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丧予,天丧予(专栏·温故录)

2023-09-26 01:13一凡
作品 2023年9期
关键词:颜回孔子

一凡

[按]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颜回的文字,可又不知道该从何处落笔。《论语》中的颜回,一直以来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以孔子为首的相关人士都在夸他,可是,除了各种花式夸赞颜回的话语之外,却很少能够找到有关“颜子曰”的东西,这不免使人一头雾水,既然所有人都把颜回夸得一朵花似的,怎么找不见他本人的高论呢?

0

“且慢!”

只听孔子大喝一声,子路高高扬起的斧头停在了半空。

“夫子!”只见颜路(颜回的父亲)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夫子啊!我这可怎么活啊?”

“我的车!不能砸……”孔子此时热泪盈眶,“车是政府按照级别配给我的,怎么可以用来给颜回做棺椁呢?对国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是得不到相应的厚葬规格的。我的儿子前年死了,也是按照平民的标准来安葬的!”(据《礼记》记载:大夫以上有棺有椁,级别越高椁的层数越多,而士只有棺没有椁。)

言外之意,颜回怎么可以例外呢?虽然他名声远播,可并没有进入公侯大夫系列啊!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这时,子路抢先一步站出来,说:“夫子,我们大家商议,虽然颜回没有公侯大夫身份,但是,他的实际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王侯将相,必为后世所敬仰!”回过头来又对颜路说,“颜路师兄不要难过,这里有我们大家凑来的一锭黄金,本来颜回活着的时候,我们就想赠给他,可是他拒不接受,今天用这一锭黄金为他厚葬,也是大家的一份心意吧!”说着,把一锭黄金交到了颜路手上。

听到这里,孔子突然走到颜回灵柩前,放声大哭:“回啊!这么多年来,你我情同父子,你把我当作父亲看,可我现在却不能把你当儿子来看了!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那帮学生们不让我按照我儿子的标准来安葬你呀!”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孔子为什么宁愿砸车也要给颜回做棺椁?紧接着为什么又要反悔?颜路为什么会对孔子提出厚葬颜回的非分要求?子路一众人等为什么凑足一锭黄金也要厚葬颜回?面对众弟子的行为,孔子为什么又会放声大哭呢?……

颜回的去世,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1

肆虐了一夜的狂风,吹尽了枝头最后一片枯叶,鲁国古城曲阜阙里旁边的陋巷里,满满地铺了一地厚厚的落叶。

乌鸦站在稀疏的树枝间,缩着头,不时地发出一两声惨叫,俯视着脚下的两间茅草房。

茅草房外,颜回的妻子戴氏正在清扫院落。她像往常一样,扫罢院子,去到厨房端出两碗野菜粥准备喊丈夫起来用早餐。

突然,戴氏“哇”地一声惨叫,手中的碗“哐啷”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快来人呀!快来人呀……”

当众人慌慌忙忙地赶到时,颜回已经四肢僵直、浑身冰凉,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戴氏痛不欲生,众人抱头痛哭。

消息传到孔子那里,孔子悲恸欲绝,差点昏死过去,两眼呆滞地凝望着天空良久,“苍天啊!你这是要绝了我的命啊!你这是要绝了我的命啊!”(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两年前,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孔子也只是强忍着悲痛,默默地办理了他的后事。老年丧子,也没能摧垮这位坚定的古稀老人,可是,颜回的去世,却彻底把孔子击垮了。

只见孔子瘫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回啊!你不是说我活着你就不敢死吗?”(“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恍惚之间,孔子仿佛看到颜回又回来了。

你看,《诗》《书》《礼》《乐》《周易》《春秋》……那一摞摞的书稿还在啊,书稿在颜回就在!

他平日就坐在那里埋头工作,手捧着书稿,逐字逐句地润色修改,一丝不苟,聚精会神,全然不顾外面的世界……

2

颜回给孔子拜了三拜,然后羞涩地抬起头:“夫子在上,回虽迟钝,愿终身闻夫子教诲,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兄友弟恭,谨诚守信,博爱亲仁,学诗习礼,身体力行……”

孔子揉了揉眼,赶紧站起来,走过去,想把颜回搀扶起来,可是,手一伸,什么都没摸到。

唉!夫子恍恍惚惚……

这不是现在那个颜回,这是少年时代的颜回!是刚入师门时候的那个颜回!那时的颜回是那么的年轻,年轻得略显稚嫩!嗯,其实确也稚嫩,因为那时他还不满十四周岁。

孔子收颜回为徒属于破格选拔。

为什么呢?

