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秒
中国南沙群岛地图(局部)
今年8月初,菲律宾海军派船擅闯中国仁爱礁海域,企图向在礁上非法“坐滩”的军舰强行运送物资,中国海警船依法予以拦阻、警示。这是继上半年菲方宣称中方人员在附近军舰上对菲方人员进行所谓“激光照射”事件之后,中菲今年在仁爱礁附近的又一次较大规模冲突,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而2023年前八个月,菲方围绕仁爱礁主动炒作的各类大小事件已经不下五次,比如,4月菲海岸警卫队带着记者赴所谓“例行争议水域”进行巡逻,声称在仁爱礁附近险些与上前拦截的中国海警船相撞;5月菲海岸警卫队派三艘巡逻舰试图靠近仁爱礁,与中国海警船发生对峙;7月菲方指责中国海警船对向仁爱礁“坐滩”军舰上菲方人员提供支持的菲海警船进行“跟踪”“骚扰”和“阻拦”。
仁爱礁位于美济礁东南方向约17海里处,是中国南沙群岛东部的一个环礁,礁盘状如泪滴,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5.6公里。据估测,环礁内有瀉湖,最深处约达27米。
西方将仁爱礁称作“Second Thomas Shoal”,即“第二汤姆斯礁”,这一称呼源自18世纪80年代“发现”仁爱礁的英国探险家汤姆斯·吉尔伯特的名字。在此之前,中国渔民凭着仁爱礁自然分为数段的地理特征,将仁爱礁习惯性地称作“断节”,这一传统延续千年。中国政府1935年接受了仁爱礁的英译法,当时翻译成中文就是“汤姆斯第二滩”,1947年恢复行使主权后将其正式命名为“仁爱暗沙”,1983年在新一轮的国土地名调整中正式定名为“仁爱礁”。1987年中国南沙综合科考队对仁爱礁进行综合调查时,曾在那里留下石碑和标识物。
应当说,中国最早命名和持续有效管辖仁爱礁的历史脉络是清楚无疑的,周边及域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从未对此提出过异议,直到1999年菲律宾自编自导自演的“坐滩”闹剧上演后,围绕仁爱礁的权利纠缠才逐步显现。
所谓“坐滩”,是当年菲律宾政府在权衡国际和地区形势之后,精心策划、自导自演的一场骗局和闹剧。1999年5月,菲律宾海军派出“马德雷山”号坦克登陆舰,以“因技术故障而搁浅”为由,暂时停靠在仁爱礁西北侧的礁坪之上,从此一赖不走。事后,菲方自己公开承认“坐滩”系故意行为,这证明了所谓“技术故障”只是其为抢占仁爱礁而编造的借口。
菲方的非法行径在当时立即引发了中菲之间一场不小的外交风波。中方提出抗议,要求菲方立即拖走“马德雷山”号,但菲方却借口该舰“缺少零部件”予以无视。此后,面对中方的一再交涉,菲方多次承诺将会撤走该舰,但却一直不兑现。菲方还以轮流驻守的方式,派遣多名海军陆战队员在舰上值班,至今不辍。
进入21世纪,菲方一直策划以修补船体和借机上礁修建永久性设施的方式固化其对仁爱礁的非法占領。2015年7月,菲律宾军方曾公开承认,正在对仁爱礁“坐滩”军舰进行“内部加固”。
20多年过去了,菲海军在仁爱礁上的“坐滩”军舰已经破烂不堪。这段时间里,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中方并没有强行阻拦菲方向“马德雷山”号上值守人员运送其赖以生存的日常物资补给,但也明确提出了前提条件,即,菲方绝不能依托“坐滩”船只建设任何永久性设施。对此,菲方是心知肚明的,但菲方在很长时间内对中方从人道主义和维护中菲关系稳定出发而提出的沟通要求置之不理,2013年6月菲国防部长加斯明曾公开拒绝接受中方提出的包括“事先通报”在内的临时性措施。
2016年7月杜特尔特在菲执政后,中菲关系明显改善,双方以“君子协定”的方式达成针对仁爱礁的“临时性特殊安排”。在这一安排里,有三个要点对双方都是十分明确的:第一,菲方对在仁爱礁上“坐滩”船只的补给必须且只能是基于人道主义,排除任何可用于加固船体和修建永久性设施的建筑材料;第二,双方必须就平常的人道主义补给保持畅通和及时的事先沟通,菲方必须就每月一次的物资补给和每两至三个月一次的人员轮换向中方预先进行报备;第三,就菲方运补船只上究竟搭载了什么物资,两国设立查验程序加以确认。
得益于这一“临时性特殊安排”,杜特尔特政府执政六年间,中菲两国在仁爱礁问题上总体相安无事,双方的南海海上关系也基本保持平稳。
然而,进入2023年以来,菲方几乎每一次补给行动都会掀起一定程度的风浪。究其背后动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第一,菲律宾单方面破坏“临时性特殊安排”,是引发冲突的直接原因。多年来,菲方一直想方设法以“人道补给”为名,向仁爱礁运送建筑材料,试图加固濒临解体的“坐滩”军舰,并在礁盘上建立某种永久性设施,以此达到真正实际占礁的目的。这是中菲围绕仁爱礁的矛盾之根本。
