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3-09-26 03:12王芳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应用型价值观

王芳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 200233)

一、“课程思政”教育机制改革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作用”[2]。可见,将“思想道德政治教育要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3],是新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的任务。

新时代大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2015 年,三部委7 号文件的颁布,将应用型人才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实务人才为目标,与侧重理论研究和学术科研的普通本科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4],并且占据了本科院校中的半壁江山[5]。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实务操作的教学导向,在学科教学中,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比重相对较少,加之侧重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惯常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的应用型目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课程思政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融入中具有阻碍。

上海A 高校作为典型的应用型理工院校,2020 年被教育部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6]。学校教学目标以发挥知识产权驱动创新的作用,A 高校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响应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战略需求。在国家总体发展目标、教育部试点要求和学校发展任务一致目标下,如何在应用类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融入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不言而喻。

二、“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下《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深化思政价值引领深度。

《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交叉性极强的法律课程。其内容涵盖的范围较广,思政元素内涵丰富,无论从理论角度或实践角度,从历史人文发展脉络或从国际条约的演进方面,均能够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但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的教学的每一节课中,是迫切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体系评价各方面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建设中应贴紧、贴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深化产业转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思政元素的培养中,应同时紧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的,仍应在实践教学中,深植思政元素,分析辩论,加强学生对纠纷的普遍性的认识,利用所学应用于处理具体纠纷案例,并在应用中培养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科创精神、法治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担当。

(三)《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必须满足“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人才的需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将“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作为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也专门将“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和文化建设”作为五项重点任务之一进行安排。响应国家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和迫切需求,在“知识产权法”专业课程中深入融入思政元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新征程上,成长为坚实的支撑力量。

三、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证路径探索

(一)整合并统一的教学目标的选择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以达到对受教育主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7][8]。《知识产权法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应该首先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即专业与思政分离的问题,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到各专业课程中,这就需要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不能仅对专业知识概念、法律条文的解读,而应该更进一步,挖掘概念和法条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并与当下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同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切实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融入《知识产权法学》的教学目标:即通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理论中各项概念和概念应用、社会实践、国际发展等多种形式教学,并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战略,与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相适应[9][10],培养懂技术和法律,兼具科创精神和法治意识、民族家国情怀[11]和国际视野的“点线面”知识产权复合型应用人才[12]。

(二)全面并多元的教学内容调整

1.全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思政融入”教学模式

《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必须覆盖知识产权法学绪论、包括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以及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以及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内容。在以往的传统教材中 ,对于具体的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以及相关的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相关的部门法律法规甚至条例(例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权、反不正当竞争等[13]),均作为教材内容重点,但缺乏覆盖性和历史周期性的讨论。应在课程设计中将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周期和不同时期下国家和党的领导人设立的社会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产权”发展史教学的特色。逐渐实现将重点从具体专业知识点,向人文价值观,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路线侧重转移。

2.横纵双主线的“思政融入”教学模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更加偏重单一主线即“理论”教学上的思路,而缺乏横纵比较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时头重脚轻,缺乏运用大局观;故此在教学路径上,应该抽出两条主线:一是,历史人物主线教学模块,即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观教学,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至今为纵向线索,结合各时期的不同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案例进行解读,并深入解读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导致的案例发生缘由;二是,国际地域主线模块,则从国际知识产权条约为横向线索,加强学生对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专门法律规则以及国际条约的知识点的把握;培养学生应用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创新保护和纠纷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科创精神、法治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担当。(如图1)

图1:知识产权法课程采用的双主线“思政融入”教学模式

按照教学大纲,在满足覆盖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两条主线体系化,实现授课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借由教学内容的两条主线,完善教师的授课能力。从纵向主线出发,在各部门法的教授与学习中,始终贯穿历史人文的渗透,从而将发展意识、法治思维、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潜移默化;从横向主线出发,探讨从各部门法与国际条约的衔接点上,植入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并且贯穿始终,从而实现价值观的植入,并且这种植入非灌输的方式,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强制性的灌输教育方式会限制智慧和道德的发展[14]。思政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只有通过“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15],才能达到道德植入和价值塑造的最终目的。

