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居住区绿地设计方法研究

2023-09-25 03:04隋艳姜如梦朱惠婷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公共艺术系
流行色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色彩景观

隋艳 姜如梦 朱惠婷/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公共艺术系

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营造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塑造城市的色彩风貌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目前的居住区绿地设计也考虑了植物搭配的美观性,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设计水平依赖于设计师自身经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依据;植物景观的营造较少考虑文化内涵与视觉形象的联系;建筑色彩与植物色彩的适配性等。而植物色彩对于景观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其合理的选择和配置是整个设计能够成功的重要前提。优秀的居住区绿地设计不仅能与周围建筑风貌相得益彰;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能够缓解人们因为疾病、工作压力、社会焦虑等因素所导致的心理疾病。为此,本文尝试基于色彩心理学的理论对居住区植物绿地进行探索,以杭州转塘街道云溪香山居住区植物绿地为例,通过色彩地理学及色彩形象坐标对植物色彩开展基础调研,提炼出与周围环境相适配的视觉形象观念,形成季相分明、诗情画意的园林植物设计。完善色彩心理学在该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该设计方法可以拓展运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凸显城市的地域性特色,增强民族自信以及民族审美。

1 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

1.1 色彩心理学相关概念

色彩心理学处于不断发展探索的阶段,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门研究色彩与感知色彩的个体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把人格心理学研究作为基础,重点研究色彩与观察者在特定条件下的感受和情绪之间的关系。[1]色调的构成和不同色域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色彩的心理感知至关重要。色彩的数量、色彩区域的大小和色彩结构的比例差异都对塑造色彩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2]同时色彩作为人与景观之间视觉感知交汇的媒介,是人们面对植物景观的第一视觉感受。而作为景观绿地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植物色彩,对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知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保证植物与周围环境生态平衡的同时,更需要思索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和配置植物色彩关系。

1.2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色彩学的研究比较成熟,十七世纪,牛顿用三棱镜揭开了光和颜色的秘密,从而揭示了人类对色彩起源的早期认识。到十九世纪末色彩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了用于调研的色彩地理学以及探究色彩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的色彩心理学。“色彩地理学”是由法国现代著名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科罗(Jean•Philippe Lenclos)独创的学说,其实践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选址、调查、取证、归纳、编谱、小结等。该理论在建筑规划、工业产品、园林景观、商品包装等设计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配色指导作用。[3]20 世纪20 年代到30 年代,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三原色理论以及奥斯特瓦尔德的实用色彩系统转向关注色彩与心理的关系,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意义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4]1954 年,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视觉形象心理学》一书中对 “形与色”“冷与暖”“对色彩的反应”“色彩的表现力”“对色彩的偏好”“对和谐的追求”“色彩混合”等心理学影响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讨论。[5]不同自然环境、意识形态、风俗传统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审美品味。小林重顺是前任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所长,他在基于东方人的心理和文化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孟塞尔色彩学原理(Munsell),提出了适合东方人文环境的色彩形象系统(表1)。通过色彩形象这一可视化平台将配色、语言、环境与人形成有机整体,将色彩的意义与形象结合并将其体系化、数据化。[6]这为广大设计师提供了科学的、系统的色彩形象理论依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设计行业的各个领域。[7]

表1 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背景研究表

1.3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色彩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深刻影响。1999 年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色彩学者与实践者宋建明教授出版的《色彩设计在法国》,正式将“色彩地理学”引入国人的视线,各专家学者也开始纷纷探索基于色彩学下的城市色彩研究。王京红在他的博士论文《表达城市精神》中提出,城市色彩规划的目的不是色彩,好的当代城市色彩应该结合生态感知和文化诉求。城市色彩规划与色彩设计不同,它可以用语言表达,是用色彩来表达和塑造城市精神的一种手段,在未来肯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然而,国内目前的城市色彩设计多集中在色彩载体和色彩关系等物质方面,对色彩意象的心理感受方面的研究和设计较少。[9]笔者在知网文献总库分别对“色彩学”以及“色彩心理学”进行了检索,可以看出各学者对“色彩学”以及“色彩心理学“方面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图1、2),其中以“色彩学”为主题的文献共有1116 篇,以“色彩心理学”为主题的文献共有563 篇。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图3),其中对景观色彩领域进行研究的只有15 篇。现如今国内对色彩形象系统的运用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由于城市的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失控,城市地域特色逐渐丧失且同质化严重,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呈现杂乱、趋同的现象。植物色彩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从色彩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因此本文基于色彩心理学对居住区绿地设计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完善色彩心理学在植物色彩方面的理论体系。

图1 国内以“色彩学”为主题的发文量检索(图片来源:知网检索)

图2 国内以“色彩心理学”为主题的发文量检索(图片来源:知网检索)

