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和
编者按:岸芷汀兰,桃李芬芳。金秋9月,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期刊载追忆河北辛集中学老校长张健英的文章,记录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籍此弘扬教育工作者守教育报国“初心”, 担筑梦育人“使命”,砥砺奋斗的高尚情怀。
河北辛集中学这所诞生在战争年代的红色学校,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走过了近八十年的历程。在这近八十年的学校历史中,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家、教育家陈挹芬校长、张健英校长。如果说陈挹芬校长参与创建了辛集中学,为辛集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张健英校长则创造了辛集中学发展史上的“小高潮”。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任克非同志在辛集镇东南的都大营村组织筹建冀中区第六中学(辛集中学的前身),1946年任克非同志另有任用,时任束冀县县长的陈挹芬同志被任命为校长。随着革命事业的需要,学校逐步从以培训干部为主向普通中学过渡,1948年开始招收初中班,1952年开始招收高中班。由于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和办学初期大量的工作,陈校长的身体受损,领导批准离职休养。
1953年8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省政府主席林铁签发第523号任命书,任命张健英出任河北辛集中学校校长(图1)。自此张健英校长来到了这所还在发展中的年轻学校。这位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同志,以长远的目光对辛集中学的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方向作出了安排和部署。1953年,学校完成了从干部培训向普通完全中学的转变。
张健英校长上任时,学校分南北两院,中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车道,南北两个大门相对,南院是地主旧宅院,占地30余亩。北院是1948年土改时征地36亩。北院建有4排教室共计12间,东南角是一个礼堂兼餐厅,还有其他一些附属用房,北面是操场。1955年张健英校长根据发展规划取消南北院,在两院中间的车道上建行政院、大会议室,大门开向西面,大门和行政院中间建有大花坛,形成一个东西中轴线。同年向北征地30余亩,操场面积达47亩,建成标准操场,增建教室、实验室、办公用房、学生宿舍。1956年在校门西侧征地30亩,建成了花园、菜园。1958年3月师生开垦生地48亩,学校规模形成。师生们自己动手,用炉渣修筑了贯通学校南北的两条甬路。女生修建的甬路以全国妇女劳模徐建春命名为“徐建春路”,男生修建的以全国男劳模王崇伦命名为“王崇伦路”。甬路两侧柏树成行,校门前建有花坛,教室前花木果树,宿舍前洋槐,操场周边柏树、白杨成行,学校绿树成荫,花木繁茂,布局合理,校舍整齐,设施齐全、规范。到1960年张健英校长离职前,辛集中学成为一所六个年级四轨制的完全中学,办学条件在省内外达到一流。在辛中的档案中还保存着五份辛中1956年—1960年5月的文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共青团工作、学校卫生工作等,许多工作在当时处于超前水平,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今天,档案室中的文件、学校大门内的银杏树、操场四周的柏树就是历史的见证,这些无不凝聚着张健英校长的心血。
张健英校长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从1953年开始至1960年卸任,学校引进大批优秀教师,加上原有的优秀师资,学校出现多名称为“台柱子”的省内外学科带头人,为辛集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堅实的基础。1958年他点名将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束鹿县师范、束鹿中学校长,束鹿县教育科长的刘俭同志调入辛中,主抓教学和毕业班的工作。刘俭同志工作扎实、勤奋、认真,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随后几年里高考成绩连年上升,辛中成了冀中平原上一颗闪烁的明珠,成为人心所向的名校。
在以张健英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领导下,1955年辛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两个毕业班升学率达87.3%。有8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位居河北省前列。据校史记载和校友回忆,1959年参加高考学生152名,113人被录取,其中12名考入清华大学。1960年共有4个班毕业生188名,高考前有21名学生免试保送到军事院校和留苏预备班,167名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被高校录取,升学率100%。其中124名升入全国重点大学,占考生人数的74%,其中19人考入清华,10人考入北大,5人考入中国科技大学,24人考入天津大学,14人考入南开大学,27人考入北航、北邮、北医等北京八大院校,创河北辛集中学历届高考最好成绩而闻名全国。同年学校以“先进集体”身份出席全国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群英大会,受到国家的表彰,这是辛中建校史上获得的最高荣誉。为了缅怀张健英校长,我将他的革命经历介绍如下:
