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丽
(沈阳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 110011)
自国务院批复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德园”)建设方案后,沈阳市先后编制了《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沈阳一河两岸建设规划》,并更新了《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 年8月,宝马集团启动增资扩产计划,宝马铁西新工厂落地“中德园”,对“中德园”的市政配套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原总体规划已经不适应“中德园”发展需求。为此,沈阳市组织编制了《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2018—2035 年)》。
2019—2023 年,“中德园”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2018—2035 年)》为基础,以满足“中德园”宝马铁西新厂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全面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力推进铁西区经济再次腾飞。“中德园”将从基础夯实、门类齐全的制造业集聚区,向智能导向、产城融合、魅力高效的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转变,最终打造成为“现代智城、创新名城、国际友城、生态绿城、品质新城”[1]。
“中德园”位于沈阳市西部,东至沈阳市铁西区中央大街,西至浑河二十八街,南至浑河,北至沈辽路及开发十九号路,总面积55 km2。根据近期、远期不同的规划期限,“中德园”将规划目标具体分为4个阶段[1]。
近期目标(到2023 年):中德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初具规模,汽车与智能制造产业簇群初步形成,开启中德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中期目标(到2025 年):建设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基地取得重大进展,中德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基本形成,汽车与智能制造产业簇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德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远期目标(到2035 年):初步建成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国际级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领域抢占全球制高点,构建起产业发展新格局,塑造成工业基地新形象;远景目标(到2050 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成为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德合作基地及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产城融合示范区[1]。
细河水质不能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区域再生水回用率较低。2016—2018 年,细河开发区段整体水质无明显变化,均为重度污染,化学需氧量整体变化有所下降,接近达标;氨氮整体变化略有上升。根据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要求,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目前“中德园”内再生水回用率还较低,一方面是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细河的水质污染。
区域给水、排水、中水和供热管网覆盖程度不高,系统不完善,导致部分企业自行开采地下水并设置排污口向细河排水,大部分村屯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中水利用率较低,集中供热水平不高;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地区冬季采暖仍以散烧煤为主,低空直排,对冬季大气质量影响明显;生活污水缺少收集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生活垃圾未全部收集,固体废物堆存导致二次污染。目前,规划区域内城乡环保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
区域尚未建立系统性监测网络,无法及时和准确掌握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尚未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环保决策机制。
实施《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及中水回用方案》,并按《沈阳市细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段)达标方案》完善相关措施。
规划应按照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求,优化园区主导产业,同时按照“三线一单”进行管控;实施“零地战略”,对现有工业用地进行有效盘活,逐步有序退出不符合规划方向的产业,引进符合“中德园”规划的企业,持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加快管网建设,规划近期完成给水、排水主干网建设;加快农村生活污水站建设,并配备人工湿地,消除劣Ⅴ类水质排放;加大中水回用力度,2025 年中水回用率达到35%,2035 年中水回用率达到45%。
针对规划区域具体情况,以细河“U”谷和浑河西峡谷为依托,构建区域横向生态廊道,与纵向生态绿楔构建网络化的生态格局,促进当地动物的迁徙和物种传播,以及生态信息流动。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实现废水全部收集治理,农村用能清洁化,使农村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得到收集和处置。
完善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建立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推进引进“第三方”管理。
4.1.1 横向拓展,不断完善共生网络
“中德园”应积极利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的生态工业公共信息平台,纳入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工业企业之间开展产品、副产品的交换利用,推动工业与服务业之间进行服务共享,建立跨行业的产业共生体,实现生态产业链网不断发展完善,见图1。
图1 “中德园”部分产业共生链网示意
着重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共生体。“中德园”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可为区内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数控机床等生产设备以及模具、仪器仪表等产品,建立起行业之间的共生体。
积极构建“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共生体。“中德园”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对原材料、产品等大宗物流的需求较大,因此,应积极利用中外运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特变电工物流园、中床物流集团物流中心等,为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
提升“商贸—汽车及零部件”共生体。“中德园”应提升汽车产品的展示、销售等水平,发展沈辽路汽车贸易产业带暨汽车“4S”店集群项目,为汽车整车及配件的服务能力提供平台。
4.1.2 动静耦合,不断完善产业体系
“中德园”建成后,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较多的废钢、废铁等金属废料,此类废物具有较高的资源化价值,可依托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沈阳铸锻工业有限公司、沈阳川腾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起废金属回收利用体系,利用废钢铁生产铸钢件、毛坯件、钢管、钢锭等产品,将再生产品作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原料,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建立起“装备制造企业—废金属—再生产品—装备制造企业”的废物回收利用链条。
“中德园”总体规划区内的热源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等废物,可由沈阳鑫达建材厂、沈阳建增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回收,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等,建立起“粉煤灰/炉渣—建材”的废物资源化链条。
“中德园”总体规划区内建有沈阳西部污水处理厂,可进一步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将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热电厂、热源厂和大型企业的循环水补水,进一步建立水资源利用链条。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实践证明,生态工业园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区域节能减排、保障环境安全的关键支撑。“中德园”作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拓展区,为了持续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2.1 不断做强生态产业,提高系统稳定性
目前,“中德园”生态工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企业间的共生关系主要集中在行业内部的产品配套,主导行业之间的联动和共生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重点推进一批“再制造、补链型”大项目,如关键零部件再制造项目、配件本地化项目等,同时,加快落地项目推进速度,持续提升主辅配套、企业协作能力,提升园区经济总量。
要按照市场机制,着重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复合共生,如装备制造与再制造产业之间建立物质交换和共生关系,新能源产业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之间建立复合共生关系,以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集群、强化产业联动效应,增强“中德园”产业共生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加大对静脉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鼓励园区内存在副产品、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梯级利用关系的企业建立链接,加强园区内工业生态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2.2 大力扶持低碳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目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潮流。“中德园”应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做大做强低碳产业。
强化政策引导。“中德园”要试点把低碳经济指标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招引、现有企业节能技改、低碳生活与消费等领域,提出发展规划、实现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制定、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制定碳减排的奖励政策和措施;对碳减排、碳回收等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将工业余压余热利用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等作为技术研发和引进的重点,形成低碳技术研发、孵化、推广应用体系,支撑低碳园区的发展。
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替代部分生产用能;发展水源热泵系统,用于生产、生活的供热制冷;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2.3 探索生态环保新道路,践行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中德园”要发挥作为中德合作的战略高地示范意义,积极探索如何在园区的层面上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实现两者高度融合,探索适合工业4.0 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要结合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修改单等一系列新标准、新要求,重点强化污染防治,深入且细致地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工作,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
要加强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在区内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继续支持和鼓励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要继续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途径、新手段,更好地发挥生态工业园建设等在统筹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的突出作用。
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中德园”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推进沈阳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2-3]。目前,“中德园”所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现状大气、水环境容量不足,因此,必须将“源头预防好、过程控制好、末端治理好”[4-5]的管控要求,切实落实到“中德园”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中。
在“中德园”未来规划发展过程中,应以“城区生态化”为主线,为“中德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构建生态城区;以“产业绿色化”为手段,设定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产业低碳化”为追求,积极发展能源高效利用新技术,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以“用地集约化”为宗旨,减少土地资源消耗,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美丽中德园”为最终目标,大力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计划。通过扎实推进上述举措,确保到2035 年实现所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从而推进“中德园”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