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

2023-09-27 01:11:4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规培直觉研究生

申 剑 金 华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诊疗理念及实践经验都包含在中医药中,《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诊疗理念及实践经验如何传承与创新?在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发现,研究生中医理念不够突出,面对稍复杂的病证时中医临床思维不够深入、辨证困难。研究生作为中医高层次人才,中西医都学,有两套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突出整体性、辨证性、经验性,西医思维虽可借鉴,不可通用,因此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成为抓短板、提能力的关键。我们从思、教、研3个方面入手,加强中医思维培养。

1 思

1.1 哲学素养为内涵《说文解字》曰:“哲,知也”,《尔雅》道:“哲,智也”。《补史记·三皇本纪》谓:“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素问·汤液醪醴论》:“必以稻米,炊之稻薪”,提出了五谷汤液治疗[1]。中医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其起源为实践与认知的互相验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哲学为基础,发源于先秦,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整体观等,均是从大量的哲学思想中总结出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又将之运用于对疾病的认知。通过中医哲学的课程、讲座、沙龙,感悟哲学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明确了只记住知识、只是操练技能,那就还不是哲学[2]。鼓励学生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多进行哲学层面的现在与将来的深刻思考,追求自我的超越[3]。哲学素养高才能更好地宏观认识人与病,确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

1.2 边学习边临证为方式望、闻、问、切四诊的认知,证的辨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个人经验的积累。理论上在本科方剂学完之后就具备开方实践的基本知识,但是课本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相差太远。虽然经历了本科的实习、见习,但是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医师是培养过程漫长的职业。让学生尽早踏上临证之路,他们临证后会有更多的体悟,知行合一。这也与卫生部提出的强化临床实践能力政策相一致[4]。

1.3 经典传承为积淀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是经历了数千年医疗实践验证的经典,是民族的传统文化。经方使用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体现了经方使用的灵活性、直觉思维,是对疾病主证的逻辑分析。结合医案分析对经典条文的认知由表浅深入到内涵,再到外延,在某一证、某一病诊治过程中实现对原文理解的顿悟,在自身知识基础上突破和创新。熟读活用是经典学习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生经历了本科背诵阶段,在临床学习实践中,在跟师临证中,在医患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与感悟。经典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体现,还是一位位名家背后的故事,是修身与修心的历程,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继承与发扬。

1.4 中医思维为武器中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以中医思维培养为主的,中医思维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无论本体论还是方法论都以气-阴阳-五行为基础。研究生中医思维是建立在知识记忆基础上的高阶能力,是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决策、对比、批判、创新等。研究生规培时,在住院部常用西医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惯性的冲击使得学生习惯西医思维,忽略中医思维。规培轮转中与导师接触少,不同科室的指导老师不一定具备中医思维的教授能力,导致学生感受不到中医的魅力,中医信仰不足,不能很好地总结学习指导老师的中医思维。要胜任中医师岗位,就要加强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5]。中医思维所包含的整体思维、象数思维,抽象晦涩;变异思维、中和思维包含动态的变化、平衡与制衡,在实践中才易感悟。由较少的、不充分的知识材料过渡到新知识的思维活动是直觉思维[6],直觉思维即是顿悟。虽然是由较少的知识过渡而来,但直觉思维还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上,把已知知识看为一个圆,已知越多,周长越大,圆外能接触到的未知知识也越多,这时候在实践中疑问与思考是最容易顿悟的。四诊是基于直觉层面的,主观、非量化、个性的认知诊察方法,是直觉思维[7]。高年资医师瞬间将脉症与汤证联系作出判断,处以方药是直觉思维[8]。直觉思维是建立在足够的基础知识之上,多次实践思索之后的知行合一。中医思维是职业胜任力中的高阶指标,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跟师传承学习是最佳的获取途径。

2 教

2.1 医教协同为模式2014 年《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提出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位〔2015〕9 号文规定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9]。学校提出以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10]。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景协同,教师和医师协同,教学模型与患者协同,学生与住院医师协同。中医研究生规培期间医院、导师、学校三方管理,医教协同以教学医院为基地,导师为领航,学校为保障。规培科室突出专业性,涉及辅助科室,全科轮转。专业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职责,否则容易出现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管理内容冲突,而造成管理混乱,学生不知道该听谁的。规培机制在日渐成熟,但是小的冲突比如同一时间学校或导师要求助教或助研、医院要求值班,需要科室、带教老师、学生、导师团之间协商具体的解决办法。

2.2 课程体系为个体化学位〔2015〕9 号文规定课程学习不少于20学分[9]。不论英语、思政类公共课还是科研方法、中医临床进展等专业课,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包括知识、技能、素养、文献挖掘、团队合作、科研能力、学习能力等指标。课程体系设置以本学科专业为主,兼顾有影响力的名师、不同专业的选修课程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以中医课程为主,兼顾西医课程,突出科研能力课程。授课师生双方均接受考核,保证教学质量。所有课程以专业为基础,思政为灵魂,培养职业道德。

2.3 多维考核为反馈合理考核,出科考核、课程考核、规培考核有指标、有量化、有反馈、有门槛,考核内容有知识、有技能、有人文、有素养。根据培养目标综合考核,多个模块、多个维度,根据成绩反馈,找短板、查缺漏。

2.4 耳濡目染为环境学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医院硬资源、医院软文化是培养的4 个自变量[11]。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这些软指标,非一朝一夕可立竿见影,需要医院、学校环境熏陶,教师言传身教,一代代传下去。总之学校和医院软文化是培养中医人文素养的充分条件[11]。除了上述环境外,新的教学模式[12-14],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自我展示的习惯。信息技术革新并在教学中大量应用,让学生网络新生代的特点更加鲜明,接受随心随性的学习。

3 研

创新是培养目标中最高阶的能力。日常教学中教师努力打造高阶课程,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性。临床中研究生一线接诊,参与诊疗计划制定;强化医学文献阅读[15],查阅科研前沿动态;学习常规实验技术;接触不同专业,学科间探讨反思。创新的源头是碰到的问题、一些想法,这是思维的璀璨点。思维的发散、聚合、演绎、移植,思维的批判甚至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研究生创新基金,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结合,推动医学进步,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对培养医学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与期望。

猜你喜欢
规培直觉研究生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22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数学直觉诌议
为规培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46
规培:在突破中走过2014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该重视规培的“均等性”了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规培”的上海模式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