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晔,胡国兵,石紫旋,卢 瑶,韦天军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超声医学科,安徽 芜湖 241001)
患者男,60岁,因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接受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1天感穿刺点周围肿胀不适,无发热、左上肢麻木等;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高血压病史5年,接受规律药物治疗;吸烟史20年。查体:心率72次/分,血压150/80 mmHg,体温36.5℃;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周围触及搏动性包块,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7 g/L,红细胞计数3.57×1012/L;餐后2 h血糖8.2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6.7%。超声:左锁骨上窝肌层内31.00 mm×13.00 mm搏动性囊性包块,通过长约3.50 mm、宽约1.40 mm细窄通道与左胸肩峰动脉相连,CDFI于囊腔内见红蓝相间涡流状血流信号、通道内见双向血流信号(图1A),提示左胸肩峰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临床结合病史诊断为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atrogenic pseudoaneurysm, IPSA)。于超声引导下向假性动脉瘤内注射凝血酶进行硬化治疗,注射后即刻超声见低回声血凝块形成但未能完全填充瘤体与瘤颈,乃于超声定位下实施加压包扎。2天后瘤体内仍见搏动性涡流状血流信号,遂于超声定位下以探头压迫瘤颈部促其闭合,实时调整力度与角度并持续压迫40 min后见低回声血栓完全填充瘤体及瘤颈部,其内血流信号消失(图1B)。
图1 左胸肩峰动脉假性动脉瘤 A.术前CDFI; B.联合应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及探头加压瘤颈后CDFI
讨论IPSA由有创性检查或介入治疗引起,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肥胖等;灰阶声像图表现为受损动脉附近形成搏动性囊性包块并经细颈与动脉壁破口相通,瘤体内可见云雾状低回声涡流及低回声附壁血栓,CDFI见瘤体内红蓝相间涡流状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显示瘤颈处血流呈“双期双向”动脉频谱。外周动脉IPSA可并发周围组织压迫症状、局部缺血及感染、破裂等,瘤体较大时难以自愈,需以外科手术、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或加压等手段予以治疗。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起效快、不适感低,但存在过敏风险及栓塞不完全可能;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用于瘤颈较窄及瘤体较小的IPSA效果较好。本例老年男性接受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后形成胸肩峰动脉假性动脉瘤,联合应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及探头加压瘤颈后治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