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道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语文学科兼职教师,新疆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型导师,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专著《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选定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图书”。教学特色鲜明,尤其注重基于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分层培养。教学理念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能见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问题上达成的相互理解的程度,以及课堂信息传播与交互对学生的覆盖程度。一方面,师生对学习问题的相互理解是合理推进学习进程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学习问题上师生缺乏相互理解,就会出现因想法不一致而导致的施教行为与学习行为相左的情况,产生抵触、疏离的情绪乃至发生教与学的决裂。如果学生理解教师的施教意图,教师也理解学生思维的因果关联,师生就会由于这种相互的理解产生良性互动,达成思维与行动上的协同一致,最终产生较为明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课堂信息的传播与交互在多大范围内展开,将决定能有多少学生“看清”这节课。只有学生关注到这节课的有用信息而课堂信息交流也能真正覆盖尽量多的在线(场)学生,我们才能说课堂的能见度良好乃至优秀。
课堂能见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得到大幅提升。技术不仅能够及时、完整地展示师生行为的过程,还能将师生的内在思维尽可能地外显,使得双方能够了解彼此行为的全貌。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科思维深度融合,也能帮助师生了解彼此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捕捉对方更个性化的特征。这样,师生在学习问题上所能达成的相互理解度、课堂信息传播与交互对学生的覆盖度,都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与提升。
本文结合《赤壁赋》教学活动,以“素养植根语文融媒体智能学习系统”(以下简称“素养植根平台”)运用中出现的学习行为为例,讲述学科专用平台提高课堂能见度的常见方式并探究其深层根源。
一、在启发式合作研讨中提升课堂能见度
在启发式合作研讨活动中,师生从不同角度分享观点,既能展现自身的思维路径,又能在理解他人思维路径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师生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能大幅提升课堂能见度。
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为客画像”的学习任务,组织了如下三个学习活动:(1)客吹洞箫的声音为什么会“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客后来为什么能“喜而笑”?(3)请依据苏轼与客互动的过程,评价苏轼与客的关系。
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以后,学生借助素养植根平台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有学生在平台提供的课文中选择了“倚歌而和之”一句,写下如下评论:“和”字是“和谐地跟着唱”的意思,这说明,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情感源自苏轼的歌。针对这位学生的评论,其他学生在评论区留言说:“啊,我没注意到这个‘和’字,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我只注意到下一段客对苏子的答话,只注意到客‘哀吾生之须臾’那些句子!以后我要读得更仔细一些。”
在常规的线下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其目标是完成既定的某项任务。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交流大多不充分,一般局限在小组内部;教师只能通过在小组间走动巡视的方式了解交流进度,无法实时“看见”学生思维活动的进展。依托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进行的线上教学或者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则可以通过在聊天区聊天、发弹幕的方式交流沟通。需要注意的是,聊天区的私聊功能和弹幕的匿名性质,很容易导致出现“刷屏”“跑题”等问题,扰乱课堂秩序,使得学生难以聚焦课堂任务。这是教师运用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素養植根平台不仅提供了完备的学习资料,还为师生交流设计了评论、画线、提问、字典等实时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细读文本、进行批注,独立思考;其他学生也能看见公开的批注,受到启发,进行回复。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讨论都紧密结合课文、教学资料,有效防止学生思维“跑偏”。这种由学生自发形成的研讨活动,大大增强了课堂活力,营造了班级合作研讨的氛围,提高了学生之间的能见度。
素养植根平台还设置了专门的小组作业功能。教师可以即时查看小组作业(如图1),依据各小组完成情况,组织学生互通有无、有序交流。这对于促进学生群体间的理解很有助益。利用素养植根平台辅助教学,教师能够实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理解程度,合理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信息尽可能地覆盖到更多的学生。
二、在互补式的你问我答中提升课堂问题分析能见度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成员之间可以学习彼此的长处,达成共同进步的目标。课堂上互补式的你问我答,正是小组成员之间针对对方优缺点发表看法的常见方式。基于此,教师可以有效加强对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能见度。
