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兰学术年谱

2023-09-28 13:11:33
名作欣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文学

1937年(出生)

7 月23 日在中国香港出生。父亲陈兆基(字达初)于20 世纪初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归国后曾任广东省造币厂厂长,后与友人在广州合办东山火柴厂生产国产火柴,结束“洋火”对中国市场的霸占。大约1928 年左右带领全家到香港定居,创办全埃洋行。母亲是父亲的二房,家庭妇女。

1940年(3 岁)

入香港深水埗幼稚园。

1942年(5 岁)

香港于1941 年底沦陷,父亲的洋行倒闭,遂带领全家逃难至广西梧州。一年多后,梧州被日寇轰炸,全家又逃至广东边境郁源县的偏僻山村古蓬坑,直到抗战胜利。

1946年(9 岁)

全家回到广州定居。

1947年(10 岁)

在广州东川路小学直接上二年级。第二年又跳级到广州市82 小学(今署前路小学)上四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竟然居全级第二。

住所的楼下是一间出租图书的旧书摊,我开始被满目琳琅的各式各样的小说所吸引,不断借阅,大概从这时开始,身上有了一点文学基因。

1949年(12 岁)

小学五年级结业。母亲让我跟随一帮亲戚到了香港。此时的境遇与当年定居香港的境遇可谓天镶之别。

在香港中华小学完成了小学学业。不顾亲人们的阻拦,坚持要回到广州读书,一是不想长期寄人篱下,一是有点向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小学善解人意的班主任给我的评语是“思想进步,为学亦能努力”。

1950年—1956 年(13—19 岁)

夏天回到广州家中。因错过了中学统考,只能在一间私立学校读初中一年级,半年后,经考试及格和教育厅批准,转入广东省立执信女子中学就读。从此,在这里完成初中、高中的全部学业。

执信女子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朱执信先生而建立的。学校的气氛充满昂扬的奋进精神,也很自然地形成女性自强、自立、自信的个性。它对我确立自己的人生信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是终生不改。

中学学习期间,几位语文、历史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文学、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报了文科。

1956年(19 岁)

8 月,无比兴奋地接到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9月初,来到珞珈山,向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报到。自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21 岁)

大学二年级结束,因游泳比较出色,被选拔到湖北省赛艇、皮划艇代表队,脱产一年集训,参加第一届全国划船比赛,获女子单人皮艇亚军。赛后,婉拒留队当专业运动员,回校继续完成学业。

1959年(22 岁)

听从系主任李建章先生建议,争取多读一年书,没有回到1956 级,而是到了1957 级从大学三年级读起,至1962 年五年级完成学业。

1962年(25 岁)

在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被分配留校任教,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工作,开始文学教学与研究生涯。

现代文学教研室的主任是著名的文学史家刘绶松先生,在他的鼓励和亲自指点下,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关第一手史料的钻研,刘先生对我做学问的教诲及对我的读书笔记的经常检查并认真订正,使我领略到什么是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和严谨作风。

1964年(27 岁)

开始上讲台,给学生讲授当代文学专题。刘绶松先生将出版社约稿编写“中国现代文学思想斗争史纲”的任务交给我,在他的指导下,我认真拟好详细的写作大纲,正准备动笔,但突然被要求文科师生下乡参加运动。科研与教学任务戛然而止。

8 月24 日,与宗福邦结婚(宗在中文系汉语言教研室任教)。月余,即“新婚别”,他下乡搞“社教”。

10 月,被借调到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写作组。

1965年(28 岁)

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于7 月在广州举行。随湖北代表团赴广州,写作组主要任务转向为湖北省参演的剧目写评论。50 天时间,观赏了中南五省的参演剧目70 余部。在《羊城晚报》发表评论湖北话剧团的话剧《永葆青春》的文章,以及介绍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伯华的文章。

8 月下旬,写作组任务结束。回到学校继续教学工作。

1966年—1976 年(29—39 岁)

1973 年,开始给工农兵学员上课,并频繁带领学员上山下乡,“开门办学”,参加省内各地区的戏剧汇演,指导学员看戏评戏,写作评论,直至1976 年。

1977年(40 岁)

接受湖北省作家协会邀请,到通山县参加刚出版的《李自成》(第二卷)小说读书班。通山县是李自成牺牲的地方,是他墓穴的所在地。民间流传的李自成传说甚多,在此研讨作品,有特殊的感受。一个多月的时间,读书、研讨和写作。完成了“关于李自成形象的塑造”的写作。文章以《英雄的形象 成功的创造》为题发表在《长江文艺》(“文革”中改名《湖北文艺》)。收入文集时题目改为《让三百年前的英雄再站起》,这是全国评论《李自成》最早的两篇文章之一。

