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梓旗 黄 媛 姚高磊 陈广辉 雷龙鸣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2.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南宁 530023;4.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广西南宁 53002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临床常见病,绝大多数LIDP 患者均可通过保守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保守疗法主要有中西医药物治疗及针灸、推拿、腰椎牵引、现代康复医学物理疗法等非药物疗法。针灸疗法对LIDP 有一定疗效,浮针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目前,应用浮针疗法治疗LIDP 亦有相关报道,但尚未形成系统评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meta 分析法评价浮针对LIDP 的干预作用,从而为浮针治疗LIDP 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通过检索自建库至2022 年8 月20 日维普、知网、万方、PubMed 数据库中浮针治疗LIDP 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语言为中英文。以“浮针”“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损伤”“腰椎退行性病变”“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u’s acupuncture therapy”“float needle”“lumbar disc herniation”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
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②研究对象为LIDP 患者;③干预措施,试验组为单纯浮针疗法,对照组为电针或毫针疗法。④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可合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和/或JOA 评分。排除标准:①非浮针疗法;②LIDP 术后患者;③医案、科普、会议、机制探讨及综述类文章。
由2 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如2 人有意见分歧,则新增1 人以共同讨论确定。
依据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的方法学和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对以下7 项进行质量评价: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局评估偏倚、报告完整性、选择性报告以及其他偏倚,每项按“低风险”“高风险”“不清楚”评价,并生成偏倚风险图。由2 名研究员独立完成并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3位参与共同解决。
应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RevMan 5.4.1 版本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 分析。
检索文献共计258 篇,去除重复文献140 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4 篇中文文献[1-24],年限跨度为2001—2022 年,样本量共计2163 例,试验组1100 例,对照组1063 例。其中23 篇[1-22,24]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1 篇[23]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诊断标准。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浮针,对照组以电针为主7 篇[1,3,9,10,13,17,23],以普通毫针为主17 篇[2,4-8,11,12,14-16,18-22,24]。除均以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外,以VAS、JOA 评分为结局指标的各有4 篇[10,12,16,17]、3 篇[12,16,17]。文献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表
8 篇[5,6,11-14,16,17]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4 篇[4,7,21,22]按就诊先后顺序分组,2 篇[3,10]以掷骰子方式分组,以投硬币[1]及针灸方式[8]分组各1 篇。2 篇[16,24]报道了对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报道了随访结果[6,16]、不良反应[2,16]及脱落情况[6,16]亦各为2 篇。均报道了预先设计的评价指标。见图1~2。
图1 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图2 偏倚风险评估分布图
2.3.1 总有效率 24 篇[1-24]均报道了总有效率,异质性检验表明:χ2=20.06,P=0.64,I2=0,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OR=4.57,95%CI(3.31,6.31),Z=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1),提示浮针疗法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虑到对照组干预措施不同可能会对meta 分析结果产生影响,按对照组干预措施类别进行亚组分析。7 篇[1,3,9,10,13,17,23]以电针为对照干预措施,样本量660 例,试验组340 例,对照组320 例,异质性检验:χ2=6.36,P=0.38,I2=6%,提示纳入文献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OR=4.08,95%CI(2.39,6.97),Z=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1),提示浮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电针对照组。17 篇[2,4-8,11,12,14-16,18-22,24]以普通毫针为对照干预措施,样本量1503 例,试验组760例,对照组743 例,异质性检验:χ2=13.43,P=0.64,I2=0,提示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OR=4.86,95%CI(3.24,7.29),Z=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1),提示浮针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毫针组。见图3。
图3 总有效率森林图
2.3.2 VAS 评分 4 篇[10,12,16,17]报道了VAS 评分,样本量271 例,试验组136 例,对照组135 例,异质性检验:χ2=27.73,P< 0.000 01,I2=89%,提示存在明显异质性,采用“逐项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未发现对结果影响较大文献,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并效应量MD=-1.27,95%CI(-2.11,-0.43),Z=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提示浮针在VAS 评分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按对照组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与电针比较,浮针未能显著改善VAS 评分(P=0.07);与普通毫针比较,浮针能显著改善VAS 评分(P=0.006)。见图4。
图4 VAS 评分森林图
2.3.3 JOA 评分 3 篇[12,16,17]报道了JOA 评分,样本量207 例,试验组104 例,对照组103 例,异质性检验:χ2=55.08,P< 0.000 01,I2=96%,提示明显存在异质性,采用“逐项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未发现对结果影响较大的文献,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MD=3.30,95%CI(0.25,6.35),Z=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提示浮针显示出明显优势。
按对照组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与电针比较,浮针能显著改善JOA 评分(P=0.005);与普通毫针比较,浮针同样能显著改善JOA 评分(P=0.02)。见图5。
图5 JOA 评分森林图
2.3.4 发表偏倚 据RevMan 5.4.1 版本软件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分布对称性稍差,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见图6。
2.3.5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项剔除法”依次剔除每篇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后,未发现对结果影响较大文献,可以认为研究结论稳健可靠。
浮针疗法是一种现代针灸疗法,由符仲华教授发明并于1996 年首次提出,是运用一特制针具在局限性疼痛周围或四肢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刺激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以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病症为主[25],尤其对面肌痉挛[26]、非特异性下腰痛等[27]疗效理想。除扫散手法外,还具有皮下浅刺平刺、再灌注运动等针刺手法[28]。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针具对皮下结缔组织反复牵拉能迅速解除肌肉痉挛,改善患处组织血供与营养,消除局部炎性反应。浮针疗法虽作用于表浅部位,但对异常紧张痉挛肌肉组织能即刻起到增加弹性、舒缓紧张和缓解疼痛的作用[29]。
本研究运用meta 分析法评价浮针治疗LIDP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以电针和普通针刺为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除与电针在VAS 评分方面比较外,浮针疗法在总有效率、VAS 和JOA 评分方面均显示出更明显优势。浮针对LIDP 疗效肯定,针灸医生在临床治疗LIDP 中可酌情选用。但本研究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因此,仍需开展更多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