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锋
(拉萨中科区域发展研究有限公司,西藏 拉萨 851400)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西藏经济支柱之一,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增加了地区财政收入。但是由于西藏地区受到计划经济和区域情况影响,因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甚至对中小企业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为了改善西藏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推动西藏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研究西藏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一方面,银行贷款一直是企业首选融资路径。但是银行考虑到西藏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效率、财务制度和信用情况等因素,在提供信贷服务时会有迟疑表现,为保证银行自身利益,所提供的贷款数额并不大,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增加了一些信贷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月等),但是其实际落实情况仍有待商榷。另一方面,西藏中小企业受到传统融资理念和融资渠道的影响,结构比较单一,比较偏好权益融资和银行贷款,企业资金主要来自投资者投入和企业内部积累,债权融资占比较少,财务杠杆效应特征不够明显。
西藏中小企业并未合理安排资金管理工作,如某药业企业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属于中型企业,但其闲置资金达到115万元,这部分资金并未参与到生产经营周转活动中。该企业使用流动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导致资金无法满足企业的紧急资金使用需求,进而使得企业面临财务困境[1]。该药业企业并未变更现金预算计划,导致现金出现闲置或者不足的现象,影响资金周转。同时,有些企业并没有建立赊账制度,也并未推行强有力的催收政策,导致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而这部分账款在流动资金中占比较高,导致流动资金比较紧张。另外,存货控制不到位,有些企业的存货收发和结余缺乏控制,导致库存商品存在严重挤压现象,结构也不够合理。
西藏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和控制工作不够完善,控制体系比较缺乏,导致成本费用过高,而利润较低。西藏某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上,属于小型企业。该企业销售收入中,产品、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和附加费用之和占比过大,大约占到31.3%,远远超出企业所设置的18%这一标准,而成本费用控制主要发生在事后算账阶段,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并不到位。
一方面,西藏中小企业比较注重投资,对管理不够重视。企业资产多来自国家扶持资金或国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到位,因此不良资产比较多,进而使得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西藏中小企业的投资结构不够科学,比较注重投资固定资产,对流动资产投资不够重视。除此之外,西藏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可行性分析不到位的问题[2]。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并未建立完整科学的投资项目评估分析机制和实施流程,导致不良项目长期投资大幅增加。
1.财务管理
西藏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研发不足1%,科技合作项目只有0.02%左右。有些中小企业承担了政府的科研项目,但是缺乏资金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差;有些企业尽管获得了资金支持,但是由于管理混乱,并未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管理理论和方法较为欠缺,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大部分企业财务会计缺乏专业性,人员不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素质不高,不具备会计核算能力,导致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无法有效利用创新研发资金等[3]。
2.企业融资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西藏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融资观念较为落后,比较重视外源融资,并不重视内源融资,融资方式和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理念。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并不好,亏损额较大,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内源融资。而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不强,信息缺乏客观性和透明度,难以获得外源融资,当前内地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和典当等融资方式并未在西藏形成市场。
3.资金应用
投放资金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前期调查,也并未预测未来风险,有些企业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而盲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并未有效控制资金成本及其利用率,导致资金比例不够协调,周转速度下降,利息加重,陷入财务困境[4]。另外,西藏很多企业长期处于偏远地区,企业财务观念比较落后,并未将现金作为生产周转流动资金,导致现金闲置。再加之管理方式落后,而企业并未制订信息收支计划,导致现金使用和管理比较随意,影响了资金周转。
4.人才匮乏
西藏自治区受先天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所以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很难满足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大批年轻的、具有高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流失。与此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在人才竞争方面大打“待遇战”,通过灵活的机制、高薪待遇等条件吸引人才,形成“马太效应”,越发达的地区汇聚人才越多,越偏远落后的地区人才引进越困难。
西藏地区政策比较倾向于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或上市企业,对中小企业尽管同样提出了资金筹集、税收和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但是其与国有企业的地位并不相同。同时,我国税收管理制度不够透明,效率不高。例如,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执行的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15万元(季销售额分别为不超过45万元)就可以免征增值税,再比如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从3%下降到1%征收额度。中小企业尽管享受了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税负,但实际税负仍然比较集中。以增值税为例,国有企业可以先缴后退,但非国有企业则不可以。而西藏中小企业多数为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抵扣困难,税负问题并未有实际性缓解[5]。除此之外,西藏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并不成熟,正处于初级阶段,资信调查发育程度不高,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
