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族歌剧表演形式的多样化
——以歌剧 《党的女儿》 为例

2023-09-23 15:19马经薇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杜鹃花歌剧舞台

马经薇

现代中国歌剧的产生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我们都知道, 现代中国歌剧得益于西方歌剧流传到我国之后, 慢慢和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 戏曲诗词、 民间舞蹈艺术, 还有各地方小调等融合, 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 形成有着中国自己特色味道的中国歌剧。 虽然,中国歌剧受国外歌剧自西向东传入的影响较大, 但由于一批又一批爱国的音乐工作者及歌唱家不断地努力探索, 中国歌剧糅合各方面的优势, 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 题材内容基本来自人们的真实生活, 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

一、 现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一) 现代中国歌剧概述

现代中国歌剧是以演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并且融合了歌谣、 诗词、 舞蹈等民间艺术。 中国的歌剧艺术, 在发展中吸收了中国宋元以来的传统戏剧样式以及西洋歌剧的优点, 逐步产生了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华气派的 “新歌剧”, 也产生了相当多的杰出的歌剧艺术作品。

(二) 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阶段

1.探索阶段 (1920年—1945年)

我国的歌剧创作, 最早出现的是由我国现代作曲家、 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 《麻雀与小孩》, 随后又创作了 《小小画家》 《最后的胜利》 等许多作品[1]。 黎锦晖先生的这些作品都采用了我国的民间音乐曲调。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 我国许多杰出的音乐家都全身心地投入歌剧的创作当中, 因此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歌剧作品, 如冼星海的 《军民进行曲》、 陈田鹤的 《荆轲》 等。 不同形式以及内容的歌剧的音乐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与创新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2]。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 经过延安秧歌剧的创作经验之后涌现出的一些作品, 为中国歌剧艺术的正式形成奠定了优良的根基。 比如: 《刘胡兰》 《赤叶河》 《白毛女》 等歌剧。

2.建立基础阶段 (1945年—1966年)

民族歌剧 《白毛女》 的创作基础来源于1945年的延安 “新秧歌运动”。 《白毛女》 独具特色的成功, 为我国其他的民族歌剧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也使我国的歌剧创作开始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新中国成立后, 一些作曲家在继承革命歌剧传统的基础上, 创作出了一些非凡的作品。 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 《草原之歌》《小二黑结婚》 《王贵与李香香》 《刘胡兰》 等。

1957年的全国 “新歌剧讨论会” 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举办的, 在这次大会上, 广泛地探讨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歌剧发展的意见, 并在之后的十年间又创造出了一些卓绝的新音乐作品, 如《红霞》 《红珊瑚》 和 《阿依古丽》 等。

3. “文革” 十年停滞阶段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 中国歌剧进入了停滞阶段。

4.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至今)

“文革” 结束后一直到90年代, 由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 歌剧艺术家们的创作情绪开始高涨, 中国的歌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与发展。 这一时期上演了百余部歌剧作品, 其中就有 《伤逝》 《芳草心》 等,这些作品都拥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3]。

从1990年开始, 除 《党的女儿》 外, 还有 《屈原》《野火春风斗古城》 等作品, 这些歌剧大都是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歌剧的整体结构相结合的形式, 这样的中西结合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走向, 也是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相比较的最大特征和优势。

二、 歌剧 《党的女儿》 概述

(一) 歌剧 《党的女儿》 创作的时代背景

这部歌剧的背景起源于1935年江西苏区的杜鹃坡,八名共产党员由于叛徒马家辉的背叛被抓了起来。 其中只有田玉梅逃了出来, 是因为老支书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她。 田玉梅临危不惧, 为了掩护游击队员, 揭露马家辉的叛徒嘴脸。 她慷慨赴死, 她那种不朽的精神化作了满山的红杜鹃。

(二) 歌剧 《党的女儿》 内容介绍

《党的女儿》 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于199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完成了首次的表演。 这部歌剧是根据1958年演出的同名的老电影进行修改编写的, 由王祖皆、 张卓娅等人进行歌词和旋律的编创, 并专门请了阎肃、 王俭等人担任歌剧的剧本编写。 可以说这部歌剧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典范。 在三十多年后, 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又由国家大剧院重新创排了一部歌剧。

歌剧 《党的女儿》 的创作, 运用了西方歌剧的结构和作曲手法, 内容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出发。 在音乐方面, 歌剧 《党的女儿》 采用了来自山西蒲剧中的板腔体形式和江西地方民歌中的歌谣体有机融合, 形成了南北结合的独特风格。 《党的女儿》 在故事情节方面, 环环相扣, 节奏紧凑, 使观众在作品的开头就能被带到冷酷残忍的刑场的氛围当中。 田玉梅伤心痛苦地告别女儿,与党员同志们一同为正义牺牲, 又在老支书的保护下虎口逃生, 戏剧效果非常的激烈。 整部剧的主要唱段有《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血里火里又还魂》 《万里春色满家园》 等。

三、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

(一) 戏曲元素与歌剧表演的结合

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经久不衰, 因此也对我国的中国歌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戏曲与中国歌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已经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中国歌剧中运用戏曲唱腔的手法就是最好的印证, 在歌剧里用到的唱腔主要有拖腔、 甩腔、 帮腔和念白[4]。