第二,菲方刻意炒作南海海上紧张形势,是导致仁爱礁事态升级发酵的内在动因。2023年初,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开始实施所谓“曝光计划”,即公开中国海警船、军舰和“民兵船”在仁爱礁附近海域及南海的活动动向,组织本国和欧美国家媒体随船或登机实地拍摄,以此在国际上污名化中方的依法海上维权行动,向中方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作为海上行动的直接参与者,菲海岸警卫队在仁爱礁人道补给问题上最有话语权,其歪曲解读中方舰船活动动向的行径影响了菲国内及国际舆论,极大地挑唆了对华情绪,进而导致菲国会、政府部门、军方及民间团体“群情激昂”。
第三,美国在一系列事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美国曾在菲律宾实施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菲军警和安全部门内的势力根深蒂固。即使是1992年美军完全撤出菲律宾后,美国仍通过美菲军事同盟关系及“金援外交”对菲武装部队、海警和情报等部门的涉仁爱礁及其他南海问题决策保持着特殊甚至绝对的影响力。美国一再承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并公开释放为菲补给行动提供包括情报、卫星导航在内各种帮助的信号——美国也确实这样做了,给了菲方采取强硬立场和行动的底气。
事实证明,菲律宾在消停了五年多之后,又重新开始拿仁爱礁问题做文章,这与美国深化并升级“印太战略”部署并非仅是时间线上的重叠,背后更有直接的因果逻辑关系和具体层面的战略协调行动。
2023年3月2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在马尼拉同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拉扎罗共同主持第23次中菲外交磋商。这是新冠疫情以来双方外交部首次举行面对面的双边磋商。
进入2023年以来的仁爱礁系列事件所折射出的,是中菲美三角关系背后的两重结构性矛盾。
其一,美国把中菲围绕仁爱礁乃至南海问题的纷争工具化,当作遏制中国并给中国构建区域影响力的努力进行“成本强加”的棋子,跳上南海问题的前台不断挑动中菲矛盾,美式霸权与中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基于规则管控地区纠纷以及推动海上务实合作的努力之间的碰撞不断加剧。
其二,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努力与菲方试图以“坐滩”等方式实控中方南沙群岛岛礁之间的矛盾难以得到根本性消除,总会随着菲国内政局的变化和地区安全形势的变迁而时起时伏。而从菲国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通过外交诱导,并借助其在菲势力上下其手,迫使马科斯政府除了展示强硬立场外“别无选择”,甚至公然否认“临时性特殊安排”的存在。
此次事件虽然暂告一段落,但中菲围绕仁爱礁的困局远未解决,“旧伤”不时发作冲击的不仅仅是中菲关系,也将影响“南海行为准则”(COC)的磋商以及中国与东盟战略互信的延续和加强。中菲处理海上有关争议问题的努力似已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菲应重新明确两国关系中的优先事项,加强沟通,共同推动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事情。菲方还需有足够的定力,抵制美国等域外国家的干扰,避免成为“棋子”和牺牲品。同时,菲政客不应以炒作中菲南海争端和贩卖民族主义情绪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
2023年3月2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在马尼拉同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拉扎罗共同主持第23次中菲外交磋商。双方一致认为,马科斯总统年初成功访华,习近平主席同他就中菲关系发展作出重要战略指引。雙方要落实好元首共识,持续深化农业、基建、能源、人文四个重点领域合作,携手推进两国现代化进程,助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双方重申通过友好协商妥善管控分歧,维护中菲友好的主基调和大方向。双方也一致认为,地区国家保持战略自主、密切团结协作至关重要,积极评价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将聚焦合作,携手打造经济增长中心,建设中国东盟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