阅读课文过程中,有学生不太理解苏子为什么要“正襟危坐”,于是在素养植根平台的课文文本上选中这句话,提出如下问题:苏子向客提问的时候,为什么要“正襟危坐”(如图2)?他选择把这个问题“公开”,全班学生能够即刻看到这个问题。另一学生回答说:“苏轼对客吹奏出的悲凉的箫声感觉很意外,想认真了解其中的原因,‘正襟危坐’表现了苏子认真的态度。”又有学生说:“‘苏子愀然’,‘愀然’就是一下子改变脸色,说明苏轼对悲凉的箫声很敏感,态度很严肃,想认真问客,于是‘正襟危坐’,显出庄重的样子。”
在一问一答之间,课堂上学生集体参与研讨的氛围逐步形成,问题也被分析得越来越深入。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科专用平台上的这种一问一答,与在社交及办公类平台上的问答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大多社交及办公类平台由于缺失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没有课本内容依托,也没有课本文字在视觉上的加持,影响了学生对问答的投入度。
在素养植根平台上,学生可以在“我的班级”栏目中讨论(如图3)。比如,有学生针对“苏轼与客的关系像师生关系”的言论,发表了如下观点。
课文开篇,“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可见关系亲近融洽。苏子有歌,客即“倚歌而和”;歌有悲而箫声亦悲。苏子有问,客即有答;问得真切,答得仔细明白,有情感,道出了心中的哀伤。客有哀,苏子当即有“解”;针对“哀吾生之须臾”之叹,苏子能转换角度看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一面,帮助客转悲为喜。最后,二人“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得到了解脱。可见,二人经历了一个由互为同伴,到互为知心,进而互为知己的过程,最终达成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高度一致的认同。
素养植根平台的“留言区”或曰“讨论区”有如下特点:线上讨论交流时,所有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观点都会被其他人关注;留言区留言的时间是开放的,不限于课堂时间,学生一旦有想法,可以随时在网上交流,也可以延时交流;学生的交流被全程记录,便于教师观察、参与、引导,即时调整教学内容。在这里,交流打破了课堂发言时间的限定,让师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与机会,表述问题时语言更成熟,对内容考虑得更全面。上述在“公开”状态下讨论的结果,被更多学生发现与关注,影响面越来越大。如此,课堂问题分析的思维过程得到外显,覆盖面扩大;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了良性互动,促进了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理解,课堂能见度提高。
三、多样态语文学习活动全记录彰显学习过程能见度
素养植根平台允许师生开展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多渠道交流活动,具备全员参与的条件;平台适时记录此过程中发生的多样态的语文学习行为,并将其显现出来,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这就让传统课堂上诸多的隐秘因素得以外显,使得课堂上的观察视角得到扩展,能见度增强。
(一)诵读活动过程全记录
《赤壁赋》属于北京市高考要求的必背课文,诵读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鼓励学生完成背诵任务,开展诵读活动,是线上课堂教学的“软肋”之一。在这方面,很多教师想出了一些创新的办法,如鼓励学生以发抖音视频的形式诵读,或者在企业微信上诵读,等等。我们主要是在素养植根平台上开展诵读活动,避免受到不相关内容的干扰,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注度。而且,学生每次诵读的过程也会被记录下来,便于学生自查、教师观测。教师还可将学生诵读的熟练程度与速度做比较,在平台上组织诵读比赛。这样,学生诵读的过程能够被教师看见,学生也可互相监督、互相欣赏,激发出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能见度。
(二)阅读与写作活动过程全记录
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学生需要阅读一些文献资料,或者教师推荐的优秀学生作品。素养植根平台上设置了“相关阅读”栏目,提供了“原文助读”“鉴赏阅读”“互文比读”等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阅读文献资料。比如,这位学生不仅在平台上阅读了“鉴赏阅读”的一些材料,如《水月间舞者 困境中超越》等,还阅读了教师推荐的优秀学生作品(如图4)。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素养植根平台上找到一些办法。书面表达能力是课堂能见度中较为隐秘的部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侃侃而谈,动笔陈述时却捉襟见肘,这说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存在极大差异。但在以往以阅读或问答为主的课堂上,学生缺乏书面表达的训练机会;即使教师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受课时限制,也只能在课堂上挑选一些示例分享,相当数量的学生可能会选择侥幸“浑水摸鱼”。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提升的能见度几乎为零。在素养植根平台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书面语言表达训练。有了平台功能的支持,学生写完即发表,作品直接呈现在师生面前。这种以书面语言交流表达为主的课堂交流形式,反复锤炼的是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对传统对话式课堂组织方式的革新。它有助于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教师实时观测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课堂能见度大大增加。
四、大面积精准教学提升课堂能见度
