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怡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对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就必须正视并化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
矛盾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及内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并且是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各个要素的矛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相互作用的过程。从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全面启动到BBS、开心网、人人网等学生网站成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再到QQ、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的问世,新媒体的平台形式丰富多样。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要求变高。在网络平台形式单一的过去,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有限,自主性受到限制。而进入新时代,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选择主体性不断增强,对内容质量有更高的期待。第二,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联动性增强。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线上的技术优势逐渐与线下的传统教育进行融合。第三,更加突出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网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总而言之,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适应,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以及具体矛盾,从而不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它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并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本质。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谢玉进、赵玉枝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即网络空间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不系统不灵活的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1]。蔡丽华认为“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即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和状况的矛盾”[2]。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是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遵循。
网络生活中发生着一系列的具体的矛盾关系,涉及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时刻影响推动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和灌输。互联网开放性和低门槛的特点使得各种个体、群体、组织等都能参与到网络活动之中,网络主体的多元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在充斥着多种宗教信仰、哲学、道德准则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互联网中,人们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运用网络收集更丰富的、更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此之外,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也为我们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先进文化成果提供了渠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文化多元性,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具有消解作用。网络由于具有虚拟、自由、交互等特征,一些势力企图根据社会关注热点设置具有误导性、煽动性的政治性舆论和社会性议题,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污名化”,给中国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甚至危害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之间的矛盾,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多元文化并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借鉴,不断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激励和整合的社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3]”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任何主体都可以参与到网络活动当中。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人们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获得来自全球的信息,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往交流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性和互联网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我国主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使得主流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更广泛,能够增强影响力、提高凝聚力。除此之外,互联网也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4]。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交往的虚拟场域,相较于现实的交往模式互联网上的交往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人们经常使用互联网导致出现更多的社会交往纽带,同时也加强了人们现实中已有的社会交往纽带[5],产生强化人际交往的效果。另一方面,开放的网络空间使得各种错误思潮、落后腐朽文化有了可乘之机,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离心力,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作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凝聚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好开放性和凝聚性的关系,在开放的同时增强凝聚力。
在网络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之前,人们几乎只能通过报纸、书籍、国家电台等媒体途径来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决定着信息传播的内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灌输向受教育者传递权威的思想政治信息,受教育者接收到的信息更多的是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的信息。现如今,受教育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不论是真实信息还是虚假信息,正确观点还是错误言论都会涌入到受教育者的视野里,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网络信息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人们容易丧失控制信息的能力,从而造成“信息异化”。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发生动摇,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可能难以应对。因此需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网络系信息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人们辨别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网络的自主权。
在现实社会受教育者的各种行为要受到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各种规则、规范的约束。在网络社会中,由于在网络中的监督及管理方式改变,人们往往在虚拟世界中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因此,现实行为主体的角色化与网络行为主体的隐身化之间产生了矛盾。
现实行为主体的角色化与网络行为主体的隐身化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社会中,网民的行为难以受到规范、制约以及监督,网民更容易忽视规章制度、道德法规等约束。第二,现实交往中,网络影响个人人际交往的异化。虽然人们可以利用虚拟身份在网络中与人交流交往,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对于虚拟交往方式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导致许多人在网上能够侃侃而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则难以与人沟通。这种人际交往的异化,容易增加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造成现实社会的隔离和人际关系的断裂。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网络中培养自主自律型道德以及如何在现实交往中减少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境遇,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在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
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高地,凸显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第一,要净化网络空间。净化网络空间,要在“网络强国”战略的引领之下,进一步净化网络意识形态空间,努力为广大网民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第二,要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凸显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教育者要时刻关注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把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网络实践问题、信息行为问题等作为基础性的重大课题加强理论研究,为凸显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民需要的契合度。可以积极挖掘和利用备受网民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娱乐综艺节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利用网民最常运用的抖音、微博等平台进行教育。第二,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形式。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在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中,用于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为92677万,使用率高达93.7%。由此可见,长短视频的形式收到网民的喜爱。因此,在保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基础之上,运用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并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渗透力、亲和力以及感染力。
面对海量的信息,网民的选择都有所偏好,容易被困在自己构筑的“信息茧房”中,从而形成矛盾。因此,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第一,提高网民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能力。负向的网络舆情容易混淆是非、煽动不良情绪,破坏网络环境。可以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普及新媒体知识等方式,正确地引导和培养人们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引导网民做到独立思考、理性发声,不做乌合之众。第二,提高网民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要首先提高网民信息搜集获取能力,使网民能够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其次,需要提高网民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引导网民在复杂信息中准确地获取和传递信息。最后,需要提高网民加工、处理信息及表达能力,提高网民对信息的重组、整合和加工能力,能够将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他人,从而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第三,提高网民运用网络的自主权。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注意力转移、专业课程培训、延迟替代等方式,帮助网民明确上网动机,提高自律能力,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推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第一,要加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提升科学化水平。同时也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例如借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等。第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整合线下真实性、客观性以及线上广泛性、开放性、平等性等优势,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做到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科学规范的课堂与网络并重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