秋天,《李自成》研讨会在武汉举行,邀请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和文学评论家参加。会议期间,高校一部分现当代文学教师在一起商议,合作编撰“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以应教学之急。这是三年后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的缘起。

被推选为教材编写筹备组成员之一。

1978年(41 岁)

7 月,参加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大)举行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研讨班,听取了冯牧、陈荒煤等文艺界著名人士的报告。

中国当代文学教材编写,正式纳入教育部统编教材计划。来自全国十院校的十八位教师组成教材编写组。郭志刚、董健、曲本陆、陈美兰、朱榕作为领导小组成员。

9 月,在哈尔滨太阳岛举行编写组第一次会议,讨论编写大纲。

回校重新研读当代文学有关文献资料及主要作品。

1979年(42 岁)

3、4 月间,教育部授权编写组在上海召开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研讨会,邀请全国有关院校当代文学教师参加,听取对当代文学教材编写大纲的意见。

教材编写大纲定稿。编写组写作任务分工。负责执笔:十七年的小说概述;《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三家巷》《小城春秋》、李准的小说、刘树德的小说等章节,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一章。回校完成写作任务。

9 月,编写组全体成员集中到北京师院,对稿子进行汇总,讨论修改意见。

10 月30—11 月15 日,作为湖北省代表团最年轻的成员,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回校给中文系教师、1977 和1978 级学生分别介绍全国文代会的会议精神及收获。

返京,继续参加教材编写组工作。

1980年(43 岁)

上半年,与郭志刚、董建、曲本陆在北京师范大学集中进行教材的修改和定稿工作。负责教材的小说部分,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一章的修改和定稿。

教材定名《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主编:郭志刚、董健、曲本陆、陈美兰。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1980)。

下半年给1979 级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

发表论文《在崎岖路上攀登——论陈立德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文学评论丛刊》第十辑)。

担任湖北省文学学会副秘书长,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理事。

1981年(44 岁)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下册)。

发表文学评论《悲剧力量从何而来——谈周克芹塑造的许四姐形象》(《文艺报》1981 年第15 期)。

发表论文《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发展概论》(《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 年第2 期)。

1982年(45 岁)

发表论文《值得重新审视的“辙印”——李准创作成败得失漫论》(《武汉大学学报》1982 年第3 期)。

发表文学评论《这是一颗多么耀眼的流星——关于〈冬天里的春天〉中芦花的形象致友人》(《新文学论丛》1982 年第3 期)。

发表文学评论《人们需要更能拨动心弦的音阶》(《文艺报》1982 年第7 期)。

发表文学评论《夏日书简——〈“大篷车”上〉〈啊,朋友〉读后致方方》(《长江文艺》1982 年第8 期)。

发表文艺杂谈《文学家世界观问题小议》(《长江日报》1982 年12 月11 日)。

3 月,应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研究部邀请,参加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读书班。参加读书班的文学界朋友有童庆炳、周介人、王愚、宋遂良、吴秀明、孙武臣、何振邦、黄伟宗等12 人。读书班的主持人是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谢永旺。在北京香山昭庙50天,研读参选的长篇小说,举行多次长篇小说创作问题研讨会。推选获奖作品。个人推荐评奖作品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李自成》(第二卷)、《漩流》。

读书班后,曾撰长篇随笔《难忘在香山昭庙五十天——回忆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读书班》,被《新文学视野》等多家刊物刊登、转载。

1983年(46 岁)

获副教授职称。

发表文学评论《一个有生命的艺术实体》(《长江丛刊》1983 年第1 期)。

发表文学评论《平凡的窗口 不平凡的风雨——读长篇小说〈风雨编辑窗〉》(《湖北日报》1983 年4月3 日)。

3 月,赴京,应邀参加《文艺报》主办的全国中篇小说评选工作。

8 月,赴烟台参加中宣部、中国作协举办的关于当前文学思潮的研讨会。

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4年(47 岁)

发表文学评论《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训——从〈离离原上草〉杜玉凤的形象出现谈起》(《长江日报》1984 年3 月3 日)。

发表文学评论《她终于把握了艺术的天平——谈张洁的创作》(《写作》1984 年第6 期)。

为中文系1981 级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课。

1885年(48 岁)

