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种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2023-09-28 16:14王春雷刘涵淼崔石新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内蒙古

张 超 郑 威 冯 晔 王春雷 刘涵淼 崔石新 裴 宽 王 丹

(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通辽 028015)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先驱。 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技术的核心产业,种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子销售基地,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种子行业的完全放开, 我国民营种子企业迅速崛起, 从而完全破除了种业发展前期国营种子公司独占经营方式的格局, 形成了多样化的种业运营市场主体。 自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共中央重视种业发展,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确立为核心目标,2021 年又发布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1], 为推动种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政策支持。2021 年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将种植业视为农村科技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种植业的建设,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推进现代种植业提升工程,以实现种植业的崛起。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竞争挑战,本文作者深入分析了我国作物种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新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作物种业发展对策,对增加内蒙古自治区种业核心竞争力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内蒙古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1.1 种质资源保护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国家积极投入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与创新利用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种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根基。2020 年,在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种质资源保护目标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持续到2035 年的新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加快开发应用,实现种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 截止到2022 年,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已经突破了53 万份,为作物育种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土地, 复杂多变的地貌和变化多端的天气,以及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得当地的粮食作物和野外植被具备独特的地域性和抗逆性, 为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从20 世纪50 年代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一直致力于收集粮食作物种质资源, 并在1956 年和1979 年进行了2 次大范围的收集,成功募集到了大批的地方品种、野生近源种和特色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重要资源,内蒙古于2020 年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采集,对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采集,以强化对野生种质资源、 早期地方栽培品种及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据统计,截至2020 年底,内蒙古已经拥有超过1 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其中20 家企业保存了8 万多份材料, 而各农科院所和大专院校也保存了5 万多份种质资源。 通过不断更新繁殖和采集主要特征信息, 越来越多的优质抗逆种质资源被培育出来。 通过对特定重要资源的分子标记、主要特征遗传的发现和鉴定, 选育出一系列具有优质和抗逆性的新品种, 为我国动植物抗逆高产优质育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种业发展现状

2014 年以来, 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的实施, 为我国粮食增产带来了积极的影响。2005 年,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增幅高达36%,2010 年突破40%,2014 年更是突破43%,为粮食安全带来了有力的保障。 截止到2020 年12 月,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粮食总产达到6 695 亿kg,环比增长了0.9%, 这为我国持续的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带来了强大的保障。 近年来,大宗果蔬品种选育获得了重大突破, 国内市场自有品种的生产涵盖率已经达到了87%, 这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内蒙古作为农业种业大区, 近年来加大了良繁基地建设脚步,在呼伦贝尔伦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设立了黄豆、小麦、马铃薯优质良种繁育基地,该地区的优质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保持在100 万亩以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提高质量监管水平, 内蒙古成立了1 家地区级和9 家盟市级种子产品质量检验管理中心, 并不断开展种子市场检查和打假专项行动,以达到全覆盖面的监督管理。

2 内蒙古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 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的比例已经达到95%,水稻和小麦两大主要粮食作物100%自给自足, 玉米自主选育品种的比例也从85%大幅增长至90%以上,“中国粮”用“中国种”已经成为了现实。 总体而言,我国农作物种子供应保障良好,但是有些农作物仍然存在较高的外部依赖性, 这对农业发展的速度、 质量和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此,内蒙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了畜禽良种和农作物良种的补贴,并且大力发展良种繁育基地,使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与此同时,种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 如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种业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等问题日益加剧。

2.1 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在过去的40 年,内蒙古自治区没有开展过全面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没有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和资源登记及管理机制, 使得该区粮食作物各种资源的数量和储存状况无法准确统计, 部分优(特)异种质资源种子的活力受到影响,未能受到及时的保护。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所采集和存储的作物种质资源状况也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新品种的出现, 有些野生资源及早期地方栽培品种正在大批消失, 不但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保护这些老品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 对此类资源进行保护和抢救性搜集就显得尤为必要。

