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锔瓷技艺的过去与未来研究*

2023-09-26 09:06王艳青
陶瓷 2023年9期
关键词:金刚钻铜线建盏

王艳青

(厦门市丰青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00)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其实就是这项古老的锔瓷技艺。那么何为金刚钻呢? 金刚钻分为陀钻和弓钻。如何分辨二者的区别呢? 手艺人在使用工具时,形态像陀螺一样旋转,整体结构是个倒三角形,为陀钻(见图1),而手艺人在使用时,形态像拉弓一样,工具的名称为弓钻(见图2)。

图1 传承人使用陀钻示范图

图2 传承人使用弓钻示范图

金刚钻顾名思义少不了金刚砂,古人通过对金刚石的打磨,达到针头大小,来回旋转摩擦便可打穿瓷器釉面,从而得到打孔的效果。金属材质的铜质锔钉才得以加固破损的瓷器,完成了锔钉修复,这便是传统技艺锔瓷了。

1 中国传统锔艺起源

锔瓷最早出现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场景——锔瓷民间做活的场景图,这是最早记载了锔瓷的历史证明,图中所使用的是弓钻,手艺人坐在工具箱中间,膝盖上放一块布,垫在破损瓷器下方,使用金刚钻在瓷器上打孔。图中的工具箱现在还能偶尔见到,左边的是风箱,拉动手杆使空气流通,烧火的火炉便能快速燃烧。部分金属需要放入火焰中加热软化,才能进行修复。右边的箱子放一些常用工具和部分修复需要的材料,收工的时候手艺人挑着担子就能将所有工具一并带回家。锔瓷这项技艺是经过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6代人的智慧结晶。

2 锔瓷技艺的装饰衍生

过去交通不便,窑口稀少,多数窑口专供宫廷御用,民间使用的器皿不多。由此可见瓷器的贵重,所以锔瓷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民间的锔补称为常活,就是使破损的器皿恢复使用功能,且修复完仍然牢固耐用,一家人的碗筷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相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人应该有过这样的印象,家家户户会在用具上刻上自家的姓,或一家之主的名字,村里有人请宴借出去的碗筷就能很清晰的原归物主。由此可见,在过去瓷器的稀有和珍贵。

常活修的是生活必需品;而秀活必然是锦上添花的神来之笔。叶喆民先生所著的《中国陶瓷史》中,不但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灿烂历史。书中所出现的历代窑口出现的精品瓷器介绍以及图片展示也突出了秀活存在的必要性。秀活不仅在技巧上运用灵巧,在材料上也颇有讲究,由常活的大而粗壮的锔钉,演变成轻巧内秀的米钉、柳叶钉,甚至结合残瓷所描绘的图腾而衍生出的各种生动吉祥寓意的图腾。而这样的秀活一定是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家中,不仅在图腾上更精巧,在材料上也大胆突破采用以往的铜和铁,甚至运用上了尊贵象征的金和银,部分还使用玛瑙襄镶嵌其中。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器皿——秀活青花器皿,部分大面积的篆刻金属图文被大面积运用到瓷器上,通过瓷器纹饰取材与不同材质的相结合,使瓷器看上去更加稳重与坚固。由此可见,精美的烧制工艺配上精巧的工匠技艺,必定又是一件可登大堂之雅器。

3 锔瓷的制作工艺

首先剪下铜线,根据需要的大小在拉丝板上拉出所需要的铜线厚度,在羊角铁钻上用锤子敲出锔钉的形状,用戳刀打磨敲好成菱形铜线,再用自制钳夹出适合大小的锔钉,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有:斜角剪刀、铜线、羊角铁钻、锤子、戳刀、自制钳。

在制作好锔钉后,需要对破碎瓷器进行找茬对缝,用棉线捆绑对齐拼接残瓷碎片,用胶带粘合起到固定作用,将棉线捆绑残瓷碎片,在棉线正中心用小棍子翻转至紧绷状态,固定后可拆下胶带,用手指去检查裂缝是否平顺,可用小锤子轻敲使其平顺,这一步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有:破损瓷器、纸胶带、棉线、小棍子、小锤子。

在针对瓷器缺口的修补时,在破损的缺口巧妙用金刚钻打壁孔,高级技巧打孔(需要根据破损情况在不同角度来打孔)将铜线嵌入所打的瓷器壁孔中加以固定埋线,在铜线上抹一层松浆用于溶解铜和锡,用电烙铁溶解锡片或锡线在埋补的铜线上,再用电烙铁用银片、铜片包裹锡,打磨展示在最外层的铜或银,并用玛瑙刀走边,使金属材质与瓷器边沿更贴合。所需要的工具有:破损瓷器、金刚钻、铜片铜线、斜角剪刀、松浆、电烙铁锡片锡线、玛瑙刀、砂纸。

在图纹花钉的装饰上,会将金属铜片放在防火砖上使用喷火枪软化金属铜片,待冷却后将金属铜片用夹子夹在铁板盘上进行固定,用水笔在金属铜片上绘出图纹,双手分别拿铁钻和锤子在金属铜片上篆刻图纹,用直角剪刀剪下刻好的纹路,将毛边稍加打磨修饰并按照补缺的方法将刻好的纹理装饰材料焊接在需要装饰的瓷器缺口上。所需要的工具有:喷火枪防火砖、夹子金属铜片、铁板盘(篆刻板)、水笔。铁钻(篆刻刀)、锤子、直角剪刀。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不仅需熟悉这项技艺的操作流程并灵活运用,同时也要探索其中更大的可能性。

在原有技艺的基础上,锔瓷主要突出的是“力”。力作为锔钉的核心,从物理现象到化学再到美学,锔瓷技艺弥补了宋之后人们对残瓷的惋惜和探究。古瓷是珍贵的,现代瓷依然珍贵。人们对现代残瓷的理解更多的是由“侘寂”一词领悟其中的美学高度。

3.1 传统锔瓷技艺意义

笔者作为一名传承人,不仅希望有精湛的技艺,更希望能做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而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可什么才是真正美的作品呢?