并且两条主线的教学必须深入“思政”价值元素,并基于《知识产权法》课程本身的实务性特征,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16],更需要在实践层面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比如在实践教学中,无论是案例分析或热点讨论,在法条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植入案件事实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原因,以及背后的价值取向,从而对各类权利义务的构成要件、取得方式、取得程序和取得后的价值利用的应用之上,即符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发展目标:“塑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文化理念”。例如在专利法的案例教学中,选取《我不是药神》专利案件进行案例教学,在专利法的概念、法条、专利权的取得、保护、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权利背后的智慧付出和价值,专利权在我国新时代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深植权利意识,以及为国家创造有技术价值是维护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融合与并重的教学方法调整

“思政融入”教育若是要求在课程中发挥效用,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的方式,以及教学方法起到关键的作用,应更加注重知识点与思政要素的融合与并重。

1.融合和并重的两大教学路径:(1)我国古代智慧创造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讲解我国历史上对创新、智慧成果的记录,引导学生建立智慧成果的历史传承、文化豪情、民族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同时认识到制度缺陷带来的弊端,以此引导对知识产权制度重要性的认识。(2)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概念和范围、性质和特点,以及主体、客体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内容,通过总结知识产权制度在当前历史发展和国际形势新征程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法治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担当;

2.主体概念和思政概念的有机结合。在掌握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立法史、历次修法要点、概念和特征、各类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和范围限制等概念下,并结合思政核心“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目标。即引导激励学生们以批判质疑、严谨理性、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融合公正、平等、法治、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文艺创作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深入体会《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中推动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文化的融合的战略内涵。

3.权利内涵与思政要素的具象融合。教学内容中,应结合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权、域名权等各种知识产权权利界限、范围、运用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各项权利的基本内容、取得方式、侵权责任及其法律保护的方式,并引导学生以科学的发展观认识知识产权范围的外延,理解知识产权内容随着技术进步和法治完善,其外延在不断持续地扩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发展观、开放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第四部分理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历史分期、主要原则以及有关的主要公约。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为参与加入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规则制定做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加入各项知识产权公约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对把握国际话语权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理解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知识产权改革发展,推动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的战略内涵。

4.实践案例与思政要素的综合考量。例如在案例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除去法条的适用之外,应该适当地结合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道德讨论”,并加正确以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案例和法条适用背后的价值观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对案件的辩论过程发展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法律逻辑理性思维的学术性培养与渗透价值观的道德思维有机结合。并且在课堂中能够形成一种基于集体内聚力的价值观导向,能够有效地避免纯粹法律法条适用产生的激烈的情绪对立,并且随之而生的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导向。

(四)全过程的“思政融入”教学点效果和修正

此外,课程考试中深化思政元素的植入效果。专业课程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很难通过考试,特别是笔试知识点考试的形式体现出来。反而是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更能发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特别是案例实践讨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考察中,首先应该加大过程考察的比重,特别是在案例实践课程中,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给予一定评分。对学生进行考查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后针对感受评分,主要由下列三个方面进行:(1)在学生在课后是否有情绪的感受,并且针对情绪背后的价值进行评分;(2)与其他课程相比,探讨思维思考模式及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及导读,探讨个人感受有没有因为融入价值观后,产生影响与变化。(3)调查经过课程后,学生是否愿意在以后的理论学习和案件实践学习中,自主加入价值观的思考,如果学生缺乏意愿,应该说明情况,以便今后改进。

(五)统合及策略的“思政融入”教学考核和课程评价反馈

以往的教学考核模式主要是通过考试以及教学评价反馈,其中的内容包括考试的知识点的回顾,通过考试成绩的合理性反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其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很难通过考试表现处理,更无从通过教学考核评价反映出来。因此,在课程思政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学组应该安排体现“隐性”的思政植入体会的课程评价,以确保思政课程能够达到价值观的塑造。为达到以上效果,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往往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

在上海A 高校进行了非法学专业知识产权学科试点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课程设计后,由于“知识产权法学”课程覆盖面广、知识面深、贴合社会现状强,本课程的设计已经基本进入一个较好的教学相长环境,诚然已经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标杆之一,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懂法、知法、用法并成为具备应用能力的“社会主义法制”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奠基,基本实现了课程改革目标。尔后,会继续进行知识产权课程不间断的评价、调整,持续在新进展和新成效下开展“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应用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