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柏
质性研究是以构建主义为前提、文字叙述为材料,归纳法为论证步骤,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通过系统、主观的方法描述生活体验并赋予其含义的研究方法[1],因其更注重以人为本、情境参与,更加关注研究对象在治疗、护理、康复中的体验和感受,在我国护理科研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瞿佳等[2]的研究显示,2007-2016年中国护理质性研究发文量排名处于第7位。质性研究的应用及推广对深化护理决策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的价值[3]。近年来,质性研究相关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然而部分研究由于存在选题不恰当、立题依据不充分、样本量不足、访谈提纲设定缺乏科学依据、主题提取不准确等问题,影响论文的刊用。鉴于此,笔者对质性研究类论文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为质性研究的写作提供参考。
选题的好坏是一篇论文能否被录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者在前言书写中应阐明进行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创新性,以及为何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此项研究。在实际审稿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文字“文献回顾未检索到××方面质性研究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了解……”,“目前有关照顾获益感的研究主要围绕脑卒中人群,对青少年糖尿病照顾者照顾获益感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事实上,既往未采用质性研究对某种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可能是因为该选题本身就不适合采用质性研究,比如一些需要量化和精确测量的研究,采用量性研究会更为合适。此外,虽然疾病不同,患者体验会不同,但要在特定人群中进行质性研究,仍要说明所关注人群的特殊性及研究的必要性。因此,上述两个例子中,没有相关报道并不能作为立题的主要依据,二者也无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建议研究者在前言中明确介绍进行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人群的特殊性,并通过文献回顾说明目前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现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质性研究的必要性以充分体现该项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质性研究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目的抽样、效标抽样、理论抽样、滚雪球抽样以及最大差异抽样等[4],其中,民族志常采用目的抽样,现象学常采用校标抽样,扎根理论常采用目的抽样与理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对象的选取。除此之外,抽样方法的选取还取决于研究设计,如访谈的时间、方式、研究对象的群体特征等,有时根据数据收集和信息分析情况需采用多种抽样策略[5]。1项基于中国护理科技核心期刊的质性研究抽样报告[6]显示,在纳入的729篇质性研究中,明确说明“为何选取此种抽样方法”的论文仅占1.51%,说明研究者对质性研究抽样方法的重视度不足。此外,部分研究者在论文中未交代抽样方法或抽样选取方法错误。例:某研究中描述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质性研究,实际上随机抽样更多的适用量性研究,目的是确保样本结论具有适用于总体的普遍性,而质性研究更注重通过对样本资料的分析来揭示经验现象的某种类型属性、结构或机制,质性研究如果选择随机抽样,则会导致研究样本的特异性降低,所需样本量增加,增大研究成本的同时,也会降低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建议研究者结合研究目的及样本人群特点,选择适合的抽样方法,以增强论文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量性研究尤其是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要求报告干预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情况,以判断2组患者基线资料是否均衡可比,而在质性研究中,虽未对研究对象分组,但仍需报告研究对象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一般特征,如年龄、医保类型、营养状况、工作性质等,否则可能会被审稿人质疑研究对象存在选择性偏倚,缺乏代表性。例:某研究欲了解夫妻二元应对体验,但一般资料中仅展示了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户口所在地、患病年限这几项内容,未纳入可能影响夫妻疾病应对方式的医保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婚龄等相关资料。又如:某研究者欲了解护士横向暴力的体验和感受,选取的研究对象全部来自于内科,忽略了护士所在科室、专业、工作环境等对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导致纳入样本的代表性受到质疑,最终影响稿件的处理结果。
质性研究虽不追求对研究资料穷尽式的获取,但仍需充足的样本量来保障研究效度,以达到对概念或理论的发展或验证,完成对新主题的探索。过少的样本量会影响研究的深度,限制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例:某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选取4例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即达到资料的饱和,这往往会引起审稿人质疑其样本量不足,缺乏研究深度。谢爱磊等[7]建议在大部分情况下,质性研究的样本量选取范围为6~25人。Ando等[8]认为质性研究样本量应以12人左右为宜。上述内容为质性研究的样本量选取提供了参考思路,但不宜过度解读,在考虑质性研究所需样本量时还应结合研究目的、样本的特异性、数据收集方法和抽样策略的类型、数据信息的丰富性等综合判断,从而实现选择较少样本量达到足够的信息效能[9]。