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3 月,赴京出席授奖仪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中国青年报》3 月23 日头版发表记者刘学红、麦天枢文章,介绍我的教学业绩。

3 月中旬,应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邀请,到北京香山参加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读书班,为期一个月。其间,读书班与在京评论家举办了长篇小说创作专题研讨会。个人推荐评奖作品:《黄河东流去》《沉重的翅膀》。

发表论文《关于建国后长篇小说两次创作浪潮的探讨》,内容包括关于第一次创作浪潮动因的历史反顾——呈现于第二次创作浪潮的新质——从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演进的波浪曲线所获得的启示(《武汉大学学报》1985 年第2 期,《人大复印资料》同年11 期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期待着更强的突破力》(《文学评论》1985 年第4 期。人大复印资料同年第11 期转载,《文摘报》同年9 月8 日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寻找生活的“反射和回声”——评长篇小说〈天堂之门〉》(《人民日报》1985 年9月2 日,人大复印资料同年19 期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巴山月〉创作得失谈》(《长江丛刊》1985 年第1 期)。

应《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约,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当代”部分词条,“现代”部分由严家炎先生撰写。

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童志刚、汪丽娅、曾文经。

1986年(49 岁)

为作家班、教师进修班开设“新时期文学”专题课。

担任作家班(插班生班)班主任。

1987年(50 岁)

发表文学评论《珞珈书简——就当今长篇小说创作致友人》(《文艺报》1987 年5 月23 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第6 期转载,《评论选刊》同年第9 期转载)。

担任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组织教研室教师编撰《中国当代文学手册》。

招收硕士研究生:邹德清。

1988年(51 岁)

发表论文《认识面临第二次超越——关于40—70 年代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及文学论争特点的再思考》,内容包括:认识期待着新的超越——关于历史系统的把握——如何评价文学思潮演进中的几次碰撞——“从事后开始”的思索(《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第6 期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殿堂”遐想录》(《文艺报》1988 年6 月14 日)。

发表文艺随笔《作家的心态与文学的势态》(《人民日报》1988 年11 月29 日)。

招收硕士研究生:杨树。

《中国当代文学手册》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与於可训、吴济时老师主持编写《文学风雨四十年》,并撰写“前言”:创作争鸣——考察文学思潮的重要通道——争鸣线索寻踪——争鸣作品的历史价值和作品争鸣的历史意义。

开始撰写专著《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初稿。

应《人民日报》文艺部邀请,到苏州参加当前文学创作研讨会。认识王蒙、陆文夫、高晓升、张洁、谌容等一批著名作家,直接感受他们在具体场合性格的另一面。

1989年(52 岁)

发表书评《热浪中的沉思——〈融合与超越〉读后》(《文艺报》1989 年2 月11 日)。

《文学风雨四十年》(於可训、吴济时、陈美兰主编)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中文系1986 级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课。

1990年(53 岁)

发表文学评论《当他们迈向长篇小说领域的时候——从几位年轻小说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谈起》(《小说评论》1990 年第6 期)。

发表文学评论《如何重评〈创业史〉》(《学术月刊》1990 年第7 期)。

完成专著《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的定稿工作。

7 月,应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邀请,参加在北戴河举办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读书班,为期一个月。个人推荐评奖作品:《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

1991年(54 岁)

应上海文艺出版社之约,到上海最后修改书稿。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为该书的出版,特邀请资深评论家冯牧先生作序,序言指出:“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和建设性意义的著作。作为一位女批评家,她做了一项无论对于作家还是对于读者都是迫切需要却很少人着手进行的有益的工作。”著作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相继发表胡德培、江晓天、洁民等著名评论家、编辑家的文章,给予多方鼓励。

发表文学评论《中国式的“这一个”》(《文艺报》1991 年)。

招收硕士研究生:彭万荣。

1992年(55 岁)

发表《史观 史识 史鉴——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四人谈》(作者:王庆生、张永健、王又平、陈美兰,《文学评论》1992 年第5 期)。

发表文学评论《永恒的生命火种》(《武汉大学学报》1993 年第3 期)。

撰写系列论文《新时期小说创作辨析》。内容包括:新时期小说创作发展的特定背景——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与突进——“文学寻根”热潮掀起的原因及影响——现代派小说创作潮流的形成——关于“新写实”和“先锋派”小说(收入论文集《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1994 年12 月出版)。

1993年(56 岁)

