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行
一、少林武术的艺术美
常言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它是艺术的核心。除了美,中国艺术还追求“神”“韵”“意”“境”“趣”“道”“和”。在这些形容艺术审美的范畴中,“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它包括着人身心内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它们反映了艺术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体现了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了最早的武术技击审美观念,如文中所言: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在这一段话里面,“道”“气”“形”“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技击的审美追求,最终形成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价值追求。在中国技击艺术熏染下,少林武术审美更加多元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十大美,即姿势美、招式美、结构美、劲力美、节奏美、神韻美、意境美、意蕴美、风格美、格调美。
二、碑刻中的少林武术
石碑,作为标记的竖石或纪念物,多镌刻文字以记事,或石刻画像以纪念,意在垂之久远。少林碑刻数量繁多,广布于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等处,尤以常住院碑林、碑廊和塔林为集中。据载少林寺历代立有281通、304品古代碑刻,这些碑刻记载着少林寺的兴衰与历史,是少林寺真正的“魂儿”。
在少林寺寺内,存有很多关于少林武术的碑刻,其中,碑廊内的《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最为有名。该碑刻立于初唐,碑高1.07米,宽0.45米,厚0.15米。碑额有篆书“大唐文宗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14个字。碑文为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三十日李世民颁的“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碑上第三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
在少林寺的钟楼前,还立有一通关于少林武术和少林僧兵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该碑刻立于唐朝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时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上柱国裴漼撰文并书丹,碑刻宏大,高3.6米,宽1.32米。碑额刻唐玄宗亲书的“太宗文皇帝御书”隶书七个大字。碑文记录了少林寺武僧志操、惠玚、昙宗等十三名武僧攻入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大营,生擒王仁则,并将其献于李世民,唐军乘势击败王世充。李世民为表彰少林武僧的功绩,赐少林寺良田四十顷,水碾一具。
在少林寺塔林中,有很多塔铭记载了关于少林僧兵的故事。如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六月的《友公三奇和尚塔》,其塔铭文记载,明正德时(1506年—1521年),三奇和尚受武宗之命,统率千余名武僧镇守边关,立下大功,受到武宗嘉奖。像这样的塔铭有很多,它们见证了少林僧兵驰骋疆场,屡建战功的事迹。
三、绘画中的少林武术
古人说:“存形莫善于画。”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艺术样式。用绘画表现少林武术的集大成者非少林寺白衣殿壁画莫属。在白衣殿内的东、南及北壁三面墙上有六幅壁画。在白衣殿神龛后面东壁北端,绘有两幅《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该画描绘了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在白衣殿神龛后面东壁南端,绘有两幅《紧那罗王御红巾》壁画,该画描绘了元末少林神僧紧那罗御红巾军的传奇故事。在白衣殿北壁,绘有《武僧徒手演武图》壁画,该画描绘了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清朝大员麟庆代巡抚杨梅梁祭嵩山至少林寺,寺僧为之徒手格斗的场景。该场景共计16组,33位武僧,他们肤色、形象、袈裟颜色不尽相同,使得整个画面的色调绚丽多彩。同时他们展示了少林武术的踢、打、摔、拿等徒手技击方法,体现出强烈的动感。在画中大雄宝殿下正中位置,有一位肤色较深、留有络腮胡子、赤裸半臂并脖挂一串念珠的武僧十分强壮,相传此僧名湛举,是一位拳法十分高强的武僧,只见他以一打三,左手高举为掌将一武僧打倒在地,右手拿住一武僧的手腕,还要躲闪背后武僧的偷袭,其功夫可见一斑。在白衣殿南壁,绘有《武僧持械演武图》壁画,该画描绘了麟庆观看少林武僧使用十八般兵器格斗的场景。该场景共计15组,30位武僧,分别展示了少林武术的刀、枪、剑、棍等器械技击方法。
