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应 朱 聚 张莉红 刘 迪 彭 姗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健康教育是促进与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应该在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1]。门诊是医院的窗口科室,患者量大,流动性强,覆盖面广,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此外,门诊患者多为初诊患者,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和疾病带来的焦虑,其对健康教育需求更大[2]。因此,门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实习护生健康教育的常规培训,仅注重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3],强调对实习护生知识的输入,却忽略他们健康知识的输出方式与效果[4]。诊间课堂是笔者所在医院于2018年成立于门诊部各诊区的健康教育基地,利用门诊患者候诊的闲暇时间,穿插进行健康宣教,包括常见病的预防与救护、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日常保健等,获得了就诊患者充分肯定[5]。通过近5年门诊部诊间课堂的实践经验,科学构建出了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即启动培训-观摩-技巧指导-助教-备课-授课六步。本研究将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应用于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与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取得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2021年9月-2022年5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的65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全日制本科生;(2)实习满4个月;(3)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请假时间超过7 d。共纳入实习护生68名,因不能完成培训退出3名。最终纳入65名护生。按照实习护生所在院区将其分为试验组32名,对照组33名。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培训法,即以课堂形式,进行常见疾病知识、授课技巧、服装仪表管理的PPT讲解,每月1次,每次课程时长45 min,共3次。在课程结束后让护生自选主题进行模拟诊间课堂授课,以检验其知识掌握程度。
1.2.2 试验组
成立诊间课堂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包括门急诊片区总护士长1名,负责小组整体督查、协调和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干预方案草案的制定;门急诊片区护士长12名,负责项目支持;门急诊各科室诊间课堂全体授课教师,负责各病区诊间课堂的示范与讲解工作;同时邀请2名健康科普专家入组,其中1名专家负责项目质量控制和实践指导;1名专家对本项目全程跟踪,指导并审核。形成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草案后,组织教研组会议讨论该草案的可行性,并另外选取20名实习护生进行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进行补充完善,最终形成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的干预方案,即启动培训-观摩-技巧指导-助教-备课-授课模式。具体见表2。
表2 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干预方案
1.2.3 干预方案的实施
(1)阶段一:介绍培训方案及意义,强调健康教育能力与沟通能力对于护理人员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大家参与培训,并获取所属科室护士长同意和时间支持等。(2)阶段二:由诊间课堂教研组组织护生观摩诊间课堂授课现场,介绍诊间课堂发展历史及其取得成效。(3)阶段三:诊间课堂授课技巧培训,由诊间课堂教研组组织,各诊间课堂基地金牌授课教师分享诊间课堂授课心得,讲授门诊健康教育授课特点与技巧,每周1次,45 min/次,采用理论+情景演练的方式,以增加护生对门诊健康教育授课特点与技巧的深刻理解。(4)阶段四:将试验组护生分配到各个诊间课堂授课基地,并指派金牌授课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护生担任助教任务,主要参与课前授课课件的准备、授课场地设备物资的准备、授课中护患互动的示范与协助等工作。(5)阶段五:根据患者该阶段健康教育需求进行团体备课,并制作诊间课堂授课PPT及授课内容的微信推送。(6)阶段六:试验组每名护生完成1次现场诊间课堂授课,由诊间课堂教研组给予打分评价。
培训前及培训3个月后,评价以下指标。
1.3.1 健康教育能力
采用仝慧娟等[6]编制的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测评量表评价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该量表分为4个维度(38个条目),分别为评估(11个条目)、计划(8个条目)、实施(13个条目)、评价(6个条目),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5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为0.949。
1.3.2 临床沟通能力
采用曾凯等[7]编制的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评估护生临床沟通能力。该量表分为6个维度(58个条目),分别为团队沟通能力(6个条目)、护患基本语言沟通能力(11个条目)、护患基本非语言沟通能力(7个条目)、情感感知能力(9个条目)、情感支持能力(6个条目)、困难情景沟通能力(19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很差”到“很好”分别赋予1~5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为0.978。
培训前,2组健康教育能力测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试验组健康教育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健康教育能力测评量表得分比较 分)
培训前,2组沟通能力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试验组沟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得分比较 分)
门诊作为医院同群众建立联系的最前沿窗口,是对群众实施健康教育、打造健康中国理念的重要阵地,常规的实习护生健康教育培养方式多为疾病健康知识的灌输、讲座式的教授,更加注重病房健康教育[8-9]。门诊作为接触患者面广、病情复杂多样和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较大的场所,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对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医院依托门诊诊间课堂健康教育基地,分六阶段对护生进行培训,提升了实习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
本研究表明,培训后试验组健康教育能力测评量表中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实习护生通过观摩诊间课堂授课现场,了解门诊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和特点;通过参加诊间课堂技能培训,学习掌握门诊健康教育常用技巧;通过参与诊间课堂助讲活动,掌握门诊健康教育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通过正式参与诊间课堂备课和授课,即从课件的准备、授课场地设备物品的准备、课程的讲授、与患者的互动、课后患者问题的解答等一系列过程,体验门诊健康教育的整个流程。因此相对于常规培训能更好地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实习护生的团队沟通能力、护患基本语言沟通能力、护患基本非语言沟通能力、情感感知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困难情景沟通能力得分以及临床沟通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本研究通过启动培训会议,观摩诊间课堂授课,引导学员培养有效的沟通行为;护生通过参加诊间课堂技能培训,掌握了门诊健康教育常见技巧;通过参与诊间课堂助教工作,强化了护生对护患沟通重要性及其临床运用价值的认知;通过进行诊间课堂授课实践,使得护生真正将自己的学习应用于实践,深入理解门诊护患沟通技巧。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通过培养认知、传授技巧、强化重要性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实习护生的沟通能力与技巧。
综上所述,诊间课堂六阶段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该培训模式结合门诊患者人流量大、流动快、健康教育需求量大等特点,分步骤、分阶段对实习护生进行培训,提升了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整体教学效应,具有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