在古代,十五岁是一个男子人生开启的重要年齡阶段,这个阶段有一个标志性的仪式,叫作“束发”,就是把头发扎成一束,表示脱离童稚阶段,开始走向成年。

儿童不满周岁叫“襁褓”,二至三岁叫“孩提”;男孩八岁叫“童龀”;十岁以下称为“黄口”;15岁以前不束发,叫“垂髫”(十岁前)和“总角”(十至十四岁);十五岁开始束发,称为“志学之年”。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你看,孔子“志于学”也是十五岁。

有人说,十五岁才开始上学,太晚了吧?

其实,古人所说的“志于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六岁入学”不是一个概念,古人所说的“学”是开悟的意思,“志于学”之前的基础教学阶段,主要是识字断文,叫作“蒙”,所以,“志于学”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今天高考之后的填报专业。

颜回自幼聪慧乖巧,六岁之后就常常跟着父亲拜见孔子,听父亲向孔子请教学问,并且开始随父识字诵《诗》。

颜回的父亲叫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三十岁那年开办私塾收徒,颜路小孔子六岁,却很敬慕孔子的才学,二十四岁的他主动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的早期弟子。说来也巧,颜回就是在父亲拜孔子为师的那一年出生的。

颜回十一岁那年,就能够对《诗》里的大部分篇章熟读成诵了。那时,孔子看着颜回满心欢喜,颜路当时就想让颜回拜孔子为师,孔子以颜回年龄尚小为由拒绝了。颜回也有自知之明,认为还不具备拜孔子为师的资格,这件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颜回属于早慧儿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神童”。

“神童”有什么特征呢?

在某一方面有特异表现或认知远远高于同龄人水平的少年儿童,我们称为“神童”。按照这个标准,李贺、王勃、莫扎特、贝多芬等都属于“神童”。

孔子曾拜过一个七岁的老师叫“项橐”,也是神童,《三字经》中还有“昔仲尼,师项橐”的记录,传诵至今。

另外还有《史记》中记载的“甘罗十二岁拜相”,《三国志》中记载六岁的曹冲竟想到利用水的浮力稱大象,还有王安石记载的“方仲永”,等等,都属于神童。

但是,这只能说明一个人幼儿时期智商比正常儿童高,既不代表他以后就能优于常人、异于常人,也不代表其情商水平,更不等于说他在方方面面上都有正确的认知,比如贝多芬,生活被他自己处理得一塌糊涂,其他像甘罗、王勃、李贺、曹冲等不是早亡就是被杀,结局都不好。

因此,“早慧”并不见得是好事,主要还得看后天的培养。

颜回能得到孔子的培养,应该算是他成长之路上的一件幸事。

然而,明天和意外永远都不知道哪个会什么时候到来!拜师仪式仿佛还在昨天,可今天一睁眼,谁也想不到师徒二人竟然阴阳相隔,永世不得相见了!

突然,满架的书籍简册轰然倒塌,竹简散落了一地!

“苍天啊!你还不如杀了我呀!你还不如杀了我呀!”

……

“赶快套车,我要亲自去看看颜回!”

3

颜回的家里异常破旧,除墙角处散落的一大堆竹简以外,家徒四壁空空如也,可谓一贫如洗。众人都不敢相信,孔子也不敢相信,万国仰慕,闻名于诸侯的颜回,竟然如此清贫。

颜回的家里为什么如此贫穷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颜氏的祖上说起。

据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颜回第39代孙)《颜氏家庙碑》记载:“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融孙安为曹姓,其裔邻武公,名夷甫,字颜,子友别封郳,为小邾子,遂以颜为氏,多仕鲁为卿大夫。”

“颜氏”的祖先出于颛顼帝之孙祝融,他的后代夷甫,字伯颜,周宣王时期封为公爵,也称颜公。夷甫有二子,次子名“友”,封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境内)。“友”为了纪念父亲,便以父亲的字“伯颜”的“颜”为氏,颜友可以说是颜氏第一人。

