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杭芳
(浙江金财立信财务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7)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相关政策规定的有效落实,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对民营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发展核心。企业以获得更高利润为目的,借助提升售价的方法实现盈利。然而,当经济增长的速度减慢后,人工、原材料方面的成本却不断提高,再加上公众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倘若民营企业依然利用单一化的形式盈利,最终的经济效益必然会逐渐降低。
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构建更加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基于企业的视角,加大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完整。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内部控制工作效果不佳,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不利于其后续的生存与发展。对此,要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应制定合理的处理对策,依靠科学的管理方式,达到提升内部控制效率的目的。
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能够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紧密结合企业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借助内控的方式,系统掌握实际的生产情况,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序推进相关业务工作。
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将企业各个部门及人员作为主要对象,做好监管工作,能够提升工作整体效率。加大内部控制力度,能够排查出相关问题,有助于科学处理问题,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1]。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民营企业应该有较强的危机感,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对相关资源的利用率,体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价值和作用,加快民营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为实现高速发展目标,民营企业应借助科学的内控手段与方式,促使相关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构建更加完善的网络体系。基于此,不同部门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避免出现独立运作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有助于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导致出现很多问题。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分散投资导致民营企业较为有限的财力不够集中,出现相关项目资金紧缺的现象。一旦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将会使民营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再加上运营能力较弱,会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受快速扩张的影响,民营企业通常将很多资金投入新的项目中,使民营企业面临银行贷款困难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财务工作开展效果也不够理想,妨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初,我怎么就讨了这么一个老婆呢!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我老婆颖春的每一句话又说在当下的现实中,这就令我心里非常不爽了。
民营企业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与推动下,发展速度较快,规模逐渐扩大,对内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结合以往发展形势来看,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例如,民营企业容易出现职责模糊、协同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导致管理工作出现漏洞、不足,不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此,企业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制定科学的管控措施。
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巨大,不仅会增加企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收益,还会导致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虽然部分民营企业凭借以往积累的经济实力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依然面临着人工、材料等各个环节成本的压力,难以达到既定的企业经济收益目标。另外,受到新劳动法的影响,民营企业的成本支出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的发布对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的不同环节内容与规定,而且进一步细化了业务约定书的签订以及整体审计方案、详细审计策略的编制等。
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说,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能与责任,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并且结合其中的相关问题,科学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严格管控审计时间,对企业会计人员形成科学的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出合理的内控策略[2]。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资本能力较弱,自身并未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因此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经常遭遇市场风险,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1.内部管理结构不完善
2.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到位
民营企业在市场发展中过于重视经营效益,忽视了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声誉问题,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有待完善。并且企业基层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无法增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效果。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导致对风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部分企业管理者的风险认知不足,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再加上欠缺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当民营企业遭遇风险时,难以准确识别和分析风险,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
如今,一些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尚未覆盖全部的工作人员与所有的工作环节,造成企业各项工作混乱无序,出现了核算不准确的情况。还有部分小型民营企业缺少相应的财会部门,一人负责会计、出纳以及审核等多项工作。除此之外,还会出现人为捏造会计数据、隐瞒收入等情况,由此产生严重不良影响[3]。
现阶段,民营企业存在信息交流与反馈不对称的现象,影响信息流通的顺畅性。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主要由大股东掌握,导致大股东和其他小股东之间产生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大股东经常利用此种信息不对称谋求私利,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除此之外,民营企业中股东和员工间缺乏及时沟通与交流,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效果。
民营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足,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甚至缺少独立的内控监督机构,无法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良好作用。与此同时,尚未编制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所以难以科学衡量内部控制。并且有关财政监管部门没有落实自身的职能与责任,在开展审计与分析工作时,出现了包庇纵容、徇私舞弊等现象,难以体现出监管工作的权威性。不同职能部门尚未激发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公众等监督企业的热情。
1.做好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建设工作
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引入外部股东的方式,达到分散内部控制权力的目的,有效规避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引入股东数量不断增加,可以实现对企业决策结构的改进和完善,还有利于帮助民营企业获取更多的外部资金,对企业长远发展十分有利。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发行股票、员工持股等形式,达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效果。
2.不断健全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机构
民营企业要摒弃以往采用的管理方式,还要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等不同的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实现分散权力的目的,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约束作用。在落实机构自身职能与责任的基础上,使其发挥出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民营企业可以弱化董事会对企业各项活动的管控,凸显其决策职能,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增强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3.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工作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谓十分关键。民营企业应在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的同时,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思想支配行动。结合目前民营企业风险识别与应对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来看,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过于粗放,没有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妨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企业要增强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类型非常多样化。如果企业欠缺此方面的认知,必然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民营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企业具体的状况,制定科学的风险识别制度,一旦发生风险,就立刻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另外,制定合理的风险分析制度,凸显风险预防管控的优势和作用。基于以上对策,能够有效把控企业相关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情况。构建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质量,有助于帮助企业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才可以实现既定的管理工作目标,有效体现出其优势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以不同部门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民营企业应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完成既定的内部控制工作任务。
对民营企业来说,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信息交流与反馈的畅通性,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形成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渠道。结合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体状况,构建更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涵盖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财务信息系统以会计为主,能够获取到成本、生产以及库存等不同方面的信息。
在信息系统中,还可以获取大量的非财务信息,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具体的运营情况,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成效。借助该系统,可以使不同岗位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熟悉内部控制工作的内容,也有助于畅通民营企业信息交流和反馈渠道。
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健全和优化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民营企业应以发挥内部控制的良好作用为目的,做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制定出较为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后,结合民营企业不同的工作环节进行合理分析,做到针对各个岗位的动态化监督,确定企业中不同岗位员工的责任,实现协同合作。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主要的部分,制定科学的监督策略,并且搭配相关文字资料,便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查看和利用。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增强内部控制的效果。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满足内部控制机制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要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的现象,如果发生错误,就要立即解决,达到动态化跟踪管控的效果。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内控制度的应用成效,要构建更加健全的评价机制,在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做到奖罚分明。
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而言,内部控制工作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才可以确保最终的管理质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紧密结合发展现状与相关业务开展情况,运用合理的管理方式与手段,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实现对风险的科学管控,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推动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