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问题与对策

2023-09-28 09:07曹艺凡盛创新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外籍粤港澳大湾

曹艺凡,盛创新,童 锋

(1.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2.暨南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广东广州 510632;3.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1]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的科学家。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开启,我国将面临更多样化更高层次和更前端的科技需求,这为我国战略科学家组织实现前沿科学突破和重大技术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我国目前战略科学家的数量仍较有限。大力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为国际人才竞争争取主动性,成为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外籍战略科学家的引进对于我国实现人才自主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粤港澳大湾区(GB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等9 个地市组成,总面积为5.6 万 km2,2022 年末总人口已达8 630.11 万人[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 个关税区、4 个核心城市”(以下简称“‘一二三四’特点”)是粤港澳大湾区别于世界其他湾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内地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形成内地、香港、澳门三大关税区和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 个主要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3]。与国际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其独特之处。旧金山湾区以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达而闻名天下,纽约湾区主推金融和贸易,东京湾区则是商贸业、制造业功能突出;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偏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创新,且具备自贸试验区的功能,而且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可以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合作、经贸往来、民间交流,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论题,粤港澳大湾区尤应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探索建构一个由国家意志到大湾区行动双向互渗的大湾区外籍战略科学家引进机制模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外籍战略科学家引进的制度鸿沟及其背后隐含的信息和各类牵制因素,研究提出解决对策。

2 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

国内外学界关于人才战略研究由来已久。从研究视角而言,依时序主要可以归纳为生态学视角、组织行为学视角、跨文化视角。

第一,生态学视角下人才引进策略研究。1917年俄罗斯生态学家Grinnell[5]首先采用生态位(niche)来表示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纪秋颖等[6]指出,生态位理论和方法不仅能广泛应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于包括大学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胡志鹏等[7]提出人才引进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应从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角度来探讨科研生态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利益分配、责任分担方式以及相互间的反馈手段、利益分配方法和责任分担机制等方面逐步建立;刘兴凯[8]认为人才引进机制的异化问题源自社会环境、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主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完善和优化高校科研生态,需要从制度和微观个体等层面寻求相关规制对策。

第二,组织行为学视角下人才引进策略研究。面对新兴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学者提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一种引进关系[9],学界也由此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视角开始探索人才引进聚集效应与团队合作的冲突等相关问题。赵晨等[10]提出了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和特征,系统研究了科研团队人才聚集过程中产生人才个性冲突、人才沟通冲突、结构冲突和权利与利益冲突等的动因,并提出了科研团队冲突消解的对策;张樨樨等[11]从组织聚集人才的特点出发,研究了组织冲突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吴江[12]从留学回国人才工作冲突、人才团队建设以及团队建设政策需求等3 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海外人才归国加入现有科研团队后出现团队建设不均衡、团队合作不理想、组织发展环境和组织氛围对海外人才团队建设存在制约等问题。

第三,跨文化视角下人才引进策略研究。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提出打造教育与人才高地战略,需要大力度汇聚全球科技人才。张婧等[13]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跨文化系统之间的引进互动关系;陈杰等[14]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6 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机制进行初步探索;陈雪玉[15]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身份制度全球化、人才服务制度便利化、人才激励制度市场化三方面不足,提出推进人才引进机制建设的建议;李卷书[16]从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外籍战略科学家流动的各项成因分析出发,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引进和完善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阎豫桂[17]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差别转变为制度之利,坚持“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营造外籍战略科学家引进的软环境。

学界既往研究从生态学视角、组织行为学视角、跨文化视角基本厘清了人才引进机制基本理论问题,在勾勒人才引进系统脉络体系、揭示人才引进系统理论的演变等方面均有所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尤其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实践中所存在的制度鸿沟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有鉴于此,从国家治理的视域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机制仍有相当空间。

3 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需求和相关政策

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18]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0年)》,珠三角九市总人才需求超过30 万人,其中制造业人才最为紧缺,而广州、深圳、珠海等发展基础好的城市的紧缺人才主要为高端研发型人才。《广州市关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办法(2023 年修订)》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对外籍高端人才和外籍紧缺人才进行了明确界定,并给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涉及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9]。在此背景下,抢占人才高地、加大力度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势在必行。

