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领导人民治理河南黄河段的成就与启示

2023-09-23 12:56:45耿婉玥苏武江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启示

耿婉玥 苏武江

摘   要:基于河南黄河段的視角,通过研究黄河灌溉、航运、洪水三大作用的演进规律指出,黄河到近代“两用尽失,唯存一害”的历史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水患治理、水利开发、生态保护为主要治理路径,取得三大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经济社会齐发展大局、实现了流域振兴的伟大飞跃。党领导人民治黄的经验启示表现为“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治理、坚持系统治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黄河段治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推进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千年梦想。因此,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治黄经验,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河南黄河段;治理路径;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1;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6-0138-03

在历史上,黄河曾经长期处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还是经常决溢泛滥的患河,被视为“中国的忧患”“世界上水利工程中的最大难题”。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人民治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逐渐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本文从黄河(河南段)的视角出发,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主要挑战、发展路径以及经验启示,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取得伟大成就

1938年6月,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国民党政府掘开郑州市花园口黄河南岸大堤,造成全河夺溜[1]109-126。1946年3月,国民党筹划封堵花园口口门,让黄河回归故道,再行以水代兵之策。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开启了黄河治理的新征程。

(一)水患治理实现岁岁安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积极筹划堵塞、引黄回归故道准备工作。此时,故道所经地区隶属于共产党所领导的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故道堤防在战争破坏和风雨侵蚀下,早已残破不堪。在黄河南流的数年间,河床内的大部分土地也都已辟为农田,数十万解放区群众耕作生息其间。因此,黄河归故,应当先行整修堤防、迁移河床居民而后进行堵口。然而,国民党政府却正是企图趁解放区黄河故道堤防残破之机,移豫皖苏黄泛区之祸于冀鲁豫解放区。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一方面全力支持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军队做武装斗争;另一方面整修堤防,迎接黄河归故,解除豫皖苏黄泛区人民疾苦。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既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又连续战胜了1947—1949年的历次秋伏大汛,以“反蒋、治黄”的双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全国解放后,黄河治理进入新纪元。河南省黄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提高下游防洪能力,改变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的状况,并积极准备根治黄河水患。为此,从1950年起,河南省人民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复堤运动。1950—1957年为第一次大复堤,主要任务是修残补缺,加固堤防的低矮薄弱堤段和险工堤段。大复堤共完成土方3 868.88万立方米,堤身基本修复完整。1958年黄河花园口发生22 300立方米/秒洪水,此时两岸军民团结战斗,坚守堤防,使洪水安全下泄,黄河大堤经受了一次特大洪水的严重考验。1964—1967年为第二次大复堤,两岸大堤工程完成土方808.5万立方米。1974—1983年为第三次复堤,为加固堤防,共完成培堤土方7 009万立方米,加固完成土方862立方米[1]234。2003年以来,随着标准化提防建设的推进,至2020年底,河南省境内黄河堤防已全部达到现行设防标准,现代化堤防工程体系已基本完备。

自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日趋完善的堤防工程体系和系统的防洪抢险机制,河南省人民连续战胜了70多年的洪水、凌汛灾害,特别是战胜了1953年、1958年、1982年、1985年、1996年、2003年的特大洪水,实现了“不决口、不改道”的预期目标,彻底改变了黄河作为患河的形象,取得了“人民治黄、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由“患”到“治”的历史飞跃。

(二)水利开发推动经济社会齐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治黄突破了延续千年的被动防御治理框架,形成了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治黄方针,以水土保持和干支流建库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方式来解决黄河问题,不仅实现了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的彻底转变,而且通过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提高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处引黄灌溉工程。1951年3月动工兴建引黄济卫灌溉工程渠首闸,一年后建成并开闸放水,当年即灌溉耕地28.4万亩。为了永记人民的胜利,将此引黄渠定名为“人民胜利渠”。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生产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黄河还成为了流域内洛阳市、郑州市、新乡市、开封市及相关地区生态补水的重要水源。2017年起,自濮阳市渠村乡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正式通水,黄河水开始为沿线部分地区实施农业供水和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为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加强雄安新区的水资源保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述成就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河南人民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使黄河两岸变成了高产良田,同时在灌溉、水土保持、发电、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生态补水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由“治”到“用”的巨大飞跃。

(三)生态保护谱写流域振兴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市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标志着人民治黄进入到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意义[3]。