开设专题课“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研究”。

发表文学评论《写在〈长江三部曲〉出版之际》(《湖北日报》)。

招收硕士研究生:李明全。

晋升教授。

1994年(57 岁)

发表长篇论文《“文学新时期”的意味——对行进中的中国文学几个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1994 年第6 期)。该论文对当时文坛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关于文学的多元格局——关于现实主义的命运——关于价值基准的重建)阐述了自己的认知。发表后受到各方关注,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研究》1995 年第1 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 年第3 期转载。被收入1995—1996《中国文学年鉴》,被收入作家出版社的《论文选登》1999 年第11 期。

出版个人论文集《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12 月)。

发表文学评论《融合着两个文化体系的爱——读简宛〈他们只有一个童年〉》(载《简宛作品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年7 月出版)。

招收硕士研究生:韩莓、焦鹏。

为本科生讲授“新时期文学”。

10 月,当选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连任两届)。

1995年(58 岁)

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为《女作家小说选》英译本、法译本撰写序言(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 年9 月出版)。

小说选的六位女作家:叶梅、陆星儿、范小青、铁凝、王安忆、张欣。

讲授选修课“中国当代小说”。

指导硕士研究生:谭伟平、吴矛、翟兴娥。

1996年(59 岁)

发表有关文学思潮的对话《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中文化守成思潮的滋生》(《文艺报》1996 年2 月16 日)。

发表文学评论《寻找症结——谈谈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突破问题》(《光明日报》1996 年8 月15 日)。

发表书评《对中国文学长廊中农民当代性的透视——评谭元亨的论著〈土地与农民的史诗〉》(《广州日报》1996 年6 月18 日)。

应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邀请,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读书班,为期20 天。个人推荐评奖作品:《白鹿原》。

12 月,作为湖北省文联代表团成员,赴京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刘成友、陈春生。

为博士生讲授“‘五四’以来长篇小说的若干问题研究”。

指导两博士生编纂《20 世纪中国小说理论精粹》(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当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连任两届)。

1997年(60 岁)

6 月,应德国特里尔大学赫茨校长和汉学系主任波尔教授的邀请,到该校作为期一个月的讲学。期间,参观了在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到波恩参观了贝多芬故居博物馆,参观了建造工程超过600 年的科隆大教堂,真切感受到莱茵河沿岸的文化氛围。

回国前,应我的德国留学生孔丹妮之邀,到法兰克福她家中做客,参观了歌德博物馆;应德国留学生罗小柯之邀,到海德堡参观了被称作欧洲汉学三大重镇的海德堡大学。

发表文学评论《生命体验与历史理解——读〈我是太阳〉引发的思考》(《光明日报》1997年5月27日)。

发表文学评论《无言的期待——在当前长篇小说创作面前》(《长江日报》1997 年9 月5 日)。

招收博士研究生:涂险峰、韩莓。

招收硕士研究生:於曼、万平、郭慧芳及韩国的李真姬。

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五四’以来长篇小说若干问题研究”。

1998年(61 岁)

发表论文《创作主体的精神转换——考察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思路》(《文学评论》1998 年第5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12 期转载)。

该文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将它全文翻译成英文,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0 年第2 期转载。

发表书评《你为我打开一个庄严而神奇的世界——读〈中国刑警在边关〉》(《人民公安报》1998 年8 月20 日)。

发表书评《一部有特色的当代文论——读於可训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光明日报》1998 年10 月22 日)。

发表散文《你好,莱茵河!》(《珠海》1998 年第1 期)。

发表散文《穿过尼格拉大门》(《芳草》1998 年第2 期),获1997—1998 年《芳草》“汉商杯”优秀散文奖。

招收博士研究生:范奇志、王庆。

为研究生学位班讲授“中国20世纪小说研究”。

1999年(62 岁)

4 月,与夫君宗福邦应比利时国立根特大学汉学系的邀请,进行学术交流一个月。

在比利时期间,曾到被称作欧洲汉学研究三大重镇之一的荷兰莱顿大学访问,与几位汉学教授做了短暂的交流。在参观他们馆藏十分丰富、现代设备十分先进的图书馆时,突然在书架上发现了我的著作《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颇为惊喜,没想到我的精神劳作也会在此占一席之地。这本小书在国内印数有限,虽重印过一次,也只有几千册,而远隔万里的莱顿大学图书馆竟然把它也搜集到,可见他们资料收藏之细致。

