寨人的苦干实干,最终凝结成了接续传承的“大寨精神”。“大寨精神”与“塞罕坝精神”都集中体现为接续奋斗的传承精神。
在C06案例中,“敢干、苦干、实干、巧干”作为“黄柏山精神”的主要内容,一直激励着黄柏山人从当初的“七人组”到“三代林场人”。在林场工作中,黄柏山林业工作者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创造出黄柏山林场的良好育林成效。有用脚步丈量、劈山填谷、自主设计施工、为林区凿开了一条60余公里公路的陈世煌;有把林场当成实验地,从不停歇、为林场育苗育林的科研学者赵体顺;有锐意改革、敢为人先、大力发展旅游业、带领林场浴火重生的余英禄等一批林业模范人物。正是坚定的信仰让他们持之以恒地把山林绿化好、把林场建设好。“黄柏山精神”不仅是黄柏山和当地林业系统的精神品质,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黄柏山精神”作为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蕴藏着无私奉献、矢志不移、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同时,“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李保国精神”也能够彰显出久久为功的奉献精神,他创建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造福了当地民众,在服务人民与奉献自己中实现了自身价值。“黄柏山精神”与“李保国精神”都是团队与个人在林场建设实践中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在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高的立意和丰富的深层次内涵。林业事业和林业精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地传承和弘扬。弘扬新时代林业精神,首先需要厘清新时代林业精神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把握新时代林业精神的理论核心,搞清“要弘扬什么”这一问题。一方面,目前对于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弘扬目的、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研究的详细论述较少,研究思路尚不完善,弘扬新时代林业精神并使之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就缺乏了具体的规范准则。应进一步加强对新时代林业精神的理论层面研究,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对于新时代林业精神理论核心的深入探讨,也能够丰富和发展时代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新时代林业精神不单单是传承以往的有关历史观念,更致力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不断调整,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发挥出其应有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林业精神需要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脉搏,结合我国有关方针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把握符合时代潮流的理论实质。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林业精神内涵的认识,总结出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具体内涵,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林业精神。新时代林业精神中蕴含的许多先进的生态观点,值得进一步提炼总结。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林区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新兴技术手段与科学的解决方案,值得将其与新时代林业精神进行深度融合。新时代林业精神的内涵的提炼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整体理论研究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因此,对新时代林业精神进行系统提炼并加以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研究新时代林业精神,能够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也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林业精神培育、弘扬与践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各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规模化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林业工作者学习新格局。“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⑤通过各层级的制度保障以增强新时代林业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首先,提供有效的基本制度保障。通过完善有关经济、政治、法律体系,保护林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时代林业精神的践行以平稳有力的基础保障。通过建立系统高效、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为弘扬新时代林业精神提供制度性的根本性支撑。其次,建立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在新时代背景下,林区工作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借助党员干部、党团组织等合力,组成新的管理培育工作队伍,共同构建动态平衡的体制机制,以此来达到各部门之间有效衔接、深刻把握新时代林业精神、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再次,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研究将新时代林业精神渗透到各个工作环节,让林业职工意识到新时代林业精神对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巨大作用,改变社会对新时代林业精神的片面认知,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例如广为熟知的八步沙六老汉,他们的感人事迹展现出了矢志坚守、接续奋斗的文化传承,不畏艰难、实干苦干的文化底蕴,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文化内涵。一种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需要一些共同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基因。有关部门要结合新时代林业精神培养的目标和职工实际特点,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把新时代林业精神融入林区职工核心素养体系和考核质量标准,努力创建弘扬新时代林业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深挖新时代林业精神培育手段,使其具有更强大的时代凝聚力、更深厚的时代转化力、更广泛的时代号召力。
新时代林业精神融入林区建设,不能只重视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要求,也要重视如何落脚于实际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强化林业模范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每一例林业模范典型事例,都有一定价值层面的意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林业模范典型,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林业精神。两者从诞生到发展,都互相融合交汇,并且在内涵上高度契合。从这个角度来讲,以林业模范为载体来推广新时代林业精神是可行的。
新时代林业精神作为引领广大林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模范典型人物,如案例中的三代塞罕坝治沙人、八步沙六老汉、科学家林占熺等林业英雄。他们所创造的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为当前进一步践行新时代林业精神提供了行业准则和示范标杆。针对林业模范典型的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地设置新时代林业精神培育目标、创建并完善新时代林业精神培育的多种载体。因此,在弘扬新时代林业精神的过程中,林业模范典型带来的教育引导作用不可忽视。要让林业模范典型人物成为林区工作者的思想标杆和精神支撑,广泛带动林业职工乃至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动员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当中。
在对我国既有的林业模范人物进行宣传时,管理者需要在策划并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时积极融入新时代林业精神,将走访参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学习研讨相结合,开展林业模范典型事迹进林区的活动。加强模范宣传和带动,需要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通过典型引领与思想传播等方式,倡导忠诚事业、艰苦创业、严谨求实、锐意进取、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激励林区工作者增强自身价值认同感,促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林区工作者在新时代林业精神的感召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有助于将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愿景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对我国践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也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注释: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17(0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1).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