新时代的黄河治理成为国家战略,是基于黄河的水文特点、河道形态、地理位置等特殊因素所做出的科學决策。一是黄河水量较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黄河流域内人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5%,耕地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二是水少沙多,泥沙淤积严重,河道高悬地上,防洪形势严峻。黄河素以泥沙多闻名于世,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16亿吨泥沙。三是河床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势游荡多变,易发生横河、斜河、滚河等不利情形,直接威胁堤防安全。四是河南黄河两岸人口密集,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贯穿其中,处于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必经之地。此外,河南省域内黄河河段还有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滩区面积大、人口多等特征,导致防洪任务和遇大洪水迁安任务繁重。因此,治理黄河,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2019年以来,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逐渐向好[4],正在实现由“用”到“兴”的伟大飞跃。

二、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黄河治理,以水患治理、水利开发、生态保护为主要治理路径,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冀鲁豫解放区行署于1946年2月就在山东菏泽成立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黄河防洪治理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黄河视察,并做出了一系列指示。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来到河南省黄河岸边,并在兰考县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岸边视察工作,筹划治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和5月两次来到河南省考察,并在2019年9月第三次考察时提出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人民治黄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确保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道路,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治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治黄事业发展。解放之初,黄河水利委员会就制定了“依靠群众,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建设”的方针,并在1950年治黄会议上提出“以防比1949年更大洪水为目标,加强堤坝工程,大力组织防汛,确保大堤,不准溃堤”的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治河方略日趋完善,更加符合黄河治理的实际。1989年,黄河治理委员会提出把“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长期的治黄方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洪水风险仍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要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及河南省在财力、物力都不富裕的情况下,开展大规模的防洪、河道整治、灌溉以及发电等工程建设。特别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伊洛河)故县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等干支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确保了沿黄两岸人民安居乐业,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支持和拥护。

(三)坚持科学治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科学治理的坚持。古代治河,对黄河下游的防洪治理主要依赖在两岸修筑大堤和险工,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河南黄河的防洪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决口改道频现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自1950年开始对黄河展开科学研究,并以泥沙问题为中心展开系统研究,如对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后所引起的水库淤积问题、对下游的河道冲淤影响、河床演变等问题的研究。围绕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枢纽、渠村分洪闸、黄河堤防工程、洛河故县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基础处理、坝体稳定、闸基渗流、水工结构应力分析、水工模型等重要工程技术问题,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都做了大量工作[1]175。这些科学研究和试验研究成果为治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人民取得治黄的巨大成就贡献了科学力量。

(四)坚持系统治理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系统思维治理黄河突出体现在不同时期的治河方略上。历史上的黄河治理,在流域上仅着眼于下游,在措施上只局限于排,在方法上虽然采取过“疏导”“分流”“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等措施,并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了洪水灾害[5],但是泥沙终归太多,疏导终究难以促效,分流则两河具淤,束水则堤防溃决,筑堤束水又形成了堤岸与河床竞相升高,结果是泥沙淤积不能停止,决口改道不断重演。解放后,王化云等新中国第一代治黄人就应用系统思维将数千年治黄经验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跳出了前人只治下游和单纯“排”的治河框架,提出了治黄新方略,形成了系统治理黄河的战略雏形[1]416。在防洪实践中,数十年的防洪成功实践也证明,坚持系统化、统一性的防洪体系建设,坚持人防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整体性,坚持上下游、左右岸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管理,是战胜历年洪水灾害的重要经验。

坚持系统治理也是新时代黄河治理的显著特点[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在治理原则上要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水沙关系上要重视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实现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千年梦想。

三、结束语

近代的中国,秩序分裂、国力衰微、民生凋敝,俨然是一个“失败国家”。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两用尽失,唯存一害,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多舛命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彻底扭转了国家衰败的历史轨迹,黄河治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世界治河史上书写下辉煌的“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她有一系列独特优势[7],人民治理黄河的奇迹正是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的体现。讲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的故事,不仅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时代价值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河南黄河志[Z].1986.

[2]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1-5.

[3]   苏武江,祁晓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0(8):15-20.

[4]   郝占业.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查分析[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6):53-57.

[5]   刘成,王兆印,何耘,等.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历史回顾[J].泥沙研究,2020(6):67-73.

[6]   江恩慧.黄河流域系统与黄河流域的系统治理[J].人民黄河,2019(10):159.

[7]   习近平.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3-7.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启示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人民论坛(2017年1期)2017-02-18 15:49:32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7:28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商(2016年6期)2016-04-20 09:46:54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5期)2016-02-22 14:23:48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
高教探索(2015年10期)2015-10-29 04: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