后来,小邾国被鲁国所灭,颜氏后人就成了破落贵族,到了颜回的父亲颜路时,家境早已败落,只剩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不过,毕竟是贵族出身,颜路的觉悟还是异于常人,所以,他非常努力,总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重整家业。因此,他在孔子办学之初,就决定跟年纪大不了自己几岁的孔子学习,可见他对改变家庭状况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要知道,在那个平民教育荒芜的年代,一个人能主动要求去上学,就相当于现代人能瞄准科技创新最前沿一样,眼光是很高的。颜路的期望是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彻底改变颜氏家族的命运。

颜回的出生更让他如获至宝,信心百倍,所以,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期望颜回能早日跟随孔子闯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为了支持颜回上学,他不让颜回参与任何家务杂事,和今天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一样,只要求学生能好好学习考高分,别的啥也不让干,颜路只希望颜回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后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因此,颜回的生活能力可谓极差。

见孔子来到,颜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夫子啊!我这可怎么活啊?”

颜路说的“怎么活”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颜回突然早逝的失子之痛;二是颜回的去世彻底断绝了他重整家业的最后一丝希望。

因此,颜路强烈要求孔子按照贵族等级厚葬颜回,既然颜回活着的时候没能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死了也要向自己的梦想再跨近一步。

可是,颜路的要求有两个难点:第一,颜回家徒四壁,颜路也贫困不堪,根本没有钱厚葬;第二,贵族等级是有严格要求的,就像今天,你要求去八宝山能获得批准吗?

颜路说:“我们没有钱厚葬?夫子乘坐这么高级的车,难道不可以卖掉来买棺椁吗?”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按照孔子对颜回的感情来说,早已超越了师徒,甚至超越了父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砸了车为颜回做棺椁不算什么,可是,转念一想,孔子倾其一生都在恢复“礼制”,颜回也和夫子一样倾其一生都在推广“礼制”,可是,颜回的丧葬问题恰恰就违反了礼制,这是孔子不愿意看到的,同样也是颜回不愿意看到的;而其他弟子此时却一起反对孔子的观点,这就意味着现场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孔子的想法,这让孔子更加剧了对失去颜回的悲痛;再看看颜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过分要求,显露了他对颜回教育的功利之心,更违背了孔子的办学理念,所以,孔子感觉到这是他教育的失败,因而放声大哭。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看,颜回之死与颜路的教育功利心不无关系。

也就是说,颜回从一开始出现,就背上了无限的压力,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和一大群长辈包括自己的父亲为同学,难道他不压抑吗?颜回从最初的“乖孩子”“少年老成”“不违,如愚”,到后来的“无伐善无施劳”“不迁怒不贰过”……所有这些,谁能保证不是颜回无限压抑自己的结果?

颜回身上的压力太大了,有来自父亲振兴家族的压力,有来自贫穷不能持家的生活压力,有来自孔子和王侯将相们无限夸赞的压力,有来自广大同学吹捧的压力……

比如有一次,子贡和孔子聊到颜回,孔子问:“你觉得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子贡说:“我哪敢和颜回比呢?颜回闻一能知十,我闻一顶多能知一二!根本不是一个能量级!”孔子说:“嗯!是比不上,我和你都比不上!”

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你看,子贡不敢比,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其他同学谁还敢说一个不字呢?面对如此高规格的盛赞,颜回能没有压力吗?

今天看来,所有这些压力,才是造成颜回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颜回是被大家捧杀的!

譬如刚才说的那一锭黄金!

4

关于“天赐颜回一锭金”的故事,不知道起源于何时,也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反正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各种版本的说法数不胜数,但故事的宗旨大多数都停留在赞扬颜回自甘清贫、不贪意外之财,能经受得住金钱考验这个角度。假如这个故事真实存在,或者说有存在的可能只不过是被后世传偏了的話,我们可以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啊!太有贤德了!每天带盒饭来上班,随便拿个瓜瓢喝点水,一顿饭就这样解决了;住的地方呢,在小巷子里,破旧不堪。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这样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搁别人谁都忍受不了,可是颜回呢,从没觉得这是苦,每天都自带能量,幸福感满满!这是只有修身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才能有的幸福感啊!贤德啊,颜回!”