少林寺白衣殿壁画画面构图有强烈的透视感,以画面中心为原点向四方散射,视觉深度和空间感很强。其鸿篇巨制,题材重大,技艺不凡,在少林武术艺术史中占有显著地位。
四、雕塑中的少林武术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耐人品味,具有无限的意韵和永恒的魅力。关于少林武术的雕塑集中在少林寺锤谱堂中。锤谱堂原名西来堂,又名西来庵,在山门后碑林西侧。据记载,锤谱堂建有42间房屋围成的四合院式长廊,在长廊中有14组、215尊泥塑和木雕,形象地展示了少林武术的拳法招式,如坐禅、八段锦、七星拳等,另外还有僧兵的历史故事,如十三棍僧救唐王、月空法师平倭寇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故名“锤谱堂”。
五、戏剧中的少林武术
据南北朝梁初慧皎的《高僧传》记载:487年,跋陀信步漫游在洛阳天街上,看到路边十二岁的慧光在踢毽子,正踢,反踢,一连踢了五百个,围观的人都鼓掌喝彩。这是最早记载关于少林寺僧高超技艺的表演。但是,这种表演还不属于戏剧。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古代关于少林武术的戏剧表演已无从考证,应与武舞、百戏和戏曲有关。《事物纪原》曰:“秦二世在甘泉宫作乐,角抵俳优之戏,其后汉武帝好此戏,即今之相扑也。”又如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中的“打”即为戏剧冲突中高度程式化的武术对打,典型剧目代表有《三岔口》等。由此可见,武与戏的联系较为紧密,正所谓“练拳的不打唱戏的”。
少林功夫舞台剧是现代的一种艺术样式,将武术与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相结合,把武术、音乐、舞蹈作为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由演员扮演少林武术人物,在舞台上展示关于少林武术的感人故事。少林功夫舞台剧发展至今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文化表演团体先后创编了《十三棍僧》《禅悟不二》《少林雄风》《少林武魂》《风中少林》等原创少林功夫舞台剧。2003年春晚,少林塔沟武校学生表演了《十二生肖大拜年》,受到觀众的热烈欢迎,至今二十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五次获奖,是武术和艺术结合的创新者和成功实践者。2008年6月,国学修行剧《功夫诗·九卷》通过对中国儒释道的高度提炼和深刻挖掘,将少林功夫文化演化成诗的功夫形体,这种功夫表现手法,让观众在最具享受和最具震撼力的舞台表演艺术氛围中体验人性,感悟自身,深受观众的欢迎和热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一幕表现少林武术和禅宗音乐的大型山体实景演出剧目,该剧表演舞台依山而建,身处一片峡谷,有溪水、树林、石桥等,近、中、远景层次分明,其规模宏大,音画一体,近600人的禅武演绎,成为中国实景演出的扛鼎之作和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六、影视中的少林武术
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艺术,主要运用蒙太奇手法将画面和声音组合而成的视听艺术。反映少林武术的影视作品源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80年代,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香港或国外影视机构制作。1979年,香港中原电影公司依据“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嵩山少林寺实地拍摄《少林寺》,1981年底拍摄完成,1982年一经放映便创下票房最高纪录。《少林寺》的播映使嵩山少林寺旅游异常火爆,到嵩山少林寺习武的学生集聚登封,有“五步一馆,十步一校”的说法。继《少林寺》之后,国内电影制片厂、电视台拍摄了很多少林武术武侠片。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9年创作的少林武术影视作品就有50多部,如《火烧少林寺》《少林子弟》《少林与武当》《南北少林》《少林英雄》《龙在少林》等。21世纪以来,又有《少林寺传奇》《少林僧兵》《新少林寺》《少林四小龙》《少林小子》《少林少女》等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相继问世。这些少林武术文化影视作品弘扬和传播了少林武术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少林武术在国内外的大发展。
少林武术从艺术中吸收与借鉴自己需要的表现手法,艺术在分化与综合发展中融入少林武术的内容,少林武术与艺术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们相互汲取营养,甚至是结合形成新的艺术样式,丰富和发展自我,使得整个文艺系统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本成果为2023年度郑州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课题《新的起点上少林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