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宝权
农村小学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做好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工作呢?笔者认为,要增强作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一、教会学生观察,捕捉生活细节
农村很多小学生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也不会观察,导致在作文时无内容可写,要么生搬硬套,要么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流水账,就是乱写一通,学生发愁,教师叫苦。这个时候,教师要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切入点。
观察就是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呢?
第一,要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观察。例如,刚刚下过一场雨,走出屋外,顿觉空气清新,心旷神怡。这时,可认真观察一下户外的美丽景色:天空中的彩虹、路边的野花、田野中的野兔、路上戏水的孩子、墙边屋檐下的蜘蛛网等,都是观察的对象。再如,学生考试得了100分,心情好极了,这时可以用周围美好的事物,衬托兴奋的心情:小鸟高兴地在枝头唱歌,花儿笑着向我点头,公鸡“喔喔”地叫着,好像在为我演奏凯歌。
第二,要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如果写人物,要观察人物的主要特征,如吃饭时的动作、神情;看报时的状態、表情;骂人时的语气、情绪,等等,凸显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如果状物,观察时可由远及近,也可由近及远;可从局部到整体,也可从整体到局部;可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例如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此种观察方法多用于描写景色或植物);也可按照空间顺序观察。如果写动物,可观察其觅食、睡觉、玩耍、抢食等不同时段的特点。
第三,要从不同视角观察。如果观察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那么观察的结果和写出的作文就会雷同。所以,观察时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例如,一个苹果、一个杨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观察时,多换几个角度、多换几个场景,才能得到更丰富的收获。
第四,观察要随时进行,以点带面。例如,老师安排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然后以“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为题写作。很多学生回家后迫不及待开始观察。有的学生选择观察一群鸡,这群鸡一起觅食,大公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见食就抢;老母鸡带领几只小鸡学捉虫,在地上刨来刨去。从院子里来到田地里,群鸡一哄而散,学生不知接下来怎么写。其实,只要写好群鸡觅食的情景,把公鸡、母鸡、小鸡觅食的各个细节描写清楚就足够了,不必面面俱到。
二、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生活
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劳动,也不会劳动。所幸目前学校已把劳动纳入课程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写作文也一样,需要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第一,写人记事力求真实。例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影响最深的一件事”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身边的最真实的事,不能胡编乱造。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才有意义,才能感染读者。再如,写“我熟悉的一个人”“我难忘的一个人”等,一定要写印象最深的那个人,要抓这个人的主要特点。如爱喝酒,爱抽烟,爱下棋,爱打架,爱玩电脑,爱玩手机,爱唠叨等。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就抓住了作文的灵魂。围绕这个特征记叙两三件事,详略搭配,层次分明,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第二,写活动要写亲身经历。如写“有趣的拔河比赛”,一定要真正参与过拔河比赛,用恰当的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把比赛的过程写具体,就是一篇优秀作文。再如,写“第一次做饭”,如果没有做过饭,可回家尝试一下,把做饭的过程记录下来。写“记一次游戏”,可组织学生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活动结束,再让学生动笔写作。
第三,乐于实践,乐于体验,才能写出生活的乐趣。拔草、扫地、拖地、抬水、买菜、洗衣服等家务劳动,学生都做过,都体验过。在农村学校,每学期还会组织一些公益劳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街道卫生、整理校园等,学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也能体会父母的不易,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对劳动有所感悟,为写作奠定基础。笔者有过一次成功的尝试:学校分炭时,我不动声色地分配了劳动任务,有的学生用袋子装炭,有的学生用车子运炭,有的学生用绳子扎袋子,各司其职。一个下午的劳动,让学生一个个都成了“大黑脸”,累得筋疲力尽。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以“记一次劳动”为题作文,同学们一气呵成,写出了劳动过程、劳动的辛苦,表达了对劳动的感悟和认识,写作效果超过了我的预期。
三、引导学生摘记,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课文中好的词语、句段,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语段,都可以让学生记录在“摘抄本”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写作时也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第一,采用摘抄、剪贴等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摘记习惯。刚开始可能有些学生存在应付心理,不认真摘抄。对此,可采取同学之间监督、班级内摘抄本展评、教师批阅督促等方法,提高学生摘记的兴趣。学生遇到喜欢的段落或文章,可剪贴到摘记本上,并互相观摩交流。