在比利时期间,专程到了布鲁塞尔,找到了欧盟总部,一个高举E 的大型塑像出现在眼前,似乎宣示着欧洲的强势崛起,颇令人震撼。我们还到法国巴黎,用几天时间参观了罗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等历史名胜。在荷兰,则在阿姆斯特丹巡览了一下它的“红灯区”,知道了这种特异文化是怎么回事。

回国后,写有“二访欧洲日记”。

发表文学评论《关于“正面人物”的概念》(《南方文坛》1999 年第2 期)。

发表《土地与农民的史诗》序言(《理论与创作》1999 年第3 期)。

招收博士生:孙德喜。

先后接收访问学者:谭解文、孙德高、夏元明、龚举善、翟满桂等。

2000年(63 岁)

发表文学评论《寻找诠释的“阿基米德点”》(《文学评论》2000 年第1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第5 期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要大胆开拓自己艺术驰骋的天地——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第一卷读后》(《长江文艺》2000 年第11 期)。

为陈春生的著作《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撰写序言(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年出版)。

为刘中顼的著作《古今诗歌传承溯探》撰写序言(岳麓出版社2000 年9 月出版)。

招收博士研究生:陈思广、周水涛。

2001年(64 岁)

发表文学评论《价值重建:面对当下中国文学思考》(《文学评论》2001 年第4 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研究》同年第10 期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这个时代会写出什么样的长篇小说》(《文艺报》2001 年8 月25 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 期转载),该文获中国文联2002 年全国文艺论文奖一等奖。

发表笔谈《关于流行文化》(《深圳特区报》2001年8 月6 日)。

答《楚天都市报》记者问:《不死的孺子牛——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 周年》(《楚天都市报》2001 年9 月27 日)。

为赵义勤的著作《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撰写序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出版)。

为谭解文的著作《“文革”文坛十年史略》撰写序言(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年出版)。

10 月,到苏州参加《文学评论》与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关于建国后前十七年文学研讨会”,发言题目为“十七年文学: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

12 月,作为湖北省文联代表团成员,赴京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招收博士研究生:汪树东、黄伟林、谭玉敏。接收博士后:韩云波。

2002年(65 岁)退休

发表论文《行走的斜线——论90 年代长篇小说精神探索与艺术探索的不平衡现象》(《当代作家评论》2002 年第2 期。《新华文摘》同年第6 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第5 期转载)。

发表论文《论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学术研究》2002 年第5 期。《新华文摘》同年第8 期摘引,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第8 期转载。上海交大网站统计:该文是“新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35 篇文学论文之一”)。

发表文学评论《木兰湖畔的思考》(《长江文艺》2002 年第1 期)。

为高选勤著作《小说语言论》撰写序言(武汉出版社2002 年出版)。

为母校广州执信中学《80 周年校庆文集》撰写序言:《执信——我们成长的摇篮》。

3 月,荣幸地接到家乡广东省顺德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回家乡参加顺德市建市十周年的各项庆祝活动。应顺德市第一中学邀请,为该校师生做了一次演讲。

4 月,到木兰湖参加《文艺报》与湖北省作协合办的湖北长篇小说研讨会。发言后撰写文章《木兰湖畔的思考》(《长江文艺》2002 年第1 期)。

6 月,到伊犁师范学院做系列学术讲座。游览了吐鲁番、赛里木湖等名胜。

7 月,到神农架参加《文学评论》与华中科技大学合办的“现代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研讨会。

11 月,在桂林出席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以“对‘历史个性’的寻求”为题做了大会发言。

12 月上旬,应《文艺报》之邀,赴京参加了“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艺”论坛。接受了不少文艺界的新信息。

12 月下旬,赴京出席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奖的颁奖大会(拙作《这个时代会写出什么样的长篇小说》获一等奖),深感获得的荣誉远远大于自己的奉献。

2003年(66 岁)

发表文学评论《让贴近生活的心飞翔——谈近年小说的“官场书写”》(《文艺报》2003 年9 月16 日)。

发表文学评论《言说背后的言说——读〈奇迹乘着雪橇来〉》(《新创作》2003 年第5 期)。

参加湖北省科协、省文联举办的“文学与科学”研讨会。发表论文《高科技的发展与艺术思维的变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年增刊)。

参加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举办的“文艺与道德建设”研讨会,并发言。

应《黄河》杂志社之约,接受傅书华先生访谈,《访谈录》刊于《黄河》2003 年第2 期。

应邀到湘潭湖南科技大学做学术讲座。

应邀到广西玉林师范学院讲学两周。

研究课题“近百年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转型”,被批准立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2004年(67 岁)