评价线上课堂能见度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教师能否大面积开展一对一的精准教学指导。素养植根平台教师端设置了“任务追踪”“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学生画像”等功能,能够让教师直接关注到每个学生。本次课堂上,教师要了解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可点击“个人作业”,再点击该学生的姓名,他的任务完成情况就会呈现在教师眼前。教师可对这位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征得他的同意后点击“优秀作业”,便可与所有学生共享这份作业及教师对作业的批阅情况。如此,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关注到更多的学生,提供多份优秀作业供学生交流。这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由点到面范围迅速扩大,课堂能见度随之上升。
在“学生画像”部分,系统还提供了学生主动行为、被动行为、构建行为、交互行为的图示(如图5)。该学生的个人画像中,主动行为、被动行为、构建行为表现良好,而交互行为相对较少,对此,教师要及时提醒并鼓励他参与“提问”与“回答”等交互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识与把握越来越精准,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加强,课堂能见度提升。
平台所具备的“任务追踪”“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学生画像”等功能,反过来也要求教师积极跟进,认真研究每个问题。这必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
五、自然分层的课堂形态呈现较高的课堂能见度
因为具备能够合理地照顾课堂上每位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这一重要特点,素养植根平台能够在同一课堂容纳不同的学习进度,避免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相互牵扯,并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关注到学生学习分层情况,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课堂上,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提交任务的时间也不同。如图6所示,系统显示有学生“尚未提交”,而其他学生“已提交”;显示“已提交”且在“批改中”状态的学生,则是提交速度更快、更早得到教师关注的人。这样,不仅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速度与质量会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估,提交任务较快的学生还会获得新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进一步深入开展自主学习。在同一时间,课堂分层学习自然形成,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自然分群,系统可随时解决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借助素养植根平台各功能,教师实现了对课堂的精准认识与分层把握,课堂被感知的程度加强,能见度显著提升。
六、总结与思考
课堂能见度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以何种形式呈现。线上课堂上,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呈现教学过程,它需要依托特定平台,而平台的功能制约着课堂开展的形式,影响着课堂能见度。讨论课堂能见度,我们离不开对授课平台的研究。以下两点最为重要:其一,线上课堂运用的平台,其功能能否合理呈现课堂优势;其二,线上课堂运用的平台,能否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体现学科思维特点,使之呈现本学科学习的一般规律性特征。
素养植根平台专门服务于语文学科的学习,突出的是语文学科的专有、特殊属性;平台上,学习基本资料如教材、参考资料、习题等要素较为齐全,平台构建方式也符合语文学科学习的一般规律,具备师生沟通交流的基本功能,并能依据本学科需要将这些功能系统化;可以进行学生行为轨迹统计,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并给出学生画像,能自动对作业进行分析、评价,给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构建学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理念。这样的学科专用平台,是一类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并依据学科教学认知特征、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而开发的融媒体智能平台,将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科思维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的内容体系,这样就可以切实有效地开展线上学科教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和教师寻找到线下课堂的现实感,还能帮助他们较为自然地深入学科教学内容,获取更为切实的学习收获。无论是从课堂信息覆盖的广度还是学科内容理解的深度看,学科专用平台都有利于提升课堂能见度。
学科专用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依赖性和网络依赖性;类似平台过多,给学生切换平台操作、学校统一管理统筹带来麻烦。目前,学科专用平台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有一些尚未发现的问题需要在更多的用户体验后才能反馈。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平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师生使用经验的逐步丰富,学科专用平台建设必将更为完善,更有效地提升线上课堂能见度,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和学习支持,全方位助力教师的教和學生的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