后疫情时代,香港直接喊出了“抢人才”“抢企业”的口号。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引才计划和措施,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以及向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等,同时提出在2022 年内成立人才服务窗口,负责制定香港人才战略,统筹处理各项人才计划,并向来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和协助[20]。

2023 年7 月,澳门《人才引进法律制度》法案正式生效,与之配套的《人才引进法律制度施行细则》及人才发展委员会也同时生效[21]。该法案全面对标香港,提出设立高端人才计划、优秀人才计划及高级专业人才计划3 类专项人才计划。《人才引进法律制度》旨在通过吸纳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提高澳门特区的创新力、竞争力及国际知名度,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2021 年11 月,广东省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精准链接全球一流人才,与时俱进优化引才路径,加快建设高水平多层次聚才平台,着力构建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22]。2023 年4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23]印发《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实施办法》,提出要聚焦高层次人才服务,完善高层次人才保障机制。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分为A 卡和B 卡,其中国家战略科学家、外国专家项目入选者等可以申请A 卡,其他符合条件的外籍、港澳台籍高层次人才可以申请B 卡。优粤卡持有者可以在户籍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停居留和出入境、港澳签注、小汽车指标等方面享受相应服务。2023 年6 月,广东省财政厅等五部门[24]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提出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2023 年2 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符合条件的6 类内地人才可以在签注有效期内多次往来港澳地区,每次在港澳停留不超过30 天[25]。2023 年5 月,《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正式发布,提出海外人才集聚行动,强调要采取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产业人才负责制,给予充分的人、财、物、技术路线等自主权[26]。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对于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各有侧重点。其中,香港和澳门地区引进外籍人才具有非常明确的计划,对人才类型、条件和待遇进行了规定;而珠三角九市各地对于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均有所行动,例如深圳的“鹏城孔雀计划”、广州的“红棉计划”、东莞的“蓝火计划”等,同时“人才优粤卡”制度和外籍人才税收优惠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为外籍战略科学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享受同等待遇打了“补丁”。由此可以看出,珠三角九市的人才政策强调引才的同时,对于外籍人才的管理和服务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平稳衔接。

4 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外籍战略科学家的诉求亦日益增多和多元化,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 个关税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别于其他湾区最大的政治制度优势,也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机制障碍[27],具体表现为在个人所得税税率、国籍、事业编制、公费医疗、购房、购车(配置车牌号)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等单位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也面临诸多机制挑战。

第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展基础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打破制度藩篱,从国家大局出发,站在全球湾区战略的高度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系统谋划外籍战略科学家的引进工作[28]。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城市间人才竞争大于人才合作,导致人才引进内部竞争激烈和低水平流动,而外籍战略科学家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难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第二,人才平台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良好的科研平台是吸引外籍战略科学家的重要载体。根据《2023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34 家国家级和71 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吸引了超过200 位院士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领军人才、顶尖科学家定居[29]。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起步较晚,除香港外,其他地区基础较为薄弱,重大战略性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还比较缺乏[30]。从高水平大学建设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明显落后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支点的广州和深圳,仅有8 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31]。根据最新发布的QS2024 世界大学排名,粤港澳大湾区有14 所高校上榜,其中香港7 所、澳门2 所、广州3 所、深圳2 所[32]。根据南方教育智库发布的《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研究报告(2022)》和《全球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竞争力报告》,在世界4个主要湾区的高等教育第三方指数排名中,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指数排第2 位,但是在上榜高校数量和质量上尚有提升空间,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4 所高校入选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排名榜,低于纽约湾区的84 所和东京湾区的39 所,而具体到各高校的指数排名,粤港澳大湾区没有进入前50 名的高校,进入前100 名的高校仅2 所[33]。从企业来看,根据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34]2022 年发布的《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专题报告,在2020 年全球科技公司市值50强中,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分别有16 家和9 家企业,而粤港澳大湾区仅2 家上榜;同时在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百强中,旧金山湾区的有34 家企业,而粤港澳大湾区仅有5 家企业入选,总体仍是量质齐低。