3 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法国巴黎出席中法文化年为期10天的活动。此次代表团成员有:余华、苏童、铁凝、迟子建、阿来、莫言、韩少功、残雪、刘醒龙、毕飞宇等。

在第24 届巴黎国际图书沙龙上,我的任务是做《我所感受的当代中国小说新貌》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形成文章发表在《香港文学》2004 年10 月号)。

巴黎的图书博览会及图书沙龙,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层次,对他们的老百姓来说,就像盛大的节日。演讲那天恰逢周日,参观的人更多,有的还是从里昂、马赛等地专程赶来。还有一些教师带着中小学学生来到博览会,不仅买书,也听讲座,让孩子们感受一种文化氛围,认识书本的力量。

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的不少,受到法国读者的热烈欢迎,我目睹了他们排着长队购买的真实图景,感受到中国当代文学正在走向世界,同时更直接认识到应从更宽广的维度评价中国当代文学。

活动结束后,应巴黎第七大学汉学系之邀,到该校做学术讲座,并与该系部分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巴黎第七大学,与荷兰的莱顿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并称欧洲汉学三大重镇,但因老一辈著名学者相继辞世,从学术力量和藏书规模上不如后二者宏大,但学生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依然旺盛。

5 月,应邀到广西师大主持硕士论文答辩,并做学术讲座。

6 月,应邀到河南大学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并做学术讲座。

应邀到湖南怀化学院做学术讲座。

7 月,为湖北省文艺骨干学习班做学术报告。

发表文学评论《我们该如何面对“经典”》(《中国艺术报》2004 年7 月16 日)。

发表文学评论《寻找与世界相遇的可能性——我所感受的〈梦之坝〉于刘继明创作的意义》(《长江文艺》2004 年第10 期)。

为陈思广的专著《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撰写序言(巴蜀书社出版)。

为王烨的专著《20 世纪20 年代革命小说叙事形式》撰写序言(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审阅博士后出站报告,韩云波博士后出站。

2005年(68 岁)

发表文学评论《历史记忆与历史理解——长篇小说〈凤凰台〉阅读札记》(《理论与创作》2005 年第1 期)。

发表文学随笔《“传奇”的魅力》(《今古传奇》2005 年第3 期)。

发表论文《现代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魅力所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5 期)。

发表文学评论《“抬起头来,给大地以意义”——长篇小说〈天望〉的一种解读》(《华文文学》2005年第10 期。《文艺报》2006 年4 月15 日转载)。作者林湄是荷兰籍华裔作家,与她的长期交往,感受到她对文学的执着和精神追求的纯粹。

8 月,与家人自费到俄罗斯旅行。直接感受多年来在书本上认识的俄罗斯文化,观察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地域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存状态。

回国后,写作散文《感受俄罗斯》(《长江文艺》2005 年第11 期)。

接收博士后:黄晓娟。

2006年(69 岁)

发表文学评论《土地,有灵性的土地——读长篇小说〈风骚的唐白河〉有感》(《文艺报》2006 年3 月7 日)。作者王建琳从事业余创作,其初稿曾送我阅读,几经商讨,几易其稿,终于正式出版,我为此撰写此文。作品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6 月,在北京召开了该作品的研讨会。

发表文学评论《〈圣天门口〉:历史的追问与承担》(《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6 期)。

发表文学评论《硕果丰盈——近十余年湖北长篇小说检视》(《光明日报》2006 年11 月22 日)。

发表文学随笔《感受·拆解·尺度——我对小说鉴赏与批评的个人体验》(《文学教育》2006 年5月号)。

6月,应邀到河南大学文学院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7 月底—8 月中,与女儿到欧洲自由行,经希腊-意大利-奥地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陆续写了一批游记:《快乐的欧洲“自由行”》《雅典娜的魅力》《以残忍为乐的古罗马斗兽场》《艺术智慧的永恒——走进梵蒂冈》《庞贝:定格在公元79年的城市》《迷人的圣托里尼岛》《人性的光辉在闪耀——佛罗伦萨的星空》《威尼斯:拮据冲走了浪漫》《我们到了诺曼底》《巴黎的“地上”和“地下”》《遥望英吉利》《“他乡遇故知”》。

10 月,回广州参加执信中学85 周年校庆及1956 届毕业50 周年活动。

11 月,作为湖北省代表团成员,赴京参加全国文学艺术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7年(70 岁)

