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佳铃
在上台领奖时,我走在蒋哥身后捶了一下他的后背:“我就说这个第一肯定是我们的。”
冲进1号站点后,我首先看到的是背向坐在椅子上的模拟人,然后是监考老师示意的读题手势。
“是胸腔穿刺,按我们平常练的那样做就行。”
看到本轮我被指定为主操作手后,队友蒋哥快速说出。在这一站点的技能操作考试中,他将作为我的助手,另一个队友则专门负责解答理论知识难点。
我点点头快步走到模拟人身侧,对其确认“患者基本信息”和穿刺前知情同意书签署说明,随后将其病号服向上拉至暴露大部分后背,用左手掌心贴住后背,右手中指垂直敲在左手中指的第二指关节前端,每叩击两三次后下移一个肋骨间隙,这是靠叩击后传回声音来判断最佳穿刺点的专业叩诊手法,在听到清音变成浊音后确定标记点。等我完成最佳穿刺点的标记时,我的助手蒋哥已将操作必备物品推到我的手邊。
以最佳穿刺点为中心快速进行环型消毒后,我熟练地戴上无菌手套,在队友的辅助下在穿刺区域铺上消毒洞巾并固定,在完成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后,我用手心包住穿刺针,从麻醉点位垂直向胸壁内刺入。
随着钝钝的阻碍感不断从穿刺针传回手心,终于到了这次实验操作中最关键的步骤,此刻考试时间已经过半。队友站在一侧用眼神给我打气,我沉住一口气,仔细感受手心处的反馈,继续将穿刺针缓慢向前推入。突然,针上包裹的阻碍感似乎全部消失了,这在临床上称为明显的落空感,是成功穿入胸膜腔的标志。
我轻呼出一口气,握着穿刺针的无菌手套内侧已被汗水打湿,贴在手背上露出了我原本的肤色。接下来只要打开止血钳回抽有液体就代表操作成功。
此时我已经预见了成功,这是一次堪称完美的操作。信息核对做了,知情同意书签了,叩诊、消毒、麻醉、穿刺……尽力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完美是我能给赛前两个月冲刺训练的唯一答复,哪怕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一支被看好的参赛队伍。
“虽然我院已多年未获奖,但这些临床操作都是医生的必备技能。”在温州医科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医学竞赛前夕,我大五实习所在医院的科教科主任做起了赛前动员。话毕,主任又加了一句:“接下来两个月你们可以自由进行模拟训练,争取为医院争光,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医院对于和年年获奖的校附属医院队竞争并拿奖这件事其实并不抱有希望。
原本应该鼓舞人心的动员大会在这番话后反而成了泼冷水大会,刚结束就有4个人申请退出。
“是不是看起来很难得第一?”我问道。
“要是这种情况能拿第一,我们才是真的强!”队友蒋哥激动地说。
虽然拿第一是我们报名时的目标,但这条路比想象中更艰难。整合现有资源,搜集额外有效信息,加上最大值的努力……接下来的两个月,我们这支不被看好的参赛队伍几乎每天都泡在模拟训练室里。陌生的操作器械使用起来逐渐变得顺手,各种类型的临床操作模型从看见就能背出操作步骤和主要得分点,一天学新,3天一巩固,7天一小考。
近百个临床操作就这样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从完全陌生变成了肌肉记忆。
比赛前的最后一天,我们三人练完最后一组心肺复苏,将模拟训练室里的所有临床模型和操作器械都收回了柜子里。
“这个第一,一定会是我们的。”
这是我们在比赛前发出的最后宣言。
在轮转到第三个站点时,这个宣言差点被击得粉碎。
这一站点的考核是多发伤急救处理,要求小队三个人共同操作并由考官分别打分。考核操作将现场模拟为一次车祸伤后急救,模拟人身上存在多处明显伤口,小腿部分为开放性骨折。
我们快速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我和蒋哥处理小腿部分的开放性骨折,另一个队友处理其余伤口,最后再一起将模拟人安置在担架上进行急救转移。
最开始的操作是非常顺利的。我负责检查患者全身基础情况,其他两名队友则快速寻找需要用到的无菌纱布、棉垫、双氧水、外用生理盐水、外固定夹板、绷带等物品。
在确认患者此时仍清醒、不需要插管辅助呼吸后,我迅速转移到了小腿周围和蒋哥一起处理小腿的开放性损伤。清洗伤口、压迫止血、简单固定、最后将止血带扎紧在大腿根部三分之一处,这是急救的快速处理,在保证病人生命体征前提下操作是越快越好,能早一步送上救护车就能多1分钟抢救的时间。
我蹲在模拟人的腰臀部,另一个队友站在头肩部,蒋哥也做好了准备,打算倒数三个数后将模拟人翻身。此时,他突然大叫一声:“不对不对,快去拿铺巾和钳子!”
我一头雾水,但听到指令立刻开始行动也是训练的成果之一。等我拿来东西,蒋哥说:“这个病人还有骨盆骨折的情况,需要对骨盆进行固定才能搬上担架!”
那一刻我感觉第一名应该是无望了。骨盆骨折的处理并不在我们技能学习的考纲上,所以从操作步骤到得分要点,没有一个部分是已知内容,我们只能凭借对于临床几个大原则的理解,作出了属于我们这一个小队的临时处理。
直到停止操作的铃声响起,我们才手忙脚乱地将模拟人搬上担架,勉强算是完成了急救操作的最后一步。也来不及被负面情绪追赶,1分钟后进入下一站考核的铃声已经打响。
比赛的时间过得很快,代表我们小组考核结束的长铃声已经拉响,下一波等待考核打分的队伍也已经在候场。
这一届大学生医学竞赛采取了6站式轮转考核的方式,在每个站点内设有不同的模拟场景,竞赛小队用轮转进站的方式抽签读题,在操作过程中,监考老师根据操作得分点进行打分。
这场竞赛总共持续了一天半,有超过60支队伍参加比赛,在所有小队成绩汇总后,我们回到了最初竞赛开幕式的演讲大厅。
台上主持人正在宣读获奖组别,15个三等奖依次报完,没有我们。接着主持人又依次报出10个获二等奖的组别,依然没有我们。此时,我们的带队老师已经在收拾东西了,她的眼里满是平静。
“最后,我们公布温州医科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医学竞赛获得一等奖的组别。”
台上的主持人语气都昂扬了起来,“他们分别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的12号队伍……来自慈溪市人民医院的8号队伍……”后面那些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带队老师激动地围住了我们三个。
“你们创造了我们医院的历史。”
在上台领奖时,我走在蒋哥身后捶了一下他的后背:“我就说这个第一肯定是我们的。”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