第三,社会保障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外籍战略科学家跨境流动的堵点主要在于居留许可、个人所得税、事业编制、社会保障、退休政策等。合理的退休及税收政策是留住外籍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杠杆。粤港澳大湾区欲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加快汇聚世界一流的国际顶尖科研人才。粤港澳大湾区“一二三四”特点既是优势也是挑战。按国家现行政策,外籍战略科学家不能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由于外籍战略科学家来华创业的年龄偏大,在我国购买社保不满15年,因此不能在国内领取退休金,这可能影响外籍战略科学家退休后的待遇水平;另外,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最高可达45%,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尽管《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已发布实施,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外籍战略科学家和紧缺人才的认定时间周期较长、覆盖人员范围较小,无法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以外和认定范围以外的外籍战略科学家的个人所得税降减诉求[35]。

第四,人才“一站式”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提供优质的“一站式”服务是做好外籍战略科学家引进工作的重要保障。外籍战略科学家由于在海外拥有相对配套成熟的实验室条件,但在刚刚来华创业时会遇到实验室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实验室装修、科研设备招标采购等繁杂事宜,周期长、困难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拟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疲于往返两国(地)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外籍战略科学家的精力,影响了其潜心治学[36]。另外,“人才绿卡”制度有待进一步推广。

第五,舆情监测及风险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高效的舆情监测和风险评估机制是保证外籍战略科学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引进的外籍战略科学家往往受到其所在国政府有关部门的监控,而且这些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多以相关科学家“涉及知识产权纠纷”为幌子,通过舆论媒体混淆视听,导致我方引才聚才陷入被动局面。

5 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政策建议

通过发掘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注重其背后隐含的信息及各类牵制因素,探究其中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激发外籍战略科学家来华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这需要明确责任部门、拟定相关政策,建构由中央意志到地方行为的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行动机制。

5.1 加强顶层设计

2023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制度“软对接”,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加速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37]。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是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制度“软对接”首要工作。一要树立大局意识,贯彻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形成人才开放共享理念,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境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将三地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有效衔接,跨境协同创新和市场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三要成立专门的跨境人才协调机制和负责部门。2023 年1 月,广州市南沙区政府与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澳门专才发展学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根据协议将开展9 个人才合作项目[38]。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粤港澳三地人才联动机制正式启动,将扫除更多阻碍三地人才交流合作的障碍。该办公室亦可承担外籍战略科学家引进、协调与服务职能,并为政府提供与外籍战略科学家相关的决策咨询服务。

5.2 搭建外籍战略科学家来华工作平台

粤港澳协同体系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支具有湾区特色的外籍战略科学家团队。另外,深化外籍战略科学家柔性引进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边科技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一要实施外籍战略科学家资助专项,优化外籍战略科学家来华工作流程。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为来华从事科研工作的外籍战略科学家和团队创设创新引智平台、提供专项资助,对其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平台建设等予以优先支持,推动在国内迅速建立一流科研平台、一流人才团队。在为外籍战略科学家申请办理在华长期永久居留证件方面,按照特需紧缺人才程序办理,并进一步缩短申请时间。二要实施机构分类设置,探索建立一批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籍战略科学家,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三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实施综合改革示范区,不定行政级别,实行外籍战略科学家负责制科研团队,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和管理、人才培养、薪酬分配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39]。

5.3 改革外籍高层次人才相关社会保障政策

一要完善退休政策,保障外籍战略科学家的退休待遇。对达到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在中国累计社会保险缴费不足15 年的,可以延缴;对男性满65周岁、女性满60 周岁时缴费年限仍不足15 年的,可予趸缴。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外籍战略科学家,允许用人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在其任期内为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其配偶、子女未就业且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二要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提高海外外籍战略科学家的实际收入水平。优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外籍战略科学家和紧缺人才的认定程序,改革来华发展创业外籍战略科学家收入税收相关制度,对于通过认定、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实行退税和补贴政策。三要分类修订人才薪酬待遇标准。在广泛调研国际其他湾区有关人才薪酬制度的基础上,尊重学科差异,分类制定各类学科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薪酬待遇标准,探索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职务职级工资等并存的多元收入分配体系;推行外籍战略科学家结构化协议工资制度,其薪酬在用人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外单列核定,使外籍战略科学家的待遇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40]。