发表文学评论《面对今日农村:文学在思考》(《文艺报》2007 年1 月25 日)。

发表文学评论《在文学作品中科学审视“公平”与“正义”》(《中国艺术报》2007 年12 月11 日)。

发表文学评论《谈谈女子武侠小说的崛起》(《新武侠》2007 年第10 期)。

发表文学随笔《关于女性精神存在的思考——与文学专业女博士生的一次交流》(《女性论坛》2007 年第1 辑)。

发表随笔《“给我一个支点……”——武大作家班杂忆》(收入文集《创新改变命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出版)。

撰写论文《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1957”》(本文是应邀为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一次座谈会而作)。

为王庆专著《现代中国作家身份变化与乡村小说转型》撰写序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10 月,担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赴京参加评奖工作。

2008年(71 岁)

应《语文教学与研究》之约,撰写了一组长篇小说短论:《〈死水微澜〉的“漫反射”艺术方式》(第2 期)、《〈呼兰河传〉:叙事的独特视角迎合情感张力》(第3 期)、《〈红旗谱〉:朱老忠形象在作品中的艺术功能》(第4 期)、《〈青春之歌〉:潜在的女性意识》(第5 期)、《〈古船〉:显示底板上的魔幻色彩》(第6期)、《〈白鹿原〉:中心意象“白鹿“的解读》(第8期)、《〈活着〉:一篇关于“活着“的寓言》(第9 期)、《〈尘埃落定〉:在陌生化场景中诠释历史》(第10 期)、《〈务虚笔记〉:在精神王国里漫游与探秘》(第11 期)、《〈狼图腾〉:被丰繁的艺术细节充盈的思想空间》(第12 期)。

文章《新的转折——回忆30 年前的一次文学评论活动》入选《和谐 发展 繁荣——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湖北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年10 月出版)。

6 月,应邀到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学术讲座。

9 月,应邀参加“中国名家看定南“的采风活动。到江西定南参观、采风。回校写作散文《历史的足音在我心中回响——重访定南散记》(收入《中国名家看定南》文集)。

2009年(72 岁)

应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代学者,做“学者自述”。

撰写《为追求学理性而执着前行——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东方论坛》2009 年第5 期。文章收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

《近百年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转型》书稿已先后完成了四章的写作。

2010年(73 岁)

4 月,应邀到西安参加由陕西省作协与陕西师大举办的“中西部文学高峰论坛”研讨会,做了大会发言。第一次与《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见面,受到热情欢迎和宴请。会后不久,收到陈忠实先生亲自寄赠的印数极少、十分珍贵的《白鹿原》线装本。自当谨慎珍藏。

西安会后,专程到了延安。真切感受到当年在这山沟里奋斗的一代革命者,并没有被荒瘠的山川挫伤他们为理想、信仰而执着奋斗的意志。身处山沟沟,心向全中国,得了民心,也得了天下。

5 月,应教育部高教司之邀,赴京参加“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重点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写提纲审议会。

发表论文《震撼:源于从平凡中发现了不平凡——重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文学教育》2010 年8 月号)。

发表文学评论《生活对她的馈赠——评王建琳长篇小说〈迷离的滚水河〉》(《湖北日报》2010 年7 月)。

10—12 月,陪夫君福邦赴广州,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颈椎手术及康复。

2011年(74 岁)

45 万字的论文集《我的思考——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发表文学评论《寻找心灵赖以体验的世界——读方方长篇小说〈武昌城〉随感》(《长江文艺》2011 年第11 期)。

2012年(75 岁)

10 月,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十二届双年会在武汉举行。来自美、英、法、加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位华文女作家参加。

应邀做大会发言:《多重文化交融与独立的精神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做了报道)。

12 月,应邀参加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做了大会发言《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收入《“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10 月出版)

答《文艺报》记者问《珍惜作家精神劳动的成果》(《文艺报》2012 年8 月22 日)。

以“陈门一家亲”名义,我的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们回来为我举办“从教五十周年”庆祝活动。深受感动,弟子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对作为老师的最高奖赏。

2013年(76 岁)

发表学术论文《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兼议“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一说》,内容包括:如何理解现代性和小说的现代素质——如何认识晚清小说的历史定位——时代思想基石新质的略显与脆弱——具体创作文本的辨析中剖析其现代素质之欠缺(《长江学术》2013 年第3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4 年第1 期转载)。

发表书评《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时代——读野莽的〈刘道玉传〉》(《粤海风》2013 年第2 期)。

