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微探

2023-09-26 14:47:38理清华
区域治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理清华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内容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新鲜刺激。而众多自媒体平台目前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获取新闻讯息的重要渠道,通过自媒体的自由性、开放性、共享性,拓宽了大学生的思维眼界,也让他们的认知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学生思想变得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思政工作也遭遇到新的挑战。针对微时代的复杂环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也亟须革新,高校管理者需要正确认识微时代环境,了解自媒体概念特点,客观分析自媒体对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的多重影响,并结合实际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法。

一、微时代环境下的趋势特点

微时代就是以数字信息、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为依托,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新环境。国内快速进入微时代,离不开自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在2022年已经达到10.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2%。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依然是带动网民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占比达到80.7%,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自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小孩和老人也开始通过手机接触网络。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大学生是自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之一[1]。

自媒体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正是因为自媒体具备实时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点,其发展速度才如此迅猛,并受到各个年龄群体的青睐。自媒体当前已经成为了高校诸多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成为了大学生们获取信息、传播消息的主要渠道。利用自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打开了大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学生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思想价值也变得错综复杂。微时代环境下,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竞争,影响到了新一代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2]。因此面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环境,高校作为主要教育阵地,要积极从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开展思政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

二、微时代环境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

自媒体虽然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一定便利,但也让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网络的开放也使得自媒体平台每天都会传播海量信息,互联网、自媒体渠道中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在阅历尚浅的情况下,容易被网络中五花八门的信息诱导,进而对思想认知、举止行为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

(一)正面作用

自媒体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平台越发广泛。自媒体平台可以整合多方信息资源,利用个性化的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可以形成传播者、用户群体之间的有效性互动。在这样的模式下,自媒体平台可以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宽广、多样的空间。思政教育的开展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多样丰富的形式进行传播,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自媒体依托于互联网,这也使得其中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可以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良好工具。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需要来灵活补充、调整其中的内容,可以让教学管理更加有针对性,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自媒体不局限于文字资料,还可以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可以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如利用论坛、视频平台、微博等进行沟通[3]。

(二)负面作用

自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增大了高校对学生的舆论监督难度。自媒体平台的信息沟通传播具有即时性、多元化特点,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掺杂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很容易被信息中的不良价值观所影响。同时处理和思考问题缺少深思熟虑,会借助自媒体平台来随意传播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很多学生不能客观辩证看待新事物,容易在价值观、行为习惯方面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在进入微时代环境之后,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也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目前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中出现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借助网络快速传播,这些思潮快速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自媒体中出现的“佛系、躺平”等网络热词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当前的生活工作态度,为此高校需要意识到思政教育的紧迫性。

网络自媒体中的新鲜事物对大学生有着极大吸引力,容易导致学生沉迷其中,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高校学生沉迷网络,社交靠着自媒体平台和交流软件,导致现实学习生活中的交流时间大幅度减少,忽略了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长期于此可能会让学生容易产生孤僻、自闭、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会对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带来困扰,同时也会使得学生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4]。

三、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重视立德树人,明确思政工作方向

高校传统的教育评估方式,大多是从专业学科课程、学术成果、职称评价等方面开展,忽视了思政方面的教育评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由于教学评价指标被量化的原因,教师的工作更加侧重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培训,这类现象也在客观上削弱了高校领导、教师对思政教育、爱国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思政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被弱化、轻视,导致爱国主义思想无法深入教学环境。因此首先要扭转以往育人和教学导向,要重视德育工作重要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先导,协同发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要着眼于师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指标理念。将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德育内容也放在与专业课程教学同等的地位。同时重视师德师风、政治素养的考核评价。加大师生全员思政的教学与评估,推动课程思政观念在学校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同时学校还需要专门设立思政课程体系研究小组,专注思政教育体系设计,推动教学材料开发、实践活动开展,组织师生谈心谈话。使教师成为思政宣传教育的中流砥柱,并逐步带动学生,然后再通过持续优化学生课程内容,多从生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来开展思政、德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服务社会,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顺应微时代环境,打通信息交流渠道

通过自媒体平台来开展交流,让教育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快捷。自媒体高效的传播效率、多样化功能也让教育工作从原来的灌输式,走向交流式、渗透式成为可能。高校思政工作,要积极利用自媒体来打造贴近学生生活学习,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友好平台。在进行教育教学、监督管理时,及时沟通,互相理解才是最为重要的[5]。只有搭建高效交流渠道才能适应微时代环境,起到良好教育管理效果。在明确了这些因素的情况下,管理教育就有了目标,自媒体正好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要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教育环境。校园内部可以积极推动早间、午间广播、校园报、宣传板报,与校园网、论坛等融合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根据思政工作目标以及当下社会形势,在热门自媒体平台建立官方号,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交流板块,通过收集学生们对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的讨论想法,来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性进行引导教育。具体的教育活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开展线上教育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特点,利用热门平台来开展话题讨论,利用网络虚拟平台来加深与学生的交流,在网络世界中,学生更加容易吐露心声,更容易获取学生想法。

(三)重视教育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的领导和教师需要对自媒体树立全新客观的认识,要积极学习掌握自媒体的运用方法,借助自媒体优势来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同时立足自媒体传播条件的改变角度,保证学校内部建设的自媒体文化体系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以此来发挥自媒体教育引导的正向作用。在构建网络监管体系的同时,重视引导工作的开展。高校要强化对网络舆论工作方面的指导力度,对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进行创新,不断优化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情感相互结合。

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类社会事件,防止被不良舆论影响。同时借助自媒体、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生活学习情况。因为当代大学生交流习惯已经改变,他们更加乐于将自己的动态、想法发布到朋友圈。日常也多是使用社交软件与亲戚、朋友、同学交流,因此学校管理人员、辅导员也应该多尝试使用社交软件,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及时去发现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还可以通过这些网络交流软件来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同时要知道学生客观看待自媒体,合理使用网络,确保学生可以在思想层面辩证对待自媒体的具体价值,以及负面影响,强化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合理筛选积极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用,同时规避不良信息对自己的影响。

(四)转换主客体,突显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的教育主体是学生,要深化思政教育,则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通过在学校内部搭建大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交流合作的线上线下平台,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实践交流能力,通过亲身参与来激发学生践行爱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行动力。同时学校还需要重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师也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心,并且鼓励他们通过自发组织的力量来完善社团建设,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相关主题活动策划的实践活动当中。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作奠定基础,有利于稳步推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各专业教师也应该积极承担起思政教育工作的责任,秉持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的理念,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可以极大提升教育效果。积极发挥高校专业门类多样化的特点,来构建思想导师制的教育小组模式,组成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相配合的宣传教育团队,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着力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专业课体系、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与“学”需要延伸到课堂内外,从专业知识到生活实践,讲求充分并 深入互动。专业课老师都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挖掘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思政德育要点,以契合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思维角度来开展辅导教育,这样才能感召学生,调动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结语

微时代环境下,文化潮流、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们的思维意识也呈现双重影响,高校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缺少社会阅历,价值认知尚未稳定,很容易受到复杂网络信息的影响,如果不能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视思政教育,不能充分借助自媒体力量,难以保证思政工作的质量。为此,高校方面还需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要顺应时代趋势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动态,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更要重视思政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工作不能停留于口头、理论,更要在生活中,教育中有具体的实践体现,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