内蒙古自治区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比较滞后,资源系统鉴定和优良遗传信息的深度挖掘应用仍处于落后状态, 大多数针对资源的鉴定还停留在农艺形状的层面, 缺乏准确的表型鉴定及全基因水平基因型鉴定,缺乏突破性创新人才,新品种的选育也难以满足现代种业的发展需求, 从而限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种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主选育玉米品种和马铃薯品种的市场份额仅分别为20%和10%, 这显示出自育品种的市场份额较低, 从而阻碍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 种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由于种子企业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弱、待遇水平不高,加上优惠政策执行不彻底等不利因素,导致很多研究骨干不情愿舍弃“铁饭碗”,从而使得种子企业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端核心科研人才, 因此无法形成稳定高效的科研团队, 并且科研经费投入较低也进一步加剧了科研人才的短缺。 此外,农作物种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使种子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2.3 种业创新与推广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 科研体制和推广机制的分离,“育成好品种难”和“好品种引进难”的出现,加之选育目标论文引导与市场引导的冲突, 还有技术成果转化政策中“技术创新与转化脱节、研究成果与市场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重大问题,都严重限制了种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得育种主体无法从公益性向企业化转型。 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益性育种与企业商业化投入育种不公平竞争, 降低了企业投资农作物育种研发的积极性, 进而希望以较少投入直接从公益性育种机构购买新品种权, 或以联合与共同开发的方式获得农作物新品种权[2]。 由于育种单位之间遗传材料交换困难,种业公司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弱势化、小规模化、散乱化的现象,产学研联系不够密切,科研成果推广转化落后,大联合与自主创新的育种体制建设尚未完成。 品种试验、审定、登记、示范、推广也没有实现系统性架构的衔接。 由于社会性服务机构兴起较晚,受其能力限制,无法满足广大种养殖户对优质品种的需求。

3 内蒙古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为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实现种业振兴的重要前提。 为了更好地保护内蒙古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区组织了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和抢救性收集行动, 以便尽快查明其家底。 此外还对重点县域的种质资源实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收集,并加强了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特色地区品种的收集工作。 截止到2025 年,本区将全面普查和收集内蒙古各旗县(市、区)的作物种质资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现对种质资源保存的数字化管理,并实施信息查询与共享利用业务,以全面提升本区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质量。 促进种子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海南南繁基地建立绿色通道,为引进种质资源保驾护航,对稀缺的优质抗逆种质资源的引进工作和本土化研究提供保障,为丰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做出贡献[3]。

在自治区范围内,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种质资源库。 在有条件的基层科研院所建立特色专业领域的种质资源库,并且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实现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存与种质材料异地集中保存奠定基础。 提高种质资源保存收集人员的薪资待遇,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得到体现。

3.2 加强种业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种业自立自强

新发展阶段,生物种业创新刻不容缓,要统筹考虑产量质量、资源环境、农业劳动力、国际国内等多方面因素[4]。 要构建一个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科研机构为支持、 农牧推广和社会性服务团体为支持的现代种业技术创新服务网络。 加强基础研发能力,充分发挥涉农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的作用, 深入开展种业技术基础和公益性科学研究, 以提高种业发展水平。 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优势,对主要农作物的特异基因进行发掘和利用, 推进生物育种的研究和应用,为种业技术创新奠定基石。 构建共同研究攻关协同服务网络, 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将研发成果与“育繁推”一体的种业公司的深入结合,以提高种业发展水平。 为了促进本区农牧业的高质量增长,应该加强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的建设,发挥农牧系统的人才作用,增强团队的总体能力,加大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优质品种的广泛使用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到位,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3.3 优化市场环境,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种业想要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管理体系,以及法制与规范并存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竞争环境。 种子企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就是种子企业的生命力。 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如种业侵权调查取证困难、维权成本较高等因素,导致套牌侵权、造假售假等情况在种子市场上屡禁不止。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执法体系,助力种业发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基础。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种业快速发展

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的实现,完成对基地建设、育种创新、良种繁育、资源保护的支持, 建议增加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设立专项基金,并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加大对地方龙头种子企业的政策倾斜,为打造地方种业品牌保驾护航。 针对种子企业“多小散弱”的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助力零散企业的整合。 地方政府牵头打造现代化种业产业链,推动优势资源向发展更好的龙头企业汇聚,力争建成一个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内蒙古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爱在内蒙古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