经孔子这么一宣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后经同学们摸底调查,才发现大师兄竟然如此贫困,物质生活条件太差了,遂对颜回的敬仰又拔高了好几个档次。可是,精神世界再高尚,也得先保住身体啊!长此以往,大师兄身体状况堪忧啊!

经过学生会讨论研究,大家决定瞒着孔子和颜回进行一次募捐活动,以此来解决大师兄的生活困顿问题。很快,大家就募捐到了很多钱,并把这些钱换成了一锭黄金。

一锭黄金在当时有多大的购买力呢?

“锭”是个量词,但不是货币的计量单位,“两”才是,“锭”更接近于口语,“一锭金”就是一块黄金的意思,一块黄金有各种规格,比如一两的、二两的、十两的;不过,根据历代文学资料推算,一般说“一锭”,大概就是十二两。

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我们俗话说“半斤八两”),和我们今天的一斤等于十两不一样。按照这个来算,十二两约合现在的重量375克,再结合当下的黄金价格推算,“一锭金”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十五万元左右。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么多钱怎么交给颜回呢?

明给他是肯定不会要的,于是,经过反复论证,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制造一个“现场”,让颜回“捡到”上天赐给他的黄金,这样,颜回是顺从天意得到黄金,两全其美。

既然大家都没什么意见,那就开干。

首先,经过反复勘查,颜回基本上每天两点一线,家里到学堂,学堂到家里,除了给孔子当助理讲学、编书、校书以外,没有其他业余爱好。

其次,做好实地演练,把颜回经过的每个路段和时间点都要卡死,确保万无一失,不然,金子让别人捡走可就麻烦了。

最后,每个关节点都要埋伏好人,确保这场看似无意却是有意的安排能够天衣无缝。

一切都按照剧本进行,可到了最后一个关节点,颜回拾起来金子一看,上面镌刻着一行小字“天赐颜回”,微微一笑,用笔在旁边添了四个字“君子固穷”,然后把金子放回原地,扬长而去。

故事到此终止,众人一脸疑惑,他为什么不要?

第一,颜回确实是真君子,对物质财富根本就不往心里去,修养达到了常人望而不可即的高度。

第二,颜回看出了这是一出“导演剧”,所以他在金子上留了四个字“君子固穷”,就是说君子应该固于穷,即越是处于穷困的状态越能固守住底线,这才是君子的修养功夫。

第三,圣人赞赏颜回有贤德,不仅仅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如此艰苦的生活,而是因为他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道德高尚与否,终究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事的互动之中,这种“乐”是普通人所体会不到的。

第四,既然大家眼中都认定颜回是最高道德模范了,就是心中一万个想要也不能要,不然,那可就“人设垮塌”了,既然被树立为典范,再痛的苦也只能埋藏得更深。

5

俗话说,在金钱面前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良知。

如果上述故事中,颜回面对这锭黄金不为所动,那可真是千古第一完人,仅凭这一点,他可以超越孔子,超越老子,史上无可比肩。

这话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

首先,老子有痛苦,不然,怎么会有“函谷关口,古道夕阳,老聃青牛飘然而逝”的孤独身影?老子留给世界的,是一部《道德经》和道家逃避痛苦的方式——“隐”。

其次,孔子也有痛苦,他的痛苦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说:有贤德的人都选择逃避这混乱污浊的世界而隐居了,稍次一点的也都选择一个远离乱世的清净之地,再次一点的选择视而不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最次的就是装聋作哑,身处乱世听而不闻。(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孔子能不能“辟世”呢?

不能!因为孔子的内心是很纠结的,有时他也很羡慕老子的“隐”,但又不甘心“全隐”,所以,子曰:“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颜回则不然,他既不“辟世”,也不“辟地”,更不“辟色”“辟言”,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既陪孔子一起“为之”,又和老子一样“无为”,什么富贵贫贱智慧呆痴,于他都无所谓,他活得知足,活得宁静,活得让世俗看不懂,活得让孔子羡慕不已。

所以,孔子佩服他,说:“我不如颜回!真不如颜回,不光我,你们这些人也都不如他!”(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也希望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梦想,到时候啥也不想,天高云淡鸟语花香,由得意的弟子陪着,泛着小舟漂于大海(“乘桴浮于海”)。但是,孔子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他羡慕颜回有着几乎和他一样的“慧根”,却活得安安静静心安理得,了无牵挂一无所求。

其实,颜回就是孔子想活成而又达不到的样子,孔子就是颜回想达到而又欠一点的高度,他俩是同思想共命运。

为什么这样说呢?