研究资料的饱和已经成为判断质性研究质量、说明样本量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资料饱和意味着在当前所搜集和分析的资料基础上,进一步的数据搜集不会帮助研究者对理论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常见确定资料饱和的模式包括理论饱和、主题饱和以及数据饱和[4],但在质性研究论文书写时部分研究者并未报告资料饱和确定的方法,从而使审稿人质疑其研究设计的严谨性。建议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研究设计在论文中报告判断研究资料饱和的标准及具体方法,以提升论文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访谈提纲的科学性关系到研究者是否能够获得想要的研究结果,直接影响访谈结果的广度和深度,部分研究者在论文中未提及访谈提纲制定的依据、过程及预访谈等内容。赵瑞等[10]对309篇定性研究进行分析,其中73%的论文未提及访谈提纲的来源以及是否进行了预访谈。建议研究者在论文中明确访谈提纲设定的科学依据,并报告是否通过预访谈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正,以提高访谈提纲设定的合理性。
访谈提纲应充分围绕研究主题展开,避免出现与主题非直接相关的内容。例:某研究者欲了解乳腺癌患者居家正念康复体验,访谈提纲中“您了解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有哪些?”、“您是否清楚乳腺癌的并发症?”等内容,属于偏离研究主题,应给予删除。
访谈提纲的设定不应带有感情色彩及诱导成分,否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例:某研究者欲了解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感受,访谈提纲为“照顾癫痫患儿为您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这样的问法就存在先入为主的诱导性语言成分,其得到的答案势必会围绕着“不便”的内容展开,影响访谈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而如果访谈提纲修改为“照顾癫痫患儿对您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其结果可能有“不便”的内容,也可能出现正向积极的内容,比如重新审视生活的重心、价值观的改变等。因此,建议访谈提纲的内容应尽量中立,以免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访谈、观察、问卷、日记、文件资料等,其中访谈是最常用的方法[11]。有部分研究者只是在论文中简单描述“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未报告资料的收集时间、访谈地点、访谈时长等内容,从而使审稿人质疑研究的规范性。建议研究者根据质性研究论文的撰写要求,在论文中报告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实施地点、访谈时间和所使用的工具设备以及伦理审批情况、保护患者隐私的手段等内容,以提升论文的科学性。
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包括内容分析法、类属分析法、主题分析法等。不同的资料分析方法,其实施步骤存在差异,质性研究报告中应阐述所用分析方法的重点步骤[11]。部分研究者简化质性研究资料分析的步骤,只表述“在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将录音转换成文字,然后进行分析”,既未交代资料的分析方法,也未描述编码和主题产生的具体过程。也有研究者虽然交代了分析方法,但对分析的步骤一笔带过,如“以内容分析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主题”,使得分析过程缺少细节和透明度。内容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应体现种类特征并尽量具体描述。建议研究者在论文中详细阐述编码步骤和主题类别产生的过程,以便于审稿人及读者判断分析方法实践的科学性,提升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
质性研究的访谈结果应与访谈提纲的内容相吻合,并能够解答研究背景中所提出的科学问题,部分研究者提取出的主题并非是该研究关注的重点,偏离了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例:某研究拟探讨护理管理者使用护理管理系统的真实体验,提取的主题内容为“护理质量指标系统需具备六大功能、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护理管理工作基本落实到位、护理管理者普遍认为构建质量指标系统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研究的主题是护理管理者对护理管理系统的使用体验,而提取的主题多为护理管理者的“观点”,偏离了“体验”这一主题,若研究者围绕护理管理系统使用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等内容进行主题的提取,则更能提高研究结果与研究主题的契合度。
创新性往往是论文取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在质性研究中除了选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外,主题提取的创新性也同样重要,如果研究所提取的主题内容过于常规,缺乏创新性,缺乏专科特色,同样也会影响论文的录用。例:某研究提取的4个一级主题分别为“疾病负担严重”、“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渴望社会支持”、“心理压力较大”,若将这4个主题转移至其他研究人群,上述主题内容仍然适用,这往往会使审稿人质疑研究者提取的主题缺乏创新性、专业性和特异性,主题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此外,研究者应尽可能地避免“万金油”式的主题内容,如:“心理不适”、“身体不适”、“消极情绪”、“患者对××态度不一”、“社会支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建议今后在提取主题时进一步深入分析资料,发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同时提高文笔的精简性和专业性。
