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

2023-09-27 17:11:06史楠
经营者 2023年3期
关键词:要素国有企业企业

史楠

(咸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2000)

一、前言

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包括企业外部社会因素及企业内部因素等。为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内部控制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遵循相应管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以创新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实现自身的社会职能,迎难而上,克服各种管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用,促进企业高效有序发展。

二、内部控制概述

(一)性质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企业依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强化内部控制效果,以此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与经营管理效果。《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合作努力最终实现企业控制目标[1]。企业内部控制参与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基层员工等企业内部人员,要利用完善健全的控制制度、管理方法及执行流程,逐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企业动态化、实时化管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为确保企业发展规划能够顺利实施,针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制定并执行的,需要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协调配合实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方法。

(二)目标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盈利和经营目标,有效防范风险而制定的一种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实体企业经济服务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把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放在首要位置[2]。只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才能使国有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化解经济危机对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对经济危机的防控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三)范围

归纳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涉及五个要素,分别是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监督、信息交流和反馈。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体系框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经国企三年改革后,多数国企均已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其内部控制机制体系建设仍存在一定缺陷。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体系框架应为“12345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具体如下。

(一)一个首要目标

实现自身长效、可持续发展是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其中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保障国有企业经营效果是确保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体系框架的过程中,要将提高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经营效果摆在首位,将其设为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基础,后续框架体系所有设计均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二)两大责任主体

两大责任主体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董事会、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代表国企股东利益,具有推动内部控制机制落实、有效实施的责任,管理层是国有企业的直接经营者,同样具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监督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落实的责任与义务。在此背景下,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层工作职责,以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三)三条主线建设

简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线,将治理结构、财务控制、业务控制设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线。要将董事会具体构成、运行规则、各部门结构设置、权力、职责分配等纳入治理结构,明确治理结构建设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构建的首要任务。在财务控制中需要采用多种手段,由财务部门牵头,利用预算管理、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投融资规划等,保障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保障国有企业资金安全,尽量避免出现财务危机。在业务控制中,要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设为主要控制点,有效控制国有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确保国有企业有序运转。

(四)四大基本原则

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建设中应遵循全覆盖原则、制衡性原则、审慎性原则和相匹配原则,以此凸显国有企业对风险管控、经济发展等环节的重视。

1.全覆盖原则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实现对企业内部的全面覆盖,覆盖全部的决策和执行监督过程,包括企业全部员工与部门,如此才能体现内部控制在国有企业管理机制中的关键地位,降低国有企业风险水平。

2.制衡性原则

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必须重视制约和监督,即加强不同层面的相互控制与约束作用,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制衡性原则被认为是对企业关键岗位进行监督的一大重要措施。

3.审慎性原则

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中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所以需要坚持审慎、稳健的发展基调。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开办新型业务或者建设新机构,都需要做到内控优先,保证各项工作均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范围内。

4.相匹配原则

相匹配原则和通用原则相似,要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就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在公司内部管理过程中采取全面的应对措施,让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管理领域相匹配[3]。

(五)五项保障措施

通过五点要素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体系框架的构建提供保障,不断改变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支撑;通过风险识别、评估要素,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建设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通过内部控制活动要素,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程;通过内部监督要素,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监督能力;利用信息与沟通要素为国有企业提供信息交流保障。

1.内部控制环境要素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是其他内控要素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内控环境要素明确了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立,对部门和人员的职权划分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协调进行了安排,调整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控制[4]。

2.风险识别与评估要素

经济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要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保障客户和投资者利益,就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积极防范与控制风险。可以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从源头减少各类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威胁,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保障。

3.内部控制活动要素

内部控制活动要素是国有企业根据对风险的监测和分析结果制订的应对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包括会计核算、绩效考核、职务划分、审批授权、审计等。

4.内部监督要素

内部监督要素指企业对业务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采取检查跟进与监督措施,并有效分析评估内外部经济环境,从而纠正国有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缺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检查能发现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缺陷。

5.信息与沟通要素

信息与沟通要素指国有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及时、准确收集内部控制信息,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相关客户,并与客户保持沟通。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决条件,有利于国有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有效应对各种不同风险。

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策略

(一)建立健全监督控制体系

国有企业在建立健全监督控制体系时,首先要从企业员工思想入手,植入内部控制意识,逐步提高国企内部控制水平。具体可以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教育培训内容入手,提升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促使其在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守相关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其次,要加强对企业基层操作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培养,通过讲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内部控制意识根植于每个员工心中,最终将意识形态转化为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经济风险,这些风险在损失企业部分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因此国有企业应采取一系列风险应对措施。例如,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在内部成立风险预测管理小组,该小组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预测企业项目经济风险,找出企业经济风险因素,编制经济风险措施可行性报告。管理人员需要明确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因素,使企业有效规避这些风险。同时,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风险数据处理效率,搭建有效的风险预防数据平台,并利用该平台预测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国有企业要有意识地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管理人员及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促使其形成意识自觉[5]。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应在培养创新型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工作中投入精力。首先,国有企业应提高招聘门槛,从根本上提高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在工作人员入职之前,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组织他们参加内部控制相关培训课程。一方面,这可以使新入职人员提前了解整个内部控制工作流程,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另一方面,这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对其有初步了解,通过分析新入职人员的性格特点,为他们分配相关工作。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首先,应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资金管理等环节纳入内部控制制度,使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全面。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应明确指出各岗位职责,明确划分人员责任,在遵循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设置“一岗双责”,确保责任可以落实到个人,以便国有企业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其次,国有企业应对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定期评价工作,结合国有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分析现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不断完善国企内部控制制度。

最后,国有企业应严格监督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成立专职内部控制执行监督小组,监督各部门能否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以保障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体系顺利运行。

(三)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

国有企业的信息沟通对信息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企业层级分明的特点,其在层层传递信息时,一定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6]。

首先,重视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国有企业应拓宽信息交流路径,改变传统的层级信息交流模式,杜绝消息传递慢、效率低的现象。

其次,应建立数据收集系统,由企业指派专人负责收集记录各业务的相关数据,设置明确的系统操作标准、关键信息点,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汇总易发生风险事件的业务,系统自动提示风险较高的业务,从而减少操作风险。

五、结语

国有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内部控制相关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首先,依据内部控制范围与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风险防范对策,以提高自身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国有企业要注意把握自身的经营目标,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机构与风险评估系统;最后,国有企业应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监督,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要素国有企业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32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