孔子一行周游列国,名扬四海,回到鲁国以后,几乎所有的弟子都火了:有的从政,被各国聘去做高官;有的讲学,东南西北弟子云集;有的经商,顺风顺水富甲一方……可是颜回呢?既没去当官,也没去讲学,更没有去经商,而是甘愿默默无闻,帮助孔子整理古籍,编撰“六经”,颜回把智慧和心力默默倾注到这些著作之中,不求名不求利,甚至没有留下自己任何的署名之作,一生无怨无悔。

这是多么多么伟大而纯粹的心灵啊!

我们今天翻开古籍,历数经典,无不感慨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源远流长,无不赞叹孔子至圣先师、文明之光,可是,有谁想过,这里面应该有一半是颜回的功劳?可以说,孔子是“德”之先师,颜回是“行”之模范。

因此,后世才会尊颜回为“复圣”。也就是说,颜回就是孔子的“影子”,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子,应该是孔子和颜回的复合体。

颜回就是孔子的镜子,孔子看到了,所以不吝表扬,逢人就说,遇场合便讲。颜回对孔子是一生的忠实陪伴,这种陪伴远远超出了对他的父亲颜路。颜回几乎是把自己的一生全都献给了他的老师孔子,献给了儒家信仰和儒学著作,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它超出了师生之情,超出了父子之义,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世界,因此,才会有颜路对孔子提出的过分要求。

6

“鲁公驾到!”

众人赶忙列队迎接。

吊唁完毕,鲁公私下里问孔子:“颜回去世了,下一步谁来当你的接班人呢?”

孔子闻听大哭:“唉!颜回短命啊,不迁怒不贰过,我这所有学生里面再没有一个能达到他的水平啊!”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什么是“不迁怒不贰过”?

先说“迁怒”,有两层意思:一曰给自己的错误找理由;二曰怨天尤人抱怨社会。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发作,把怨气发到老婆(或老公)孩子身上;市场竞争失败了,在单位骂下属,就是不检讨自己的问题。

迁怒的实质就是把问题的矛头转嫁给比自己弱势的人,这其实是心里懦弱的表现,真正的强者是不会迁怒于别人的,只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才能解决真正的矛盾。

再说“贰过”,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二是再犯类似的错误。只有善于认识自己的错误,才能从根本上改正它,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才能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好学”?“不迁怒”和“不贰过”为什么在这里被孔子定为“好学”的标准了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学”。

甲骨文的“学”()上面是两只手抱着一个,下面是一个房子的形状。

两只手好理解,关键是中间这个代表什么。

查阅资料显示:在甲骨文中有两个主要义项,一是代表数字“五”;二是测量、占卜,两根木棍儿交叉放在阳光下,根据日影的移动看交叉点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和节气,后来发展为八卦中的“爻”。

到了孔子时代,“学”变成了“”这个样子,和甲骨文相比,下部多了一个“子”(),上部变成了“爻”()。

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学”()以《易经》中的代表符号“爻”()来代指“易”。

什么是“易”呢?

要想知道什么是“易”,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易经》。

《易经》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著作,阐述的是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规律,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博大精深变化莫测,人类只有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才能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这就是易。孔子增删补易,把《易经》列为儒家六经之首。

从字形来看,甲骨文的“学”()侧重于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律,其中房子代表人与自然相安,两只手和推算符号表示研究人与自然相安的规律和方法,这就是“学”的本义。

到了周代金文时期,“学”()的下面多了一个“子”,表示“易”研究方向侧重于人文,也就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不迁怒不贰过”正是这种人文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说文解字》:“学”,觉悟也。

因此,鲁哀公所问的“好学”,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指有觉悟、有担当、善于改过和完善自己,能自省又能自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符合“易”的成长规律的,才可以称得上是“好学”。

如果从颜回的角度来阐述“好学”,那就是“无伐善、无施劳”,即对自己所擅长的不夸夸其谈、不张扬、不外露,对别人不要求、不索取、不打扰,简单地说就是把对他人的善行作为自己理所当然的行为,并且尽可能少让自己向社会和他人索取。