质性研究提取的主题应是对访谈资料的高度概括,主题的内容需要涵盖受访对象的主要观点并具有一定的深度,避免出现口语化表述。例:某研究者提取的一级主题为“早期功能锻炼很重要”,内容缺乏深度且存在口语化的文字表述。有的研究只展示了一级主题,未对一级主题下属内容进行再分类描述,如某研究一级主题为“寻求外部支持”,并未针对来自亲朋好友、单位同事、社区等的支持内容进行展开描述,这样就会显得主题内容比较单薄,研究深度不够。
此外,也有研究者直接将理论框架的内容作为提取的主题内容,例:某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研究理论依据,其提取的主题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内容一致,而质性研究的主题一般是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而提取出来的,不是根据理论框架而形成的。因此,建议研究者以理论框架为支撑,提取研究对象特异性的语句表述,以丰富研究主题内容,提高研究质量。
一般来讲,质性研究主题提取的结果应包含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其中,二级主题隶属于一级主题,是一级主题的分支,二者应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若不能捋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会出现主题从属关系的错误。例:某研究一级主题为“心理压力大”,其下属二级主题之一为“生理不适”,很明显,“生理不适”不应归结到心理问题的范畴,二者应属于并列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建议研究者在完成主题命名后,再次核对主题间的从属关系,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在主题提取部分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主题间的交叉和重复,研究者应对重复或较为相近的主题进行合并,必要时重新归类,凝练主题。例:某研究的2个二级主题分别为“由经济支柱变成经济依赖”、“由他人的依靠变成依靠他人”,这两个主题表达的内容均为角色转换带来的痛苦体验,但在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这样就会引起内容上面的交叉,甚至是重复,导致研究主题提取欠合理,缺乏科学性。
质性研究主题的命名方式一般为一个专有名词、概念或简洁的观点,应避免出现繁琐、冗长的长句,否则就会显得主题臃肿,缺乏凝练。例:某研究中一级主题命名为“感觉难过、无能为力是护理临终病人时护士的总体感受”、“工作量和情绪影响成为临终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心理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抢救技能是临终护理最需要的”,若修改为“面对疾病的无助感”、“身心双重压力”、“专业知识的需要”则可能展现出来的主题更为凝练,能够更好地突出研究的深度和专业性。
研究结果中受访者语录示例与提取的主题内容关联度较弱或无直接关系是主题释义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研究示例应起到充分支撑研究主题或观点的作用,否则应给予删除。例:某受访者表示“我不是专业的,你们讲那么多,我更乱更迷茫,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我直接听你们的就行。” 该示例体现的是患者的认知和态度,与就医回避无直接关系,故该示例与 “回避行为”这一主题不匹配。再如:某受访者表示“我之前觉得精神病院的病人都是疯子,但住院后发现,实际情况与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有些人还挺善良的”,上述示例体现的是受访者对精神病院患者疾病特征思想上的转变,与主题“衍生利他行为”无关,故研究示例不能支撑主题观点。建议研究者对受访者的语录进行反复阅读,分析其语言所展现的真实意图,确保受访者语录与提取的主题内容相符。
一般来讲,提取的主题需要示例的支撑,以体现论文观点的可信度,所列举的示例应从多方位、多角度体现主题,避免重复。例:某研究二级主题为“社会支持薄弱”,其示例分别为“别人都有家人陪,我老公从来不来医院看我”、“生病了就更需要陪伴,但我老婆工作比较忙,很少来医院看我”,这两个例子所传达的主题均与“家庭支持薄弱”有关,且示例语句高度重复,内容单一,若研究者能从家庭成员、单位领导、亲朋好友等多方面举例,内容则会更丰富和饱满,更能突出研究主题。
讨论应围绕主题提取的结果,分析可能产生此种结果的原因、机制,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对今后该事件发展或护理措施的可行性意见或建议,讨论切记脱离研究结果。例:某研究者讨论中提出“家庭关爱不足、社会关注度不够是患者产生心理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观点,既无参考文献佐证,结果中也并无相关内容展示,这样往往会被审稿人判定为讨论内容偏离研究主题或讨论内容脱离研究结果。
针对目前质性研究实施及论文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研究者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质性研究报告规范(standards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SRQR),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和设计类型,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科研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展示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注重论文书写的规范性,从而切实提高质性研究的质量水平,提高论文的录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