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 剑
提 要: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3%,经济运行呈现V型走势。展望2023年,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急剧下滑、新冠疫情走向、市场预期转变、前期政策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鉴于此,2023年的政策目标应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需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剧烈扰动。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3.0%,经济运行呈现V型态势,未能实现年初预定的增速目标。展望2023年,在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急剧下滑、新冠疫情走向、市场预期转变、前期政策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宏观经济仍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需求端恢复程度要快于供给端,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挑战、中国经济2023年会如何运行,就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较为严峻,GDP同比增长3%,与年度目标5.5%有较大差距。其中,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平稳开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同比增长4.8%;第二季度受国内疫情反复的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受到严峻挑战,经济受冲击较大,但随着疫情好转,叠加国内稳增长措施密集出台,稳增长政策作用持续显现,经济基本面逐渐得到修复,第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第三季度国内疫情对宏观经济的扰动再现,国内外需求偏弱,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各项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助力国内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最终形成V型走势;第四季度疫情反复,且疫情防控调整后居民反应冷淡,导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仅有2.9%。
从供给端来看,在新冠疫情、美元加息和俄乌冲突三大利空因素共振影响下,叠加内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家通过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加大财政支持,支撑企业生产稳步恢复,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从需求端来看:第一,消费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规模性反弹的影响,全年消费增速表现出急降缓升的走势特征,而且受疫情对灵活就业的、聚集在服务业中低技能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更大冲击,导致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消费呈现明显分化。第二,投资方面。受2021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影响,投资增速呈现逐步下滑企稳的趋势,但投资结构因稳增长政策的作用出现分化,基建投资持续改善以及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而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走弱,更关键的是民间投资增速整体较低,投资信心不足。第三,进出口方面。进出口增速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增长速度逐季降低。2022年度中国对外贸易平稳开局,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利支撑,但国内疫情扰动频发,疫情成为影响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但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进出口稳步回升。价格方面,2022年中国价格形势整体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在猪周期反转、疫情散点式反复和低基数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CPI同比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上移,呈现低开高走、逐月抬升的走势特征;而受全球大宗商品高位回落、疫情带来的供给冲击、市场预期转弱和消费需求相对收缩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PPI同比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下移,呈现高开低走、持续下行的走势特征。
消费方面,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会逐步走高,然后趋于平稳。一方面,预计消费因低基数效应、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放开以及商品零售渠道多样化发展而受到支撑;另一方面,受人口负增长、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因长期疫情扰动而下降、信心不足以及可选消费需求继续承压等因素影响而拖累消费。
投资方面,预计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会略微下降,总体保持平稳。一方面,在疫情不确定性消失的背景下市场需求和民间投资信心逐步恢复有利于拉升投资;另一方面,受制于房地产市场从底部企稳回升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动能乏力以及总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了对投资需求的抑制消费。
进出口方面,预计2023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会有所下降,进口总额同比增速将渐进回升。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疫情管控措施进一步放松,社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物流运输链进一步修复,出口生产和运输得到保证;但是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强,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以及高基数效应,不利于出口增长。在国内疫情逐渐好转,以及RCEP协议持续发挥作用的大环境下,国内复工复产有助于进口增长,但全球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CPI增速较高,削弱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支撑,加之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仍将持续,不利于进口。
预计2023年总供给的自然增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态势,但仍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人口出生率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进而抑制潜在产出,老龄化加剧迫使大量社会资源用于养老服务进而导致因社会生产资源紧张而抑制总产出,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引致不确定性降低促使复工复产全面推进从而拉升总供给,人民币汇率有可能从大幅贬值转成大幅升值从而对总供给造成扰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将制约总供给的自然走势,而市场预期转好促进投资、消费和就业的改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均将抬升总供给的自然走势。
自然走势下(即没有政策进一步干预下),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我们判断,自然走势下2023年GDP增速可能为5.0%左右。此外,2023年需求端恢复速度将快于供给端,预计2023年自然走势下的CPI同比增速中枢较2022年将会继续小幅上移,大概率呈现先高后低随后平稳的走势,全年约为1.8%左右;PPI同比增速中枢较2022年将会有一定下移,大概率呈现先高后低再高的“V字形”走势,全年约为0.5%左右。
1.经济增长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其对宏观经济的扰动将逐渐减弱,2023年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速将高于2022年。由于2022年整体经济增速不高,在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下,2023年的经济增速会相对较高,结合中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以及“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预计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
2.价格
从外部看,美欧增长放缓压制外需驱动的通胀。从内部看,疫情对内需压制中短期仍在。从食品项看,疫后需求复苏,2023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可能仍然偏高,但核心通胀持续较弱;工业消费品主要受需求端约束,预计随着疫情好转、下游需求回温,工业消费品价格温和增长;服务业价格主要取决于疫情发展情况。总体而言,在低基数和经济回暖的影响下,预计2023年政府的CPI同比增速目标在3.5%左右。
3.就业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增速较2022年显著回升,企业用工需求有一定保障,消费需求的释放有助于服务行业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平台经济发展使得灵活就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就业压力有所降低。因此,2023年的新增就业人口目标可能仍为11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政策目标或在5.0%左右,较2022年有所下降。
相对于西方目前主流的仅包括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而言,包括市场环境管理、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三大类政策的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完整,能够形成丰富多变的政策组合,从而实现宏观经济中宏观调控目标多元化(刘伟、苏剑,2008;苏剑,2007)。
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将处于供给和需求双恢复的态势,但经济增长仍将低于潜在增速。鉴于此,中国应该采取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并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改善市场环境的政策组合。
1.扩张性需求管理
需求扩张以货币政策为主,在“稳”字当头的前提下加大调控力度,财政政策主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注重可持续和风险可控。
第一,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和完善应对疫情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结构性金融政策,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宽裕,并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
第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消费方面,实施更加精准化的财政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预期,同时扩大传统消费,创新多样化供给;投资方面,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并深化重点领域补短板措施,同时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贸易方面,加大稳外贸政策的执行力度,推进深层次国际贸易合作,扩大重要产业和服务进口渠道。
2.扩张性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扩张以保障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结构升级为主要目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鼓励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鼓励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
第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企业税费负担、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确保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
第三,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第四,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例如,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对标落实RCEP经贸规则,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国际经济环境。
3.市场环境管理政策
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化。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加强依法治国,切实保证民营企业的产权和企业家的人身安全。此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防止短期内频繁改变政策。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长期生产抉择的关键因素,稳定的政策预期会促进企业的投资,增加库存,扩大再生产,而政策多变则会扰乱企业的生产预期,抑制企业的发展。
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放松,市场预期开始逐渐改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但整体增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相关宏观政策的支持。在经历了长达三年之久的疫情影响后,居民收入水平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企业扩大投资的意愿仍显偏弱,整体经济恢复的基础并不牢固,所以未来需求端仍将作为政策的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因此,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需以扩张性需求管理和扩张性供给管理为主,并辅之以扩张性市场环境管理政策的组合。
综合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我们预计2023年GDP同比增长6.0%,CPI同比增长2.6%,PPI同比增长0.5%。供给端,我们预计202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需求端,我们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2%,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5%,进口累计同比增长3.5%,全年实现贸易差额8204亿美元。货币金融方面,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仍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预计2023年M2同比增长10.2%,新增人民币贷款21.66万亿元。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