颜回因为有这样的志向,才会安于陋巷,安于贫困,乐于求道,乐于内心的本自具足,达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境界。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7

看不懂孔子的人,也看不懂颜回,看不懂颜回的人,更看不懂孔子,孔子和颜回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在所有弟子当中,孔子的心里只有一个颜回。这一点,孔子从来都不避讳,总是不分场合对颜回大加表扬,而这种表扬,自然也会引发其他弟子的不满和嫉妒之心,因此,你也许大概会明白,为什么《论语》之中找不到“颜子曰”了吧。

还有一个小故事: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

大概意思是说,孔子一众人等被困于陈蔡之间,一连七日粒米未进,大家都饿得奄奄一息。后来,子贡想尽办法,用大量财物买通围困他们的士兵,好不容易从老百姓那里买来了一点小米,颜回和子路赶忙用这点米为大家做饭。

米煮得差不多的时候,颜回揭开锅盖想看看饭熟透了没有,这时,屋顶的一块灰土掉进了锅里,颜回一看,赶紧把沾了灰的饭盛出来,觉得丢了怪可惜的,就顺手把带灰的饭吃了下去,这时,正好子贡从窗外经过,以为颜回监守自盗,偷吃米饭,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就把这事告知了孔子。

孔子听了也不高兴,可转念一想,以自己对颜回多年的了解,他不会是这样的人,可怎么样来澄清事实呢?

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昨晚我做了一個梦,梦见了列祖列宗,今天就得到了米饭吃,这是先祖在保佑着我们啊!你把新煮的米饭拿进来,我们应该先祭祀祖宗,然后再吃。”

颜回后退一步,深施一躬,说:“刚才我在做饭的时候,一不小心,一块灰土掉进了饭锅里,把饭污染了;我觉得污染的米饭扔了可惜,就把它吃了,所以,这一锅米饭就不能用来祭祀了!”

孔子说:“那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一起吃吧!”

颜回出去了,孔子对周围的学生说:“我对颜回的信任,不是从今日才开始的。”

众人面面相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8

每每想到这一节,孔子都不免深深地自责,颜回的心灵是那么的纯洁清澈,我怎么也会对他产生哪怕是一闪即逝的怀疑呢?

从十四岁拜师开始,一直到今天阴阳两隔,颜回一步也未曾离开过我啊!想当年,我伤心地离开故都,都快走出国境了,也没有一个人跟上来,是你,第一个跟上来,气喘吁吁地说:“夫子!我处理好家事就来追你了,晚不晚?”

怎么会晚呢?你毅然撇下新婚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跟着我一起出来流浪,生死难料前途未卜,我又怎么会嫌你这一刻来得晚呢?

最难忘的还有在匡地,我们遭到围困,乱军冲散了我们的队伍,大家纷纷逃难,很多人都受了伤,大家拼命地跑了三天三夜,才算到达安全的地方,可是,清点人数的时候,唯独缺你。那一刻,不知道你的死活,我万分焦虑,心如刀割,心中总有不祥的预兆,心想:万一你死了我该如何活下去啊?

好在你最后一个赶上来,我当时忍不住泪流满面,你说:“夫子,我是不会死的!有你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想着想着,孔子不禁又是泪如泉涌:“回啊!你不是说有我在你不敢死吗?今天怎么先我而去了呢?”

哭着哭着,孔子好像忽然又想起了什么:“来人,找米下锅,我要为颜回煮一碗饭!”

一碗黄澄澄的小米饭端上来了,孔子端在手里,插上筷子,颤颤巍巍地端到颜回的遗体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来!给我抓一把锅灰来!”

子路把锅灰递到孔子手上,孔子把灰撒在了米饭上面,此时,他的手已经抖得不行了:“回啊!吃饱了这碗饭,再上天堂吧!”

所有的人都泣不成声。

后记

颜回走了,一年多后,孔子也走了,不知道天堂里他们会不会再相聚。

那一碗带有锅灰的黄米饭,是孔子对颜回的怜惜和忏悔,直到今天,山东鲁国一带的亲人去世,棺材前面都会放一碗带有锅灰的黄米饭,这也是对圣贤的一种缅怀和纪念吧。

责编:鄞珊

猜你喜欢
颜回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颜回偷食
颜回之乐
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