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共同富裕的诸多概念中,有学者提出共同富裕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也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不仅仅物质富裕,还涉及到精神富裕,也有学者主张共同富裕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动态的过程。在本文中的共同富裕偏向于第三种观点,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指生产力即效率提升的体现,最根本的是“共同”二字,“共同”这一概念体现的社会中的成员是以何种方式对财富进行分配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共同富裕一词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公平和效率、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社会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较高,社会财富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但是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绝对不会是“共同”的财富。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因其社会主义性质决定,自各代领导人提出共同富裕那一刻起,此概念就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共同富裕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受到了高度重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政府提出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对初次分配中产生的贫富不均,通过实施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精准扶贫等举措来调节贫富差距,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基本权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3]。”的现象。因此,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出发,在发展的基础上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来,缩小贫富差距,对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奔向共产主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凭借私有制属性建构起强大的关系网,在这种关系网下显示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各种负面效应,比如:两极分化、市场失灵以及市场社会现象的产生。
市场经济的背后是靠利益驱动的,没有利益的驱使,市场经济无法得到很好的运转。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力越发显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即资本家会在价值规律信号的指引下,将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组合,以此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给予人们追求利益的自由并使其最大化,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中,无论是资本家还是被雇佣的劳动者,都是处在争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断前进的动态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机制使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且使得生产力也进一步提升,但是也导致了贫富分化的分配格局,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按照“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4]原则进行分配,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按资分配的实质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剥削制度,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对劳动阶级的剥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分配不是按劳分配的,其分配的机制主要是按照效率和资本的原则来运行的,总的来说,在市场中资本拥有越多的人所获得的优势更多,也更容易在市场获利,存在着“马太效应”。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资本家将工人当作商品,资本增值收益比会大于劳动收入比。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对资本与劳动收入的鸿沟也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在书中,皮凯蒂用大量数据表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强劲地位所造成的全球大部分人口贫困的事实。资本主义在顺应市场的自发调节趋势下,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随着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财富积累原则,根本没有办法平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因此实现的必定只是少数人的富裕,而不是共同富裕。
新古典“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总体上是完美的,但必须满足一些条件,如完全竞争、信息充分、不存在外部性等,当满足这些条件时资源配置就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叫作“市场成功”,当条件不具备时,就会出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即出现“市场失灵”[5]但是,从现实经济生活的各个角度来看,要满足上述条件并非那么容易,市场失灵的现象也即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的现象在很多场合也是存在的。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主要表现为:垄断性失灵、两极分化、失业危机、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由于其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局限”,不仅无法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端,相反,会使市场经济弊端扩大化,尤其是在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等领域。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只是手段,实现私人的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真正地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原则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交换原则被运用到了一切社会领域。美国著名哲学家桑德尔认为,市场经济本是组织生产活动的一种有价值并且高效的工具,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领域,人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市场经济,而是一个社会关系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的市场社会。[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体对于金钱的过分追求和崇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物和物的关系,人们的一切似乎都和金钱画上了等号,金钱和市场价值的触角已经伸向生活各个领域,包括道德领域。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排挤社会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的“道德真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对于这种货币拜物教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而桑德尔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中也指出在市场社会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付费猎杀犀牛、用金钱激励教育等等行为,在经济学家或者说按照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种按照资本市场逻辑的交换行为可以实现社会功利最大化。但是,桑德尔也指出,从道德判断的角度来看,我们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并且如果这种行为长此以往,会让人们树立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态度,道德的缺失现象也会日益明显。由此表明,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市场社会”现象的存在,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盛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使想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并不是如西方学者(著名学者亚当·斯密、弗里德曼、哈耶克等)认为的那样可以实现社会普遍富裕的目标,相反,历史和现实证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市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无法自动实现社会公益和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目前来说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我国之所以选择市场,也是因为市场经济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升经济效率。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的优势之余,面对市场经济的出现的各种弊端,我国没有走资本主义的老路,而是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
从中国古代的儒家“大同”和“群体本位”思想,到历史上不同时期为对抗不平等制度的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再到近代孙中山所提出的全国人民都应该享有文明幸福,而不是少数人享有幸福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也探索出一条平均中求富裕的道路,这些思想都在不同的时期影响着中国人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而奋斗。在合理吸收和借鉴这些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邓小平指出首先共同富裕的实现是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的,其次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的,并指出社会主义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来遵守等。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的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体现了一般性和特殊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结合的原则。后经过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富裕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改革战略、发展理念等各个方面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进行了深化,使得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明晰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共同富裕之路的实现也更加有保障。
市场本身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乏有违背市场规则的逐利行为,而这些行为在以个人本位为核心价值观下,越发扩大化,以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态、国与国之间出现了危机,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效果。而要想实现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引领者,要想市场主体的行动发生转变,亟须价值观发生变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重要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24字分别从个人行为层面、社会层面、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践行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利益观,这种集体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虚幻的集体”,而是“真实的集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实现有机的结合。在鼓励个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可以实现集体利益的最优化。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注重分配的公平。把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和进行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最大的公平正义。中国用这个模式向世界人民证明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奇迹,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这种制度的模式是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超越。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制度问题具有全局性。相比西方国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多人的人口大国,发展尚不均衡,但是在党的政府的带领下,多数中国人的财富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呈现出稳定和幸福的景象,而这离不开中国长期以来的努力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而在这条道路的背后的实质是以人民整体利益为归依的制度安排,正如习近平所说:“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形成了以党政主导,全体人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治理模式。共同富裕不是理论上的应然,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才会实现。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梦想,中国梦,也是共同富裕的梦,这是目前中国社会达成的共识。但是,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国,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即至的,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尽管我国的发展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是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因此,为防止少数富裕起来的人变成剥削者,而多数人陷于贫穷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我们要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不仅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共同富裕之路是真正地实现全民共享和公平正义是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