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婷婷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逐渐发展学生的系统化表达思维,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维水平。就初中写作教学而言,学生应当具备作文的全文统筹能力,能根据立意与主题优化文章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谋篇,最终形成一篇结构合理、立意清晰、主题鲜明、表达流畅、情感真实又充沛的文章。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一步步引领学生写作,以指导学生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实现写作教学的目的。
一、巧妙布局之学问,谋划全文之策略——填充内容,表情达意
布局谋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能,也是学生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根据初中写作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从立意开始,循序渐进地将作文的布局方法与思路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立意、材料、结构、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灵活协调这四点,写出骨架匀称、内容丰满、情感真实的高质量作文。关于这一过程,具体如下。
1.立意,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写作之前,要阅读写作材料,理解材料的核心,之后找准角度进行立意,围绕立意写作。教师应引领学生把握自己最想要表达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进行立意,以奠定文章的价值方向与情感基调。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内容是“审题立意”,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作用,掌握立意技巧与方法,能在写作中熟练运用立意。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练笔活动,辅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立意技巧,让学生以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立意。课堂上,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这句话——“千古文章意为高”,同时下方分别展示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学生议论文作文三篇文章,每篇文章中都以“高亮”的方式标记立意关键词。教师提问:“你们听过这句话吗?请结合这句话的感受,观看下面的三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更换这篇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注意“立意”,并且以“更换为不合适的立意”的方法感受立意的重要性,体会立意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一个议论文和一个叙述性作文的题目,提出任务:“请大家阅读题目,审题,说说自己感受到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审读题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尝试自主立意,要求学生“立意方向要符合题目价值观念,立意情感要明显,立意角度要新颖,立意思考要深刻,立意思维要创新”,为立意提供明确的指导。
2.选材,充实作文内容
无论学生撰写何种文体的作文,都要根据文章的立意与中心思想,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保证材料能围绕立意展开,确保选择的材料内容符合立意。为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选材思维,采用合适的教学工具指导学生认识到作文素材与立意角度、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提升选材效果。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人物特点,以把握人物特点的方式刻画人物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在此类作文中,选材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环节,合理选材能强化人物特点,将人物特点交织于材料中,充实作文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指导学生学习选材。课堂上,教师播放了孙悟空、孔乙己等常见的人物,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写作中突出这些特点的事迹材料,并且提出问题:“请观看思维导图,说一说,材料与人物特点表达之间存在哪种关系呢?”之后,教师发放本次写作的题目要求,布置任务:“请选择你想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明确你最想要突出的特点,并且围绕这一特点搜集关于这个特点的表象材料、事迹材料与客观材料,将材料与特点本身相结合,形成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写作的核心思想寻找材料,逐渐形成以中心思想为核心、以材料为枝干的思维导图。这份思维导图是将材料融入文章中,让作文内容更加丰满,让作文中人物的每个特点均有“出处”。
3.建构,统筹全文布局
在经过了立意、选材两个环节之后,学生基本已经解决了“如何写”的问题,就要面对“搭建结构”“文章布局”了。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巧妙安排作文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教学要求,结合每节课的作文文体与类型,在立意与选材之后带领学生对这一文体特征进行了解。
以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布局谋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写作教学内容,以班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依据,设计作文主题为“我们的高中生活”,提供题目资料,安排一节以布局谋篇为侧重点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先展示《我的愉悦假期》《我的童年回忆》两篇叙事作文,提出要求:通篇阅读,提取这两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与文章结构,将结构以框架的形式呈现出来。之后,教师提问:“在你心中,你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的?高中生活是完全一样的吗?高中生活包括哪些生活呢?”以这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象自己的高中生活。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提出作文的框架建构要求:(1)请列出高中生活的组成部分,包括班级学习生活、校园课余活动生活、校际综合竞赛生活、寒暑假生活等。(2)请结合两篇例文的框架,选择3种以上的高中生活主题,围绕主题建构文章框架;(3)创新文章框架,感受不同框架之间的差异与表达效果(比如插叙框架、顺序框架、倒叙框架、夹叙夹议框架等)。教师让学生公开展示自己建构的文章框架,分享这样建构的原因及想要达到的效果,并且互相评论。
4.达情,丰富文章内容
若说立意是文章之魂,材料是凝魂之魄,框架是文章之骨,那么情感则是文章之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情感表达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在立意中点明情感倾向,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写人要抓住特点”的教学为例,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把握人物的特点描写,那么,在描写人物特点、突出体现人物形象时,是否可以融入情感元素,进一步体现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特点、情感经历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创设这个人物的核心情感,比如:鲁迅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此时这个人的情感与本篇文章对鲁迅的描写立意相对应。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出要求:“请大家观看屏幕上关于鲁迅的一系列事迹,请选择性地应用材料,结合材料、立意与框架,设计情感线索。在描写鲁迅个人特点时,突出鲁迅这个人的情感特征。”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思考,选择“鲁迅撰写《狂人日记》”“鲁迅提出‘人血馒头’”等材料。之后教師反问:“我们选择了材料就可以体现情感了吗?鲁迅的情感得到体现了,那么,你们自己的情感呢?”引导学生在人物塑造与事迹描写后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与认识,进一步升华作文的情感表达,将“对鲁迅人物特点的描写”升华到了“对鲁迅这一具有鲜明性情特征的个人情感感受”。这一过程完成后,学生基本经历了文章情感融入与升华的全过程,并且随着“鲁迅特点描写→鲁迅爱恨分明的情感特征与材料融入→凝结个人见解与情感”这一过程,逐渐明了自己的情感,最终得到一篇有血有肉、富含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巧妙布局,谋划全文——教学综合措施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教师要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化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立足全文,既要保证每节课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学会写作不同的文体;又要融入“表意”“达情”“填充内容”的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指导与教学活动中实现写作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第一,提出明确的作文结构要求。框架是初中生写作的重点,只有立意而缺少框架,学生作文就会出现“形散”的情况,导致作文质量较低。教师可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文体类型,提出明确的框架要求。以叙事类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缩写”,应明确提出框架要求:“保证缩写之后的结构与缩写之前的結构相同”,此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取缩写对照文本的文章框架,之后按照原本的框架缩写,将自己认为“多出来”的部分内容去除,最终获得框架严谨的缩写成果。
第二,灵活运用工具,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在上述全文布局谋篇四个环节的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始终以多媒体工具辅助落实自己的教学计划,而这种工具的使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感。在现代化教学的背景下,建议教师灵活使用教学工具,比如多媒体、思维导图等,还可使用希沃白板软件、网络资源等,以教学工具辅助信息传递,强化写作结构、作文内容、写作方式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微课将作文的写作要求简短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快速领会本节课的写作学习方向,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后续的文章立意、选材与结构建构环节。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与作文主题、文体有关的影视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将情感融入文章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第三,组织小组训练活动。教师可根据部编版教材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情况,定期开展训练活动。可根据教材内的写作练习题目组织训练活动,比如,进行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审题立意”单元主题训练时,可组织“立意训练”;也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与主题,组织训练活动,比如:学完《谈创造性思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文章,教师可将文章框架作为训练素材,组织开展作文框架的建构训练。这样的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写作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
综上,初中写作教学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系统化写作思维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文章的结构构建方法,理解立意与文章结构、材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布局合理、内容情感丰富的文章。结合上述探索的一系列内容看,教师仅带领学生完成文章的布局谋篇是不够的,还应当在日常写作教学中灵活引入布局理念、谋篇方法,提出清晰的作文整体结构要求,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熟练布局谋篇,提升学生的写作统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