第二,采取仿写、续写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经典名篇,学完课文,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续写课文。例如,学完《桂花雨》,可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以“春雨”或“秋雨”为题写作。
第三,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让学生记录生活。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刚开始,教师可将其作为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方法指导。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渐喜欢上写日记,并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笔者班内,有几名学生对作文叫苦不迭,每次写作搜肠刮肚却只能写出只言片语。刚开始写日记时,基本上只能写一两句话。我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比如,心情不好,可写一写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很高兴,可写一写什么事情让自己高兴。在笔者的鼓励下,这些同学进步很大,日记写得越来越具体,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后来,很多同学成了“黑马”,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全面提升,成了语文学科的“领头雁”。
四、培养学生提炼的能力,对生活事件进行概括
概括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形成的。随着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維的活跃、知识面的拓展,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会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第一,指导学生概括身边人的主要特点。很多学生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如“小胖子”“豆豆”“故事大王”“牛皮大王”“眼镜”等,通常是根据同学的主要特点起绰号。所以,要概括一个人的特征,必须抓住他的主要特点。例如,爸爸喜欢看书,可以叫他“书迷”爸爸;爷爷喜欢下棋,可以叫他“棋迷”爷爷;妈妈喜欢唠叨,可以叫她“唠叨”老妈;姐姐喜欢跳舞,可以叫她“舞王”姐姐;同桌喜欢捣蛋,可以叫他“捣蛋鬼”同桌等。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写作时围绕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来写,所写人物就会血肉丰满,形象鲜明。
第二,指导学生概括身边动物的主要特点。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对身边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了基本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这些动物的突出特点,如“勤劳的老黄牛”“辛勤的小蜜蜂”“懒惰的小猪”“贪吃的小猪”“聪明的小狗”“可爱的小兔子”“早起的大公鸡”等。了解了动物的特点,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文章才能有可读性,才能感染读者。
第三,指导学生概括身边植物的主要特点。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通常情况下,提起某种植物,学生便能准确概括出它们的特点。如“高大笔直的白杨树”“又酸又甜的杏子”“又大又红的苹果”“生命力顽强的小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又大又甜的西瓜”“又细又长的甘蔗”等。
五、引导学生表达,分享习作
农村学生因为见识少,展示的机会少,大多不善于口头表达。教师要注重训练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第一,上好口语交际课,让学生有展示交流的平台。部编版教材中,一至六年级都有口语交际课。遗憾的是,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上口语交际课,即使上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课,内容分别是“注意说话的语气”“长大以后做什么”“图书借阅公约”“推荐一部动画片”。这四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主题发言,特别是要鼓励胆子比较小的同学大胆发言,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产生自信心,乐于表达。
第二,在作文指导课上,可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时间有限,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作文。对于特别优秀的作文,可张贴出来,供全班学习和借鉴。通过交流,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自豪感被激发,会更加热爱语文,热爱写作。
第三,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课余时间,可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或交流阅读故事,或交流读书感悟,或交流写作心得,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交流的机会,都有分享自己作品的平台,让学生乐于交流与分享。
六、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与作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的书多,自己的思考就多;看的书多,自己的见识就广;看的书多,自己的写作能力就强。
坚持不懈,让阅读成为习惯。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一、二年级每天不布置书面作业。所以,阅读、劳动、实践就成了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作业。教师要以绘本故事、古诗词阅读为主体,合理安排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任务。三至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比较丰富,可独立阅读,除了背诵必要的古诗词外,还可安排适量的课外阅读任务。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阅读重要,阅读方法也很重要,要传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以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做到以读促写,优化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