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

2023-09-25 17:08:39杨紫薇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7期
关键词:法治化司法法治

杨紫薇

(中原工学院法学院)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充分体现出党对乡村工作的高度重视。2023年伊始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的法治化不可或缺。如何发挥法治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全面且系统的工程,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在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而法治在乡村有效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乡村法治化建设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推动乡村和谐有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二十大全面聚焦乡村发展,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能够以法治化解矛盾、维持乡村秩序、解决乡村纠纷,进而保障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可以收到“定分止争”的维稳效果,法治化的推进能够使乡村秩序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运行状态,有效调整、约束和规范乡村中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乡村和谐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用法治来保障和维系乡村社会秩序,作为夯实乡村建设基础的固本良策,将法治理念渗透到乡村治理各个环节与各个领域。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依托,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必然需要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意味着我国乡村治理迈向了一个更为扎实的发展阶段。但目前乡村治理矛盾依然存在,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中乡村地区依法治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若无良好的法治建设,则无有效的乡村治理,更无全面的乡村振兴。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乡村治理有效,依靠法治解决乡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三)构建新时代法治乡村的必由之路

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自此,法治乡村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目标之一。之后《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颁布,进一步强调法治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法治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法治乡村的本质内涵。乡村是国家发展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其法治化水平直接影响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效果和具体落实。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深入推进能够助力法治乡村的建设,对于保障农村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治理更要坚持法治化道路,助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的法治困境

(一)乡村法律体系相对滞后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法治的强化支撑,而乡村法治作用发挥的关键离不开法律的实际运行。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核心、以《农业法》为基础、以不同领域的专门农业农村法律为支撑的多层次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一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自2021年施行以来,对促进乡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是典型的促进法,不具有可诉性,且随着乡村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变迁,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单纯依靠现有法律远远不够,部分法律规范已经跟不上解决乡村新问题新矛盾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出台时间较为久远的法律法规,所针对的问题已经与乡村社会脱节,滞后于乡村群众日益变化的生活需求和乡村社会实际需要。为了让乡村群众的权利得到保障,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乡村执法力量较为薄弱

执法既是法律运行与实施的重要部分,也是法律发挥规范作用的重要体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乡村执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需求。第一,部分乡村基层干部法治素养与能力不足,缺乏较强的依法办事的能力,有时存在滥用职权等问题。例如,有些基层干部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会依照主观臆断或生活习惯解决纠纷,这说明他们对乡村法治的内容缺乏深入的认知与理解,影响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推进。第二,乡村执法配置力量相对薄弱,执法人员数量有限。近年来,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治化的进程,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法治人才匮乏,阻碍了乡村执法工作的推进。此外,监督机制在乡村执法活动中未能有效落实。乡村治理的法治化不仅需要完备的执法力量,执法监督机制也必不可少。但在实际中,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惩治力度不足无法产生足够的法治权威,难以规范和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

(三)乡村司法保障相对不足

乡村司法保障相对不足是制约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乡村司法实践来看,司法参与度仍较低,导致司法功能难以发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乡村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厌讼”“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之严格的司法程序耗时较长等多重因素,大多数村民在遇到纠纷矛盾时不愿意走法律途径寻求帮助,这就使得司法的作用无法发挥。乡村司法保障相对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司法资源不能深入乡村,无法满足当前乡村的发展。近年来,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法治建设的重心仍倾向于城市,乡村司法资源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司法所数量较少、人员配置不足,乡村司法工作负担较重,导致村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维护。

(四)乡村法治氛围较为淡薄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加强农村地区法治宣传成为乡村法治建设的重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乡村法治氛围较淡薄成为阻碍乡村依法有效治理的一大问题。原因主要是乡村群众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导致其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较为淡薄。加之个别基层政府并未足够重视乡村的普法宣传工作,未能充分理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内涵,导致部分乡村地区法治宣传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同时,一些地方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宣传内容脱离乡村群众日常生活,导致普法宣传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乡村法治氛围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治理法治化成效,导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较滞缓。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乡村治理中面临的法治困境,必须弥补乡村法律滞后的缺陷,强化乡村执法保障,提升乡村司法保障水平,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从而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一)完善乡村法律体系

只有健全涉农法律体系,才能以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乡村新问题新矛盾,应从完善乡村法律法规、健全乡村法律体系、完善涉农相关配套制度入手,确保乡村治理有法可依。一方面,应尽快完善乡村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乡村发展中行之有效但还未立法的有效措施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与手段做好调研与论证工作,保证制定出来的法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准确反映乡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效解决他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根据乡村治理情况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加强村委会选举、土地流转、征地拆迁补偿等关乎村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建设,使法律法规更具有指向性与可操作性。通过上述举措完善立法体系、增加法律供给,从而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强化乡村执法力量

针对乡村执法的相关问题,须秉持依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有效提高乡村执法能力和水平。乡村执法主体的重点在于乡镇基层干部,可以加强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法治培训,培训内容要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围绕与乡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如土地流转、遗产纠纷等关乎乡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乡村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因此需要吸收更多具备专业执法能力和执法知识的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法治化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只有打造出拥有专业法律知识与技能的高效执法队伍,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因此,应从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入手,吸引具备专业法律知识与能力的人员深入乡村一线,为乡村治理法治化添砖加瓦,壮大乡村治理法治化队伍,以人才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另外,须落实执法监督机制。乡村执法人员有法不依的重要原因在于监督机制未能有效落实。因此,要建立健全乡村执法工作举报惩罚机制,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及时吸纳群众对于乡村执法过程中的意见建议。同时,对于乡村群众反馈的问题要及时调查,发现执法存在问题时要及时纠正。

(三)提升乡村司法保障

要提升乡村司法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司法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的重要价值。对此,应加强乡村司法资源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强乡村的基础司法设施建设,加强司法供给。完善人民法庭、巡回法庭在乡村的建设,设置合理的诉讼服务点和巡回办案点,充分发挥法庭“司法为民”的优势,解决好乡村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疑难法律问题。提高村民的司法认知度,提倡村民通过法治途径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乡村司法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乡村司法保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采取互联网立案、网上证据收集、直播在线庭审等方式,不仅有利于满足乡村群众的需求,更能推动乡村的智慧法院和智能司法建设,加强对乡村的司法治理。

(四)营造乡村法治氛围

内在动力大于外在推力。当前乡村的法治水平要想得到提升,必须对乡村的法治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营造浓厚的乡村法治氛围。考虑到乡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可以创新普法宣传工作方式和内容,立足于乡村生产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增强乡村群众的法治意识。例如,着重宣传贴近乡村实际、贴近村民生活的法律知识,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做好宣传工作等,致力于创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积极引导乡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法治思维,依照法律办事,从而解决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矛盾,使乡村群众成为乡村法治的自觉拥护者与捍卫者,促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

四、结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和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度,而且对乡村和谐有序发展、建设新时代法治乡村具有重大意义。由于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任务,更要准确地把握乡村法治化的问题,及时运用法治化手段解决乡村治理问题,以便提高乡村群众依法办事的效率和水平,保障乡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法治化司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28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女子世界(2017年12期)2017-05-22 02:53:45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行政法论丛(2016年0期)2016-07-21 14:52:23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论司法公开的困惑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