图3 “色彩学”主题中对景观色彩进行研究的发文量检索(图片来源:知网检索)

2 植物色彩心理模型构建

朗科罗的“色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为建筑[10],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植物。植物存在生命周期,具有丰富的季相变化及生态习性,不同时期的植物景观以及不同种类的植物会带给人不同的精神感受。因此本文尝试进行植物色彩心理模型的构建,将“色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色彩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融合创新,并利用问卷调查法以及色彩形象坐标等理论对植物绿地进行优化提升设计。通过提取场地的色彩印象,只要符合该场地的色彩预期的植物都能进行搭配组合,且植物组团可以随季相,随时变换,保证了植物景观的可持续性。模型构建主要分为以下三步(图4)。

图4 基于色彩形象坐标下的居住区绿地改造逻辑框图

2.1 场地调研

(1)确定选址,以地图为基础,以街道色彩形象为主要对象展开实地调查。

(2)色彩采样,由于植物具有季相变化,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色彩数据,需要对搭配植物色彩、人工构筑色彩以及自然环境色彩进行周期性的测色记录,并将所测样本与瑞典NCS 色卡进行测色比对,选择与所测样本最接近的色样,记录色卡编号(图5)。“NCS”(Natural Colour System)即“自然色彩系统”,注重色彩指标的直观视觉感受,是目前色差控制得最严格的色卡。[11]同时,利用相机对场地进行照片呈现,方便后期的色彩提取。

图5 场地调研过程

(3)问卷调查,为了营造更舒心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充分了解场地人群的心理预期,即对周边人群进行场地色感问卷调查。色感调查以单色、配色、语感为基础,喜好判断的依据也在于这三个因素,尽管很抽象,却可以广泛、多方面地应用,容易对比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延展出各种各样的思路。[12]

2.2 色彩分析

(1)色彩校对,由于调研时所拍的场地照片会受天气、相机参数、显示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实际所看颜色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需要对照片色彩进行校对,即以所测植物的色样为基准坐标对照片进行校对。

(2)色彩提取,利用Color Impact 软件对校对后的照片进行色彩提取,可以得到色调的构成以及各个色彩的面积比例关系。

(3)通过将所得的色彩数据整理、归纳,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季相变化等要素,分析植物绿地的色彩构成现状(图6),确定主要植物和周边环境的主调色谱、点缀色谱、组合图谱的色相、明度等现状。同时对场地色感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得出该场地的人群心理预期。

图6 色彩分析过程

2.3 色彩转译

(1)色彩定位,结合场地人群感受以及色彩的协调性,提取出场地的色彩印象,如温馨、浪漫,依托“色彩形象坐标”,将其印象语言转化为色彩语言,而“色彩形象坐标”上对应的色彩语言为以WS(暖•软)坐标展开的浪漫的、闲适的、自然的(温馨的)[13],基于此可以得出该形象下的主要色彩搭配,确定色彩定位。

(2)植物设计,通过色彩定位,可以确定适合场地的植物配色方案。而由于植物存在季相性,在核心植物的色彩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四季的变化,然后根据核心植物的色彩变化从而得到适合各季相的组团搭配方案(图7)。如在“浪漫的”色彩语言下主要为以粉、黄两色为主的色彩搭配,春季多为观花植物,选择淡雅的粉色可以给人柔和、融洽的感觉;夏季植物多为浓厚的绿色,搭配明亮的黄色会给人轻松、闲适的感受;秋季绿色开始黯淡下来,冬季万物枯淡,植物褪去了缤纷的色彩,多褪为YR(橙)色系,所以更加需要一些鲜亮的点缀色来映衬。[14]

图7 色彩转译过程

3 以云溪香山为实例的植物景观改造

3.1 场地调研

以“色彩地理学”为研究依据,确定选址为杭州云溪香山居住区,该场地位于之江转塘的中心地带,其周边有规划中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特色商业步行街、商务中心等场所,实现了浪漫休闲的悠居生活氛围。而在周边环境如此之好的情况下,云溪香山的景观营造则稍显逊色,无法体现场地独特的景观文化内涵。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色彩数据,本文利用NCS 色卡对搭配植物色彩、人工构筑色彩以及自然环境色彩等进行了周期性的测色记录。同时为了给予场地合适的色彩形象定位,需要充分考虑场地人群的心理预期,即对场地进行色感问卷调查。以云溪香山附近居民、来访者及路过的行人为对象,通过对人群进行“色彩认知定位”“季相喜好”“景观氛围”“客观建议”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提取出该区域的人群感受。