发表作家作品导读:《杨沫导读》(载《中国女性文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12 月出版)。

为汪丽娅著作《溯源戏曲》撰写序言(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年12 月出版)。

9 月,应河南大学文学院邀请,参加“任访秋学术思想研讨会”,做大会发言:《一种非常可贵的学术精神》(载研讨会论文集《任访秋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承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出版)。

12 月,应邀到草明的家乡广东顺德参加“草明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做大会发言“重新走近草明”。

7 月,与女儿作英伦之行。主要目的是追寻父亲在20 世纪初留学牛津大学的足迹。记得英国有句民谚“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确实,尽管远去百年,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栋至今仍然耸立的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那座当年大学许多活动都在此举行的圣玛丽教堂,似乎都还保留着父亲当年在那里的点点信息。

浸润过现代科学文明的父亲,留学归来不久,就运用所学得的化学知识,研制出国产火柴的药引,生产出国产火柴,由此结束了“洋火”对中国市场的统治,为祖国民族工业的振兴贡献了一点小小的力量,这些,《广州文史资料》都有记载。历史没有忘记,我们作为他的后代自然也会牢记,把他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力量。

2014年(77 岁)

发表散文《东湖,我心中的湖》(《长江文艺·东湖专号》2014 年)。

为李建明著作《沧海杨帆——乐从华人华侨史》撰写序言《捡拾五彩“贝壳” 缀成历史华章》。

春节期间,在广州组成“亲友团”到粤西出游,拜谒禅宗惠能出生地:新兴,感受贫寒出身的佛祖智慧无限。又到郁源县寻找到抗战时期我家逃难的所在地:古蓬坑。往事历历在目,感慨良多。回家后写作散文《寻找古蓬坑》。

2015年(78 岁)

发表散文《寻找古蓬坑》(《人民日报》2015 年6 月13 日。收入《人民日报2015 年散文精选》)。

发表书评《读王安忆的〈心灵世界——小说讲稿〉所想到的》(《长江文艺》2015 年第5 期)。

发表书评《“华而不辩 质而不野”——读缪俊杰的〈刘勰传〉》(《文艺报》2015 年12 月9 日)。

发表论文《历史跨越:长篇小说在“蹒跚”中迈步》,主要阐述:辛亥革命后长篇小说的发展并不如短篇小说迅猛,其步履“蹒跚”;一批哀情小说出现有其特殊意味;“五四”狂飙后新文化视野逐渐开启;双重文化视野开始建立;“人”的凸显把长篇小说推向新的层次(《长江学术》2015 年第3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6 年第2 期转载)。

阅读佛教经典引起兴趣,兴之所至,利用假日到泰国一游,到了曼谷、清迈、大城三个城市。在清迈参观了最著名的几个寺庙:清迈寺(最早的寺庙之一)、帕辛寺(有僧人学院)、松德寺(旁边有皇家陵园)、契龙寺(内有四方塔)。泰国许多著名寺庙的建筑与装潢,甚至可以与皇宫媲美,但其宗教气氛远远淡薄于西方的教堂,前者烟火缭绕、人声嘈杂,掩盖了诵经之声,而西方教堂的肃穆氛围却能催人灵魂净化。

2016年(79 岁)

发表访谈《历史发现与历史理解——文学史家陈美兰访谈》(《新文学评论》2016 年第1 期)。

4 月,参加华中科技大举办的以贾平凹创作为讨论重点的“当代文学论坛”。

11 月,参加晓苏、曹军庆、普玄三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接到欧华文学会在捷克举行研讨会的邀请,因故未能前行。

阅读哈贝马斯、亨廷顿的著作,记下阅读心得。

2017年(80 岁)

完成《口述历史》,讲述个人几十年来所经历的文艺界的有关活动(《长江文艺》2017 年第12 期)。

4 月,参加华中科技大举办的以余华为讨论重点的“当代文学论坛”。

8 月,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湖北长篇小说研讨会。做了发言,以刘诗伟的《南方的秘密》和刘继明的《人境》做比较,阐明文学创作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预设的观念出发的不同效应。

获悉武汉市文艺界决定将《陈美兰文集》列入出版计划,收入“芳草文库”。

开始《陈美兰文集》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陈美兰文集》(三卷本)2019 年2 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2期)2019-08-06 06:40:52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1期)2019-08-06 02:18:54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2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文学病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的互动关系研究
当代修辞学(2011年3期)2011-01-23 06: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