5.4 为外籍战略科学家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要不断完善国内科研环境,增强外籍战略科学家来华创业的信心。通过缩短实验室装修招标、大型科研设备采购招标周期,为外籍战略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参照科技部[41]的规定,外籍战略科学家回国定居或来华工作的,首次进境可携带合理数量的安家自用物品,海关予以免税验放;可申请从境外运进一辆自用机动车,海关予以征税验放;可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在清单范围内向海关申请办理数量合理的科研、教学物品进境免税手续;因工作需要从境外运进少量消耗性的试剂、原料、配件等,可由其所在单位按相关规定办理免税手续。二要做好人才认定工作,完善人才认定标准。2021年3 月,深圳率先制定了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两年来已为500 余位外国高端人才办理了确认函[42],助力深圳引进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2022 年,科技部、人社部[43]联合印发《关于在深圳市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肯定了深圳前期改革创新成果,扩充了深圳市外籍人才认定范围。粤港澳大湾区应在深圳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统一的人才认定标准,并实现人才互认。三要大力推广“人才绿卡”制度,切实做好外籍战略科学家购房置业、购车上牌、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一站式”服务工作。

5.5 构建舆情监测和风险评估机制

一要制定个性化的舆情监测机制。这是做好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舆情监测工作的前提。密切关注海外舆情动态,构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舆情监测机制。面对网络传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加强中央宣传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必须坚持“理念先行、实践跟进,高线引领、底线要求”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同时,探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舆情监测机制,强调对所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全过程、全周期监测。围绕着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突发事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必要的技术干预,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来配置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舆情监测的资源。二要构建立体式的风险评估机制。这是做好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风险评估工作的核心。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不断强化网络传播的跨部门和跨域协调能力。除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外,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风险评估工作还涉及应急管理部门、国家安全部门等掌握关键数据和资源的职能部门,且不但涉及横向的跨部门协调,还涉及纵向的跨层级协调,更会涉及党政领导的协调。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须审慎处理包括美国在内的外籍战略科学家引进工作。充分发挥海外侨务工作优势,通过海外侨社、网络媒体、校友会、驻外使领馆等多种路径,密切关注西方国家关于经济贸易、科技人才交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政策;加大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风险评估力度,防微杜渐,及早发现、及早处置,对于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等相关问题的拟引进人员实行一票否决。此外,为加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风险评估工作联动性,应加快建立快捷高效的网络信息传播与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风险评估研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6 结论与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这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科技和人才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和人才支撑,因此,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驾马车”,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下,加快破解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工作体制机制障碍势在必行。通过制度创新和规则相互衔接,不断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科学家协同发展的路径和渠道,打破人才聚集、共享、发展与评价的相关制度壁垒,从而降低制度摩擦成本,放大“一国两制”下世界顶尖科研人才“共建、共治、共享”制度红利。摈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刺激—反应”工作思路,而是如中医一样,实施整体调节与辨证施治,强调问题解决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44]。建议成立组织部牵头,科技、教育、人社、税务、外事等相关主管部门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领导小组,设立负责日常运营、协调、管理的办公室,挂靠在组织部门。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外籍战略科学家,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维得稳”,必须坚持“理念先行、实践跟进,高线引领、底线要求”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探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工作的预警机制、法理机制、联动机制、合作机制等,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抢占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按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的人才工作理念,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梯队建设规划。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规划部署,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重点发展学科、传统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分类施策、精准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从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到实现战略科学家自主培养,逐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育与人才高地理论依据和先进理念,全面推动开放新格局,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实施。

猜你喜欢
外籍粤港澳大湾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