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宁夏大学
在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我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西方媒体不断妖魔化中国,挑起舆论斗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就是要解决“挨骂”问题,历经百年奋斗,我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告别了“挨打”“挨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现实必要性,并提出从叙事文本、叙事方式及制度保障三方面,形成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依托力量,以期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改善国际形象,建立一个健康有序、文明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科体系在于协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全局发展。学术体系是中间环节,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引导学科内部发展,例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本学科的学术地位等。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外在表达。而叙事体系是建立话语体系的内生动力,通过叙事逻辑、叙事文本、叙事技巧的谋篇布局,为话语体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创设话语空间。因此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是筋骨血肉的关系,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广泛传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建立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提供良好的国家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需要置身于全球语境进行表达,因此有必要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争取最广泛的认同感和肯定性,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加快构建话语体系,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对内体现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对外体现为国际话语权。加快构建叙事体系,旨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递好中国声音,强化我国话语质量,让国际社会不抗拒聆听,能够共情,从而统筹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灵活有效地运用法律、外交、经济等手段,应对国际事务,维护本国利益。
近代以来,西方倚仗其民主政治的先发优势,推行西方意识形态,垄断对价值理念的解释权,甚至个别国家仍抱有冷战思想,故意制造价值对立,打压异己以推行霸权主义。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事业怀有敌对情绪,发动一系列的“和平演变”,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投向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已所剩无几,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实现弯道超车,让一些带有固执政治偏见的国家感到不适,故意传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发布假新闻诋毁中国,抹黑中国形象。面对恶劣的国际舆论环境,要敢于交锋,争取话语空间,化被动为主动,打破西方话语体系藩篱,重塑国际话语体系,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内部间成员的力量较量显现出更多形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我国在变革中也获得了全球治理的主动权。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疫情防控的奇迹胜利,都说明了中国有实力、有底气参与到全球事务当中去。要把握历史契机,击碎抹黑中国的污名化谣言,宣传中国主张,为世界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丰富全球治理理论,为人类发展事业提供有益启示和经验,重新阐释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帮助中国以全新的姿态走上国际舞台。
1.依托伟大光辉成就
当今国际舆论依然倒向西方世界,然而西方治理模式是基于西方风土人情得出的地方性研究、阶段性辑录,只是人类文明发展理论中的部分总结。一些国家鉴于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政治起源早、工业革命彻底的成功经验,将其研究理论奉为真理,甚至作为本国研究的元理论,最终结果却是邯郸学步。要意识到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取得像中国一样的辉煌成就。我国有着绵延几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自我改革,不依靠战争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解决困扰人类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难题,形成既有传统文化内涵也有现代理性辩证思维的智慧体系,拥有建立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独特优势。近代历史上我国曾遭受严重打击,很多人就此丧失信心,看不到自身的独特优势,面对恶意诋毁,心理上自我矮化,精神上消沉衰颓,容易被西方价值标准带偏,无法抵御国际舆论围堵。但笔者想阐述的是: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予以肯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树立话语自信。
2.依托中国生活哲学
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从生活层面和情感层面触动他人,选择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故事素材,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点滴,向世界展示中国烟火气,讲述中国生活哲学。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感受中国“年年有余”的浪漫生活愿景,领悟中国“不屈不挠、薪火相传”的浪漫灵魂,体会中国“人人皆功勋”浪漫英雄主义。讲好中国故事,要拿出真凭实据,讲清前因后果,不可空谈理论,缺少实践的故事就缺少了生命力,要以成功实践经验宣传中国价值观,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促进国际社会认知转变。
1.加强叙事能力
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就是要传播好中国声音。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了解程度不同,缺乏认知基础,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处理好中国叙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过分强调特殊性,忽视一般性,会造成无效传播,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之中。在主题选择、语言表达上要统筹本土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不仅要贴近本土人民生活,也要贴近世界发展变化,寻找共同价值追求作为基点,选取易于被世界所接受的新理念、新思想。
在新冠疫情之后,我国推出了许多关于疫情防控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为全球了解中国疫情防控的真实情况开了一扇窗,其展示了疫情期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历程,也有群众通过短视频拍下封控日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人民可爱生动的一面。这些影像以微观视角记录下抗疫过程,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是一次伟大的国家叙事,也给了境外污名化言论重重一击。
我国在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过程中,缺少的不是故事素材,而是叙事能力。如果无法精准表达,无法推出能为外界传播、复制、推广的产品,即使拥有再多先进的理论思想,也无法在国际舆论中发声,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两难境地。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叙事逻辑、叙事技巧,从而拓宽国际话语空间。以国际社会不费解,能理解、易接受的叙事方式和技巧,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促进国际社会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2.搭建立体传播平台
在国际舆论战中,西方敌对国家常通过操纵媒体、官员演讲、利用非政府组织等方式不断抹黑中国,挑起对华舆论战,充当国际警察、拉拢盟友伙伴,从而孤立中国,维护霸权主义。由于我国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西方英语媒体在新闻传播行业仍处于主导地位,使我国在国际舆论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形成有效传播要依靠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平台,重视社交媒体和全球赛事活动平台的力量,抢占舆论先机,壮大我国传播力量,建立良性发展的舆论新秩序。
在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中国式浪漫”惊艳了整个世界,尽显文化自信,由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的奥运吉祥物冰墩墩一经亮相就引发了“一墩难求”的世界级追捧。类似的吉祥物、卡通形象、手办周边有很多,但是如此火热的现象并不常见,说明我国对产品审美与设计有所提升,能够发现流行文化趋势,利用社交平台、各种互动场景增加了“冰墩墩”的曝光度,使其与国际社会建立了强烈的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是一次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后完美融合的成功实践。
3.打造独特文化创意产业
加快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要利用好独特资源,发展国际社会稀缺的、感兴趣的文创产业。中华民族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灿烂文化,要始终作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结合新时代实践,借助现代科技,发展多样文创产业,为优秀传统文化输入现代力量,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民族“大同”的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
其次,我国网络文学作为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之一,在“走出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玄幻仙侠类网络文学广受海外读者青睐,例如《天官赐福》,在海外多国的推特关键词搜索排名前十。
为帮助文创产业走向国际,国家相关部门要提前规划,设立资助项目,增强文创产业发展动力。要以国际标准规范产业发展,进驻国际文创产业链,提高产业质量,加强产业管理能力。文创产业要长足发展,需要政策推动,市场运作通力合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需要长期投入才能看到成效,不能一蹴而就、操之过急。
4.加强跨国交流
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要发展高层次的官方专家交流,通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论坛,与友好国家达成战略同盟、缔结互惠条约等途径多方发声,同时也要促进接地气的民间群众交流,促进中外友好城市发展,互派留学生,让世界看到开放发展的中国,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就要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运行机制。当今世界,依靠战争、殖民等方式争夺利益已经行不通了,世界范围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一方面,国际上要加强国际法的研究和运用,促进国际法治合作,国内上要完善涉外法律法规,提升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同时要协调国际规则与国内规则的有效衔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提升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另一方面要转变全球治理风格,实现从“自保型”和“追赶型”向“引领型”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主动谋划更大的发展空间,团结国际社会多边主义力量,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我国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