1.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西藏中小企业可根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改革西藏现有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制定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国家科技计划相符的管理体制,并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若干意见》等通知对企业的研发专项资金进行完善管理,监理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并从高校、内陆以高福利待遇引进专业财务人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注重内源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境。企业可以将股权融资与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结合起来,构建产权和责任明确的企业管理制度,以便达到外源融资的目的。同时,将税后利润作为主要融资来源。而企业在制定内部分配制度时,不仅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还要考虑企业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扩大内源融资规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银行贷款为主构建多元化外源融资体系。利用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实现负债融资,并根据西藏中小企业的特点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企业设备和工艺资金难题,也可以采用应收账款让售和应收票据贴现等方式缓解公司困境。
3.加强资金管理
首先,加强现金管理,根据现金预算对现金需求量进行预估,有效控制日常现金收支,提高现金收益率。同时确定现金持有量,通常情况下,资金流动较多,收益比较低,这就需要企业尽量减少闲置现金量,避免企业现金过多,从而遭受各种损失。若实际现金流超过最佳现金流量,就可以通过偿还债务和投资有价证券等方式来调整现金余额,反之,可以通过短期筹款来调整现金余额[6]。
其次,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需要调研评定社交账户,限度根据信用等级制定相应的收效政策,做好事前控制。同时采用照流分析法对应收账款的信用期超出情况和发货情况进行检查,把控应收账款关键点,做好事中控制。另外,中小企业要制定催收政策,降低坏账损失率,做好售后服务。
最后,加强存货管理。可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有效规范物资采购领域和销售环节,通过存货压箱管理、ABC 控制法等方法减少库存物资,缩短存货周期,降低资金占用率,提升存货周转率。
4.完善投资战略
西藏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相对于大型企业和内陆中小企业并不占优势,为了有效规避西藏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可以将中短期投资与对内投资结合起来。对内投资方式可以更新改造旧有设施设备、投资人才和新产品,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5.重视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管控是关键工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明确成本费用开支和会计准入要求,规范成本核算流程。其次,加强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可以在年初层层分解成本费用目标,之后将分解的目标落实到企业相关部门,并加以管控,同时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身上,形成纵横交错的成本管控网络,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
6.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西藏中小企业而言,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此,企业可以与高校、培训机构展开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定期为财务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培训机会,掌握更多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时注意培养并引进管理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薪资福利待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另外,要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掌握财务知识、管理知识及信息技术知识等,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奠定人力基础。
1.提供法律支持
根据西藏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法律,为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基金管理和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条例,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制定一些配套法律。
2.充分利用优惠政策
当地政府可参考国内外经验和西藏地区发展组建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深入分析西藏企业发展规律,并制定政策。一方面,将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中小企业放在同等地位,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其次,利用优惠政策,如《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政府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提供支持。对此,政府可以结合西藏中小企业的特点提供开业、税收、土地使用等支持,重点提供税收和开业优惠,简化登记手续,降低门槛,减免一定税费,降低收费成本,增加内源融资。
3.加强社会支持
首先,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设置中小企业信贷机构。金融机构要将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优化信贷管理工作,拓展经营服务范围,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结算、信贷投资和管理等服务。二是优化现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通过建立客观公平的信用评定标准,将企业咨询情况和偿债能力全面反映出来,进而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参考。
其次,构建多层次信用支持体系。一是西藏地区可以成立自治区、市、县三级信用担保机构。该机构以服务为宗旨,在收取担保费用时不可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而担保机构可以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也可以建设中小企业经济融资担保基金。该基金可以用于发行债券,吸引入股和社会捐赠,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担保咨询服务。同时,可以构建资本补充机制,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参股管理。二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和信息档案。利用计算机、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记录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管理情况、发展趋势等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并对企业信用度进行评价。三是制定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结合西藏中小企业资金量少和周转速度快等特征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简化信贷审批流程,降低贷款成本,并利用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将西藏中小企业偿债能力及资金情况充分反映出来,以便发放贷款。
针对当前西藏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困境,本文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需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完善投资战略、重视成本控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提供法律支持,充分利用政策,加强社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西藏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