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俐萍
叶圣陶认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新课标将原先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当让孩子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所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成为小学语文教材写作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阅读”条件下的写作教学,要我们找出二者的结合点,就能使之相互刺激、相得益彰,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大阅读”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广泛阅读,巧引妙导仿写
在读书方法上,广泛读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围绕一篇文章,通过对同一题材、同一作者、同一情感类型、体裁不同和风格各异的文章的阅读,读出其各自的“异同美”,拓宽阅读的广围和深度。通过教师的精妙引导,仿写可以作为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书写技巧。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逐步了解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能够实现自身的能力。当学生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老师应该提供有关朱自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相关信息,引导他们读朱自清的《背影》《飘零》等相关文章,通过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感,而产生共鸣。于是,就有了学生的仿写:我抬头看到小河旁的一棵柳树,他向小河倾诉时光的不作为:“时光就不能慢一点吗?小河也在匆匆,没空回答。我掐指一算四千三百多日子里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努力回想这四千三百多日子里我做了什么?我意识到,我在这四千三百多日子里碌碌无为,我闭上眼希望时光可以缓一缓,但时光丝毫不给面子,依然在飞逝中。我起身问大山,问夕阳,问小河:“时光到底在哪?”他们似乎比我还匆匆,没有回答,我发了疯似地跑下去,发了疯似地的寻找,找了一圈圈无果之后。我坐了下来。便问那个学生:“为什么时光总是那么匆匆呢?”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结构、语言运用、思想情感、创作特色和作者观点,学习怎样整理材料,怎样运用语言,以便于更好地把握文学语言的运用规则,并产生相应的语感,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阅读积累,记录写作素材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并将其结合实际情况,将关键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整理成笔记,形成学生阅读成长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文章,并且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的写作。这也是“大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贡献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库,更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二、聚焦文本,“大阅读”中挖掘写作内容
在阅读和学习完一篇文章后,对文章内容进行续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以往作文的内容模式单一和固定化,大多只是停留在一种固有的思考方法中,并未进行发展,写出的作品很多都是雷同之作,没有创造性。阅读的范围要拓宽并应充分利用课本。他们能够经过仔细阅读与反思,从阅读文本中找到作文素材。而写作教学必须在训练他们掌握完整信息的过程中,促进他们认识明确主题,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他们就具备了对作品部分信息的拓展、修改或重写的技能。通过阅读学习《穷人》一文,学生可以运用想象力,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并继续叙述当渔夫和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小孩之后……
三、“大阅读”环境下,更注重课外阅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阅读中,课堂之外的阅读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对于中小学生读书兴趣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之外的阅读往往比教科书所规定范畴之内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而这和对课文内容的宣教方式有着很直接的关联,老师对其进行拆分讲授,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阅读的积极性。但是,仅利用教科书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些课堂之外书以及培养他们的读書效率,以便有针对的、有侧重的、有计划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需要通过对适当的课文内容来描写,如情绪、句式、构图等,以完成对作文技巧的掌握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就可以吸取并借鉴了这部分内容,把阅读过程与写作加以有效的融合,并可以更加自如地使用它们。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厚度水平,另一方面还使写作内容更加可阅读,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写作内容,使其写作避免了“形式化”的通病。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