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zzle
129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推行“偃武修文”,将自己最爱重的养女阔阔真公主赐婚给伊儿汗国可汗。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的陪同下,这位面容姣好、性情和顺的公主奉旨离开元大都,从东方大港刺桐城出发,乘风破浪,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波斯。阔阔真是元朝历史上首次和亲的公主,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出嫁得最远的公主。
700余年后,忽必烈早已作古,元大都亦不复存在,但阔阔真公主的这段故事通过南音,通过剧作《阔阔真》,成为生生不息的传奇。
南音,又称南乐、南管、南曲、弦管、郎君乐、五音、御前清曲等,发祥于福建泉州,并随着闽南人的足迹走向世界各地,是流传于我国泉州、晋江、厦门、漳州、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的综合性乐种。在闽南,南音就是热闹生活的背景之音,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水乳交融,因此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绵延,不曾断绝。
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无一没有南音唱奏相伴。以闽南地区的闹元宵为例,吃过香甜的元宵,家家户户便扶老携幼地来到街道上,徜徉在火树银花的爆竹间,彼此送出一整年的祝福吉祥话。庆祝活动的高潮是以南音和锣鼓做伴的“踩街”,按照南音的节拍和锣鼓的鼓点,龙灯舞于半空,舞狮滚着绣球,歌舞乐队和装阁(也叫阁台,面积如床,围一圈栏杆,演员安置处)开始无比热烈地游行。
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亦都有南音乐团的清音相和。四宝一打,上四管(琵琶、洞箫、三弦、二弦)与嗳仔(唢呐)合奏, “ 紧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腔音便以一种极柔丽、极含蓄的韵味,连绵不绝地传向四方。在闽南人心中,南音就是人生所有关键时刻最珍贵的祝福和指引,包括对死亡的点化。踏着南音,逝者走向另一个世界;听着南音,生者得以舒缓悲伤,并从中获得继续生活的勇气。尤其是南音中的“弦管祭”,笼次(一种鼓吹乐)与品管(一种丝竹乐)奏起,演唱者开始唱《三奠酒》:“举起金杯酒满盅,敬把三献表情哀。寸心略尽虔致祭,今日永别各参商……”弦管祭的唱词情真意切,曲调沉而不伤,在如泣如诉的追悼之中,死者一生的爱憎、辛劳、成就也跃然而出。
大体来说,南音的曲目分为指套(由泉腔演唱的、由多支曲牌组成的套曲)、大谱(纯器乐曲)、散曲(用泉腔演唱的清唱曲),有自成一体的 “ 工乂谱”记谱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乂工六思一”五个基础音来对照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就是闽南人的乡音,有人从孩童阶段起,便跟着家中长辈去南音馆阁消磨时间,听南音成了一个特殊的童年娱乐项目,听着听着,有一天竟可以唱出一首整曲——这便是南音在民间传承的例证之一。
南音《闊阔真》的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南音省级非遗传承人庄丽芬的南音之路却划出了另一种轨迹。那是1993年,庄丽芬通过了艺校对歌舞条件、声音条件等各方面的考核,误打误撞地考入了南音专业。而那时,她还对南音一无所知。庄丽芬是泉州泉港人,更熟悉北管,在此之前,完全没听过用泉州辅城腔演唱的南音。“我们班一共有20个同学,19个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基础。有的小时候在家里学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唱;有的已经唱得很好了,参加中小学南音比赛获得过一等奖。只有我是零基础。”一个从小热爱唱歌跳舞的小孩子,就这样被命运裹进缓慢的、艰深的但也注定美妙的南音世界。
在学习第一首曲目《秀才先行》时,庄丽芬第一次拿到竖着看的工乂谱。上面第一个字是“秀”,等大家整句唱完了,她第二个字还没有找到。沮丧和抵触情绪不断漫上来,那段时间,庄丽芬无数次打电话回家,哭着求父母来帮她办理退学。“后来我还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选择留下来。特别是我的班主任,她一直跟我说,你的条件很好,如果能够坚持下来,以后会不得了。”好强的性格、对舞台骨子里的喜爱,以及对自身条件的自信,支持着庄丽芬用6年的时间,不停地追赶,再追赶,直至毕业,她成为那一届加入泉州南音乐团的10人之一。“到现在,留在团里的只剩4个。我一直开玩笑说,这些留下来的都是真爱,只有真的爱南音,才能够耐得住寂寞,才能够坚持下来。”庄丽芬说。
2021年,庄丽芬的身份从一名演员正式转变为一名乐团管理者,她将主要工作放在南音的传承上,参与创排了包括《阔阔真》《凤求凰》在内的诸多南音传承创新剧目。传统的南音表演形式为坐唱或站唱,演唱员手持拍板于舞台中间演唱。虽然腔音足够缠绵婉转、柔漫悠远,但作为一个专场来说,表演形式未免单调。创新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让他们走进剧场,了解南音,爱上南音。以南音《阔阔真》为例,一开场,便是12把琵琶齐奏《公主别》,将即将远嫁的公主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生动地呈现出来;中阕《流连刺桐》,以四宝打击乐迎宾,旧时刺桐港的繁华盛景恍若重现;最后,海浪鼓被第一次引入南音舞台,观众耳畔是与阔阔真公主当年所听合辙一致的浪涛之声,他们更仿佛亲历了这出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传奇。
如今,庄丽芬仍然每天都要唱一唱南音,她想要把南音传承下去。对于南音的传承,庄丽芬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成熟的演员,更多的是听演唱者的运腔,而年轻的演员大都还处在一个模仿的阶段,模仿老师的发声,模仿老师的叫字,模仿老师的运腔。而后在这种模仿过程中,他们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庄丽芬说,“乐团的年轻演员都很好学、很虚心,他们接到任务后,会来找我交流,一心想着怎样把这个节目演绎好。就像我小时候去找我的老师请教一样,一代一代传承,其实都是一样的。”30年前那个听不懂南音、看不懂工乂谱的少女,如今已为人师,曾经的千难万难也成了谈话间轻描淡写的小小注脚。
汉张衡 《 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这是“南音”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它自汉代一路走来,成形于宋元,兴盛于明清,遗存、发展于当代,成为音乐“ 活化石”,这本身已是传奇。南音是闽南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经岁月流转仍熠熠生辉。通过像庄丽芬这样的南音传承人的守正与创新,走过千年的古乐至今仍旧鲜活,甚至升华为一种可被更广大的观众群体所感知和理解的艺术创作。
泉州西街早在宋朝时期,就象征着泉州的繁荣。这里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著名的开元寺就坐落在此。纵观一千多年历史,这条古街区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及其间的名贤逸事都一一贯穿了起来,好似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清源山,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山峦叠翠,四季常青,被赞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在这里你除了可以看到由宋元时期保存至今的多尊大型石雕之外,还可以看到世界多门宗教文化的遗址和遗物。登上清源山,你便能切身体会到魏晋诗人陶渊明笔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所表达出的心灵上的超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