笔者从业这些年,每年修复上百件作品,而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4年前笔者接到一位老人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碗需要修补,于是约在工作室见面,老人家看起来大概有70几岁,是厦门本地人,拿出了一件清末的青花大碗。老人介绍需要修复的这个碗:从他小时候开始家里祖祖辈辈就使用这个大碗博饼(闽南地区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博饼,即在一个器皿里丢筛子,从而领取大家准备的奖品,等博饼结束后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有一天他清理仓库把这件大碗拿出来就听见崩裂的声音,所以特别想把它修复好,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碗,更多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最后笔者将这件青花大碗修复好了,老人很感动。笔者想它也是一种美,是精神之美,有生命的美。

3.2 传统锔瓷技艺创新

大多数时候,锔瓷技艺传承人墨守成规的运用这项技艺帮助需要完成修复的残瓷,而在创作面前,不仅要巧妙运用这项技艺的独特性,也需要大胆创新且不失这项技艺的独特性。

由于从业多年,也到过各大城市,包括古厝,甚至荒废山林,每见到有意思的残瓷碎片,笔者都会买回或是捡回工作室,慢慢也就积累多了。它们各式各样的图案和不同造型的状态,让笔者想将它们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于是运用了部分锔瓷技艺,并结合建筑材料,让它们看起来更加坚固而圆滑,最后再根据碎片中所带的色彩元素,加上油画颜料,视觉上更加整体化,使这些不同时间段的残瓷碎片聚集成一件立体雕塑的形态并呈现在大众面前,依然清晰可见每一片瓷片的图腾,也清晰可见每一片瓷片的釉色,而当观赏者退两步观看时,因为结合了不同的工艺手法,所呈现的又是一件极具包容性的雕塑作品,似乎每一片瓷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在创作上,或许有些跳脱出锔瓷特有符号和技艺,但这也是手艺人对艺术追求的一种手法。然而在延续锔瓷本质的工艺特色又可做出那些衍生呢? 笔者向大家介绍锔瓷所体现的是力、金属与瓷器的结合。围绕着这两大要素,笔者在建盏上使用了锔瓷技艺核心的创新与衍生。

3.3 传统锔瓷技艺创新衍生

众所周知,宋代的建盏是用来点茶的,《易中天中华史》中所介绍的大宋茶文化,文中是这么介绍点茶的:“茶饼,点茶先要用纸将茶饼包好锤碎,再用碾子磨成细末,然后用茶罗筛。茶膏晒出来的茶末放进茶盅,加沸水少许调成茶膏。茶汤茶膏调匀。再用沸水冲成茶汤。这时要用茶筅轻巧敲击,直到产生泡沫。泡沫叫汤花,也叫云脚,要求鲜亮雪白,到达苏轼所谓‘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的效果”。借由易中天文中所描述的,想象建盏盛上一杯现代的咖啡,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要将这一设想通过锔瓷技艺创新实现建盏咖啡杯。

以往锔瓷技艺是通过对瓷器壁的破坏打孔再由金属代发出力,而完成拼接恢复原貌。通过金属与陶瓷的结合以及锔瓷的“力”将这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技艺特色加以衍生,建盏还是一件完整的建盏,通过对金属焊接,将建盏外壁的线条卡点在焊接成型的金属配件内,再通过力的挤压,而完成这项技艺的创新创作。这便是运用了锔瓷的特性衍生而出的作品(见图3)。

图3 传承人衍生作品建盏咖啡杯

在锔瓷技艺上,不仅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衍生突破的同时。在锔瓷本意上,也有了本质意义的突破。前文提到笔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也收集了不少老物件,其中有一部分是清末民初阶段的豆青碗。当时想着这么多碗哪怕修复好了也还只是个碗,现在也不可能再将它端上餐桌,这豆青碗釉色清雅,每个形态都散发着独有的自然魅力。于是部分豆青通过锔钉的装饰和修复将它制作设计成灯具(见图4),就这样古旧的豆青碗,配上传统锔艺而成的灯具散发出时尚而现代的气息。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在使用中也无时无刻散发出锔瓷技艺的独有魅力。

图4 传承人锔瓷作品豆青台灯

4 结语

相信传统技艺,不仅在过去凸显了它的社会价值,而且在未来,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它一定会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价值。

猜你喜欢
金刚钻铜线建盏
建盏的新发现
从性能层面提升观影游戏体验 FIBBR 8K HDMI2.1铜线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铜线高速拉拔过程数值模拟及质量控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金刚钻与瓷器活
浇“水”即亮的“花”
敢于免费试用 开国内先河 没有金刚钻 不揽瓷器活
“金刚钻”与“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