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优化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环境

2023-09-26 01:02王婉婷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精巨人

王婉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70)

1 引言

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小企业要走的发展路线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即“专精特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导下在全国试点并逐步推广,2021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加上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国家战略;2022 年10 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写进二十大报告。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全国已培育7 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 279 家,其中北京拥有589 家小巨人企业。本项目组在承担2022 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纾困解难研究》(22JCC097)的研究中,在分析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状况和融资状况的基础上,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角度对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2 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和融资状况

2.1 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基本状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覆盖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上海位列前6 名,数量均超500 家(见图1)。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重庆等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京、沪、深3 地均超过400 家,位于全国第一梯队。

图1 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地区分布

截至2022 年年底,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9 家,从地区分布来看,海淀区、大兴区、朝阳区位居前三位;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智能制造、企业服务两个行业;从成立年限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分布于6 ~20 年(见图2)。

图2 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情况

2.2 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基本状况

从2022 年各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状况来看,广东、浙江、北京、江苏、上海5 省市处于领先水平,融资事件均在90 起以上,融资金额均在140 亿元以上;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事件数量居于前列(见图3)。

图3 2022 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状况

此外,截至2022 年年底,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3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布在浙江、广东、山东、北京、湖北等省市(见图4)。从城市来看,北京48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三板挂牌企业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图4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三板挂牌情况

3 北交所助力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直接融资

3.1 北交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融资良性循环

2021 年北京证券交易所(文中简称“北交所”)成立,试点实行证券公开发行注册制的北交所,由新三板(全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的精选层平移而来,当前新三板形成了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层层递进”的局面。北交所成立初衷在于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交所加新三板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战场,让“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将融资、交易、发展共行。由于北交所成立时间较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数量较少,但相较于沪深两市,“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具有企业锁定期较短、转板上市制度完备等优势,为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区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提供了新的机遇。

3.2 北交所融资规模尚小,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专精特新”企业的茁壮成长,会引起投资者对北交所和新三板创新类企业的高度关注,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然而,北京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北交所融资规模尚小,其发展规模有待加速,目前尚未发挥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的地缘优势。截至2022 年底,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6 家,其中北京市企业只有13 家。一方面融资规模不够,北交所总计发行融资275 亿元,仅相当于科创板成立一周年时融资1 230 亿元的22%;另一方面流动性不够,北交所126 家上市企业年成交额1 793 亿元,而科创板在成立一周年时106 家上市企业年成交额达到4.52 万亿元。其原因在于新三板挂牌优质企业数量不足、流动性偏弱。作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新三板多方面的基础仍不够扎实。建议深化新三板改革创新和多方面制度完善,扎实推进北交所高质量的规模和数量扩容。发挥北交所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的协同联动功能,为北交所培育和输出更多优秀的上市资源,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助力北京“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

3.3 直接融资产品不足,应丰富可用产品种类

北京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针对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产品不足,据调研获悉,2020 年、2021 年连续两年中关村企业中无民营企业发债,债券类融资工具尚未发挥作用,丰富民营企业可用融资产品迫在眉睫。具体而言,首先,完善北京民营企业融资中的债券发行激励,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发债一定的优惠政策倾斜,降低发债难度;其次,建议北交所研究创新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特性的公司债券,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最后,逐步构建包含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品种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生命周期融资模式,通过“投资基金到质押融资,再到证券化,最终上市辅导”全生命周期融资,助推“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效能提升。

4 金融机构多样化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间接融资

4.1 多家银行设立专营特色机构,创新专属信贷产品

从银行的业务结构布局来看,目前多家银行已累计设立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超1 000 家。在金融服务产品上,一方面多家银行开发线上化、智能化“专精特新”专属信贷产品。例如,北京银行2023 年3 月份推出了“领航e贷”,是一款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做的线上信用类贷款产品,采取名单审批方式,最高授信额度为1 000 万元。另一方面,银行业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另一特点是银行正在力图打造“一条龙”服务。例如,2023 年5 月邮储银行正式发布“U 益创”科创金融品牌,“U 益创”组建了“U 创融”“U 创投”“U 创通”“U 创富”“U 创慧”五大类别产品服务线,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生态圈。

4.2 间接融资仍有难度,应加强间接融资工具创新

由于“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新颖化的特征,导致不受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青睐,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银行和保险类金融机构应通过推出专属信贷、保险产品及增值服务的形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实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以政策撬动金融机构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从金融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中组成服务专员,通过实施不固定、交叉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投放。具体而言,建议银行设计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灵活贷款方案,根据差异化的企业信贷偿还能力,适当延期本息偿还时间,或为其提供差异化的还本付息方式,从而增强其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存发展难题,支持企业和社会创新。

此外,建议提高“专精特新”金融服务监管激励政策,建立独立的“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考核制度,将该考核纳入商业银行监管评估指标和现行金融机构绩效评价指标。对于“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表现好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再贷款、再贴现、支付结算以及征信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为所在地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满足率和覆盖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专精巨人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国内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
直立的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