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镇
(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 辽宁东港 118322)
丹东稻区现有水田面积大约60 万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水稻的主要生长季大都处在低温寡照、连绵阴雨的不利气候条件下, 导致每年的水稻病害都中等偏重发生,近几年除了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之外,稻白叶枯病、稻褐变穗病、细菌性根腐病、条纹叶枯病也时有发生,恶苗病已经上升为常见病害,各种虫害发生同样严重,对本地区的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平均亩产长期在550~600 kg之间徘徊。 生产上品种多乱杂,长期缺少主栽品种也是阻碍水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实践中发现,本地区品种一般在抗病性和适应性上有优势, 但产量普遍不高,而外市县品种虽然产量较高,但抗稻瘟病能力差、适应性一般、稳产性不好,产量忽高忽低,许多种植户在品种选择上无所适从,市场上缺乏集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广适应性于一身的主栽品种。 水稻新品种东研稻22 的育成, 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局面,为广大农户科学选种提供了新途径。 东研稻22 是由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选育的适宜在丹东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 该品种外观品相优良、适口性好,米质达国标三级米标准,丰产性好、综合抗性强、耐冷性表现突出、耐盐碱、适应性广。 经多年大面积种植表现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本地区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本地区水稻种植的主栽品种。
东研稻22 是以港源8 号为母本、 港源97 为父本杂交,经南北异地加代,根据目标性状,连续进行单株选择、株系鉴定,优中选优, 至F7代基本趋于稳定并升级鉴定,综合表现较好。 2014-2015 年在农场试验地进行品比试验, 进一步表现出较好的优势。2016-2017 年参加辽宁省水稻新品种联合大区比较试验,表现出发棵早、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综合抗性强、 高抗倒伏、 耐寒、 活秆活叶成熟、 高产稳产优质等优点。 2019 年参加辽宁省水稻晚熟组预备试验,2020-2021 年参加辽宁省水稻区试及生产试验,并于2022 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稻20220012)。
在辽宁省晚熟稻区种植,生育期163 d,比对照金禾1 号长1 d。 株高104.2 cm,株型集散适中,耐肥抗倒性强,叶色浓绿,剑叶挺举,生长清秀,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 平均每穴穗数16.1 穗, 一般成穗可达到21 万穗/亩以上, 穗型为半直立穗。 穗粒数137.6 粒,结实率91.5%,千粒重26.2 g。 后期灌浆快,籽粒饱满,熟相好,短圆粒,稀顶芒。
经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沈阳农大植保学院抗病鉴定,苗期对不同生理小种接种反应(病级)混合为4MS,田间穗颈瘟综合抗性指数为1.7,穗瘟损失率为最高级1 级。 大面积种植表现白叶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发病较轻,抗条纹叶枯病,耐低温,稳产性好。
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武汉) 测定, 糙米率83.6%, 精米率75.5%, 整精米率73.4%,粒长5.0 mm,籽粒长宽比1.8,垩白粒率12%,垩白度3.8%, 透明度1 级, 碱消值6.8 级, 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17.5%,蛋白质7.3%,米质主要指标达到部颁标准优3 级。 籽粒短圆形,与同粒型品种盐丰47 相比适口性和外观更具优势。
2019 年3 点平均亩产661.1 kg, 比对照品种金禾1 号(平均亩产585.3 kg)增产12.9%。
2020 年参加辽宁省水稻晚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8.9 kg,比对照金禾1 号(平均亩产543.1 kg)增产12.1%;2021 年参加辽宁省水稻晚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40.8 kg, 比金禾1 号增产11.3%;2020-2021 年2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9 kg,比金禾1 号(平均亩产575.6 kg)增产11.7%。2021 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55.5 kg, 比金禾1 号 (平均亩产559.4 kg)增产9.2%。