3.2 色彩分析

通过对场地进行实地调查、测色记录和取证等方式收集色彩样本,并对所得的色彩样本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确定云溪香山居住区色彩形象现状定位为“暖黄浓荫”。从建筑形态来看,该居住区整体呈现出淡雅素净、简洁大气的格调。分析其色彩构成,街道建筑立面以米色、杏黄色等中低艳度、中高明度的偏暖色调为主,呈现温馨的感觉。植物则以低明度、高艳度的深绿色为主。居住区植物以香樟、桂花、松等常绿植物的搭配为主,色彩较为单一,缺少明显的季相变化。而通过将居住区景观色彩提取归纳并结合色彩形象坐标可以看到(图8),建筑立面色块与植物色块呈左右分布,相隔甚远,且过渡生硬,对比感较为强烈。

图8 云溪香山居住区主入口建筑立面和植物色彩搭配调研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众对于云溪香山的“色彩认知定位”绝大多数为暖色系,相比居住区中普遍常见的浓郁的绿,人们更喜欢金灿的黄,娇嫩的粉。四季之中也更喜欢暖色调为主的秋季。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暖色系色彩多给人温暖、明快的感受,符合居住区温馨浪漫的地理特征。且在调研中,多个居民提出当前植物配置较为杂乱,植物色彩不够丰富等问题,这为后续的改造设计提供了思路。

3.3 色彩转译

根据色彩构成现状以及人群感受,笔者对云溪香山的色彩形象重新进行定位,考虑到建筑色彩较为丰富,且以偏褐的暖黄色调为主,结合该场地特色提出塑造“温暖、明快、和谐”,以暖色调为主基调的“色彩形象”,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可以以明度较高的暖色调为主,使用中高明度、中高艳度、色相丰富的植物优化居住空间,增强植物与建筑色彩的呼应,将植物色彩逐渐从单调的“绿化”过渡到“彩化”与“美化”。根据对场地特征以及植物色彩的选择,给予该地新的色彩定位“馨黄黛粉”。“馨黄”即为温馨之感,不仅是暖黄的建筑立面,同时也希望通过植物色彩营造温馨、亲切,具有归属感的邻里氛围。“黛粉”则给人以淡雅素净之感,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相适应,且以此为基调的植物色彩与黄色相映衬,使居住区呈现焕然一新的清新面貌。基于以上感受,并结合居住区场地特征,在色彩形象坐标上得到了适合场地形象的印象语言,即浪漫的、温馨的、闲适的、雅致的、愉悦的(图9),并由此获取了该居住空间的植物色彩搭配方案。通过对所选色彩词组的相关植物进行罗列、筛选后,得出了场地的意向植物(图10)。

图9 色彩形象坐标下的居住区绿地改造前后对比

图10 云溪香山居住区主入口植物色彩方案演绎

居住区入口作为居民进出小区以及过往行人的必经通道,体现居住区的整体环境面貌。由此,对于居住区入口植物绿地的改造提升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居住区入口处人流量较大,观赏视距较近,植物组团上需要丰富组团层次,增加地被彩度,选择中高明度、中高艳度、色相丰富的植物优化空间,增强植物与建筑色彩的呼应。而根据上述分析,适合该场地形象的意向植物为山茶、白玉兰、玉带草、鸡爪槭、红花醋酱草等。入口空间被划分成三个组团,在充分考虑色彩的和谐性以及植物的生态习性、季相变化后,得到了各季相的组团搭配方案,最终整合形成整个空间的植物搭配方案(图11)。春季观花植物较多,主要植物有白玉兰、樱花、云南黄馨、栀子花以及迎春花等,星星点点的云南黄馨、迎春黄以及芳菲的粉白色樱花,将居住区的烂漫春意烘托得淋漓尽致。夏季植物多呈现绿色,主要植物有海桐、鸡爪槭、香樟、栀子等,点缀植物波斯菊和红花醋酱草在大片绿意的映衬下,丰富了空间感受。秋天植物变化丰富,主要植物为鸡爪槭、榉树、无患子等,主要乔木色叶呈现黄色、金黄色的过渡,配以点缀的粉色菊花,给居住区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的情调。冬天主要植物有山茶、腊梅、红梅等,阳光洒落般开在枝头的腊梅花,与白雪印成一片的红梅、山茶,让暗淡的空间富有了一丝生机。如此,形成了季相分明、色彩和谐的理想居住绿地(图12)。

图11 云溪香山居住区主入口植物色彩搭配方案

图12 云溪香山居住区主入口四季植物色彩搭配方案

4 结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景观规划带来了更多的设计工具和研究方法。色彩作为视觉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能直接表达环境空间感受,这与城市规划中创造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场所的努力不谋而合[15],对人的居住舒适度和身心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基于“色彩心理学”下的居住区景观改造研究,将前人优秀的色彩规划理念与景观改造相结合,是一次新颖的、富有意义的探索,不仅可以加强跨学科间的研究,同时可以打造舒适个性化的居住环境,且为塑造和谐且富有个性的城市色彩形象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
心理学色彩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