张健英,1910年生,藁城马庄人,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张洛秦是藁城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前后任中共藁城中心县委、赵藁栾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张健英的侄子张树汉在北京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藁城南部、赵县北部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张健英就是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中成长的。1928年,张健英师范毕业后在藁城马庄、南营、东宽亭等地任教,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营任教时发展邓世英等3人为中共党员,成立南营村党支部。南营村党支部是藁南赵北地区较早的党支部之一。1932年张健英受县委指示,组织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和“教师联合会”,开展教师增资斗争。1933年秋参加了由其父亲张洛秦组织的抢收地主棉花谷物的斗争,所得棉、粮一部分给少吃缺穿的贫苦农民,一部分变卖后购买枪支弹药,准备武装暴动。1934年春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负责地下联络工作,并负责保护中共直中特委和县委领导的任务,1935年1月参加了中共赵藁栾中心县委组织的农民暴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健英利用自己在藁城南部、赵县北部的影响力,参与组织抗日武装,是年7月成立了400多人组成的藁城县游击队,张健英任教导员。1938年2月参加在藁城马庄的赵藁栾农民武装起义,后接受冀中军区吕正操部领导,改编为平汉挺进队,张健英任副队长。不久张健英奉命到冀中第一军分区受训,期满后于1938年6月在赵藁栾一带发展工作,组织了四五百人的抗日游击队,名为藁城县基干大队,张健英任队长,后编入平汉挺进队,是年编入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特务营,张健英任特务营一连连长。
1939年春在冀南四专署滏北办事处的帮助下,赵县抗日政府正式成立,张健英同志出任赵县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领导赵县及藁城南部、栾城县东部的抗日斗争。期间为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张健英受上级指派“单刀赴会”,冒着生命危险同国民党委任的县长李树三在赵县北杨家庄谈判,在赵藁栾一带成为传奇。后张健英调冀南一专署任财政科长、冀南银行一分行总务部长。1943年在冀中行署教育科任职,为加强藁城的抗日领导力量,同年调回藁城。据时任藁城县委书记(原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屏东回忆录中记载,1943年秋在冀中区党委的帮助指导下,张屏东、张健英等36名同志在赵县四德村进行了十天整训后,返回藁城。这36名同志在藁城党史上被称为“抗日三十六战将”。张健英同志是藁城“抗日三十六战将”的主要成员和领导者之一。1944年,张健英同志出任藁城县抗日政府县长,这是张健英同志在抗日战争中第二次出任县长。
张健英同志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初调到冀中区教育处工作。为了为解放区培养师资,张健英受命出任井陉师范学校校长,当时的井陉师范是石家庄专署最早的师范学校。1952年调石家庄专署行政干部学校任教导主任、专署教育科副科长。1953年5月张健英参加了省管重点学校领导培训班。由于在专署教育科任职期间,他曾到辛集中学视察工作,培训班结束后,主动请缨到辛集中学任职。同年8月由省政府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省政府主席林铁签发省政府第523号任命书,出任河北省立辛集中学校长,他是辛中历史上唯一一名由省政府任命的校长。当时各县县长都不属省政府直接任命,可见辛中当时地位。
1960年以后,由于身体原因,张健英校长离职休养。1976年10月12日病逝于辛集,享年66岁。
张健英校长1931年入党,青年时期投身革命,亲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张健英校长做为一名革命老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能上能下,能文能武,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计权位,不提个人要求,组织的安排就是自己的志愿,工作需要就是自己一生的信条,真正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时的誓言,是千万个普通党员的典范。
今年是2023年,距辛中建校八十周年的2025年已不到兩年,我们辛中人重温辛中光辉的历史,怀念为辛中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辛中的光荣传统,在新时期新的岗位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赵县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