东研稻22 自参加晚熟组预试及区试以来,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优质、耐盐碱、抗倒伏等优良特性。2019-2022 年在辽宁省晚熟稻区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 多万亩,表现插后发棵早、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抗病抗倒、灌浆快、活秆活叶成熟,百亩集中连片平均亩产650~700 kg,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0 kg/亩以上,累计增加社会粮食1 000 万kg,增加社会效益3 000 多万元, 得到广大种植户的广泛认可。 2021-2022 年连续2 年在河北省福宁县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的新品种收集筛选种植鉴定试验中,15 个品种综合评价名列前茅,表现出了较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性,相比当地的主栽品种盐丰47 在品质、抗性和产量上更具优势,适合机插秧和直播种植,正在本地扩大种植面积。
根据东研稻22 的品种特性,提倡采用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应在插足基本苗的基础上, 促进早生快发;在保证适宜穗数上的基础上,攻大穗、促早熟。 肥料施用上采取“前促、中控、后稳”的策略,同时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
育苗前用氰烯菌酯和咪鲜杀螟丹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大田生产上采取先晒种消毒、后干种包衣,旱播种后复水的轻简育苗方式,提高了效率。
晚熟稻区4 月中旬育苗,5 月末结束插秧, 提倡早育早插。
机插秧亩播种量3.0~3.5 kg, 每盘播干种110 g左右,培育壮秧。移栽秧龄35 d 左右、叶龄3.1~3.5 片叶。一般栽插株行距(16~18)cm×30 cm,每穴3~5 苗,基本苗5 万~6 万/亩。 做到浅插、匀插,促进早发。
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比例以1∶0.5∶1 为宜,根据秧苗长势,适时增施硅锌肥。 全层施肥,重施底肥,追肥要多次少量。 通常情况下目标产量为650~700 kg/亩,总氮量控制在标氮60 kg/亩。以磷酸二铵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钾肥分底肥和穗肥2 次各占50%施用,氮肥按3 段肥4 次施入,比例以底肥35~40%、分蘖肥30~35%、接续肥15%左右、穗肥10%~15%为宜,穗肥施用过程中,氮肥不要偏晚过量以免引起贪青晚熟,造成结实率、出米率下降。
遵循“浅、湿、干相结合”原则。 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促进秧苗尽早扎根、返青、分蘖,严禁大水漫灌。 每亩总苗数达到计划苗数的80%时排水晒田,最好分次轻晒,达到田面跑白根、叶褪色、脚踏田面不下陷的标准为宜。 晒田后, 复水应做到浅水勤灌,采取“陈水不干,新水不上”的间隙灌溉方法。 这样既节约用水,又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根系活力, 有利于养分吸收运转。 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以满足生理生态需水。 齐穗后干湿间歇灌溉,保证根系活力旺盛和后期最大功能叶面积,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养叶,以叶增重,活熟到老”,切忌断水过早,影响千粒重。 收获前适当晚断水。
4.6.1 病虫害防治 该品种抗稻瘟病能力较强,一般年份可不需药剂防治或减少用药次数, 以预防为主,特殊年份应积极防治。 实际生产管理上,防病通常与防虫相结合,具体操作如下,7 月中旬用满穗(噻呋酰胺)或爱苗(苯醚甲环唑)或谷菲扬(22.5%三环唑+4.5%已唑醇)加氯虫苯甲酰胺,主防纹枯病、二化螟;水稻破口前5~7 d(剑叶叶枕与倒2 叶叶枕平以上1~2 cm),用富士一号(稻瘟灵)或拿敌稳(戊唑醇·肟菌酯),加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蚜酮,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及二化螟、稻飞虱等虫害,遇高温天气可加入天然芸苔素内酯, 有利于减少高温逼熟现象;水稻破口期或距上次施药7~10 d(10%左右穗刚露头),施用富士一号或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氢钾,依实际发生情况也可加吡蚜酮,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水稻齐穗期(80%左右穗从叶鞘中抽出),或距上次施药7 d 后,用毒死蜱加磷酸二氢钾,防治稻纵卷叶螟等虫害,施用时可加入适量米醋,增强防治效果。4.6.2 草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 用丁恶乳油或农思它(浑水效果好)或秋之宝等药剂进行插秧前封闭5~7 d;第2 遍用药在插秧后10~15 d,用二氯喹磷酸加苄嘧磺隆采取毒土法或结合施肥混拌均匀施入;分蘖末期(6 月末至7 月初)依田间草害实际发生情况,可用安达星等药剂防治1 年生、 多年生阔叶和莎草科杂草,注意保持3~5 cm 水层5~7 d。
适宜在辽宁省晚熟稻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