拖腔, 就是将某一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的音拉长,音有长有短, 形成有音没有词的旋律[5]。 当然, 除了在句尾, 有时也会在句子的中间运用拖腔。 这是为了更能表达出人物的情绪, 强调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 从而使得表演能够更有戏剧性, 使观众产生共鸣感。 在田玉梅的唱段之一 《血里火里又还魂》 中就采用了拖腔的手法, 例如首句中的 “昏昏天, 沉沉地,” 分别是第二个“昏” 和 “沉” 字, 一字多音, 表现出了玉梅的茫然无助。 “怎么又还魂?” 与后面的 “嗯” 字也都是一字多音, 像在哭泣一样, 声断而气不断, 体现出了田玉梅的悲痛之情。

谱例1: 《血里火里又还魂》

念白, 也可以称为道白。 也就是演唱者在台上用说话的方式进行表演, 但是在台上的说话又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它是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性的。 戏曲念白有两种, 分别是韵白与话白, “韵白” 念起来有些夸张, 声音高低起伏, 抑扬顿挫, 音乐性、 节奏感特别鲜明, 富于韵律美, “话白” 既很有生活化, 又非常有节奏感。 “老支书, 亲人们哪!” 就是一句念白。 这一句充满了急切、 紧张、 悲痛的感情基调, 尤其 “亲人们哪” 还带有哭腔, 这种唱与念白的结合, 更加体现出了玉梅昏迷醒来之后看到乡亲们的逝去而伤心欲绝的情绪。

谱例2: 《血里火里又还魂》

除了这些唱腔手法, 在中国歌剧中也运用到了戏曲中的手势、 眼神、 身段以及台步。 要想让观众明白人物表演的剧情, 就需要有神情和动作的加入, 通过一定的神情与动作也能使演唱者更加投入, 从而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二) 地方音乐与民族歌剧的结合

歌剧 《党的女儿》 的创作背景是来自江西地区的,所以作曲家在创作部分音乐时, 也采用了江西部分地区的民歌和山歌音乐素材。 比如说这部歌剧的开头, 八名共产党员被押上刑场时, 由男声独唱的 《日头落山心莫慌》, 其中的歌词 “哎日头落山心莫慌哎, 夜来日落有月光哎” 就是采用了山歌的元素, 声音嘹亮有力量, 也表明了这八名同志即将被枪决却依然怀着必胜的信念。还有桂英的唱段 《从前有座山》, 这个唱段也很有山歌的特色, 旋律起伏大, 歌词简朴, 情感丰富。 不管是前奏还是唱句中都有三个音的短小前倚音, 再结合桂英开头有些疯癫的故事情节, 将人物痛苦挣扎的情感与马家辉作为自己的丈夫却是叛徒这件事实没有人可以倾诉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 《从前有座山》 里的后半部分, 唱词中运用到了很多像 “呀” “哟” 这样的字样, 也极佳地体现了山歌中为了抒发人们内心情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而哼唱出来的语气助词。 这也表达出了桂英的内心情感: 无助、 害怕。

在现代中国歌剧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汲取了美声技巧的优点。 美声唱法准确来说是一种混合声区的唱法,并且是以整个机体作为共鸣, 因此美声音色更加圆、厚、 实。 而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中的发声与共鸣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借鉴, 可以使演唱声音更加圆润与饱满。 虽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技巧方法有差异, 但两者却可以进行很好的结合。 尤其是在民族声乐表演中, 做好美声唱法的气息控制、 发声技巧、 共鸣技巧的应用。

(三) 多种演唱形式的结合

在剧中, 演唱的形式也丰富多样, 对唱、 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随着舞台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同时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6]。 以歌剧 《党的女儿》 为例, 在歌剧的开始, 就是一首合唱曲, 也是这部歌剧的主题曲 《杜鹃花》, 这首主题曲在剧中多次重复演唱, 起到了贯穿的作用, 也加强了杜鹃花在所有人的心中代表红色革命胜利、 热烈奔放的象征。 这部歌剧有许多独唱桥段, 比如玉梅的 《血里火里又还魂》 《万里春色满家园》; 鹃妹的 《女儿离不开好妈妈》; 桂英的 《从前有座山》; 还有七叔公的 《天大的重任我来挑》, 等等。 这些独唱曲目在各个演唱者的表演下, 都各具特色, 人物个性特征鲜明, 且情感丰富。 这部歌剧中有一首歌曲一共演唱了三遍, 那就是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这首歌曲也是用了贯穿的手法, 分别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 第一次是玉梅独唱、 加女声的伴唱; 第二次是七叔公、 玉梅和桂英的三重唱; 第三次是在结尾, 以合唱的形式出现, 升华了主题。

(四) 舞蹈表演与中国歌剧的结合

我们常说, 如果说话不能用来表达感情, 那就唱歌, 如果唱歌还不能表达就用跳舞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因此, 就有了舞蹈这一形式。 也可以说舞蹈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说话的方式, 只不过它是无声的, 但舞蹈却同样可以为人们带来有声的震撼[7]。 在歌剧中融入舞蹈的表演, 也会使舞台更加的完美, 气氛更加强烈。

那么 《党的女儿》 这部歌剧中, 也因为有了舞蹈的加入, 使得剧情升华, 情感丰富。 在这部歌剧里加入了两段舞蹈, 第一段舞蹈是在八位党员被枪决后, 台上响起了 《杜鹃花》 的合唱, 伴随音乐的是一段群舞, 每人手捧一朵白色杜鹃花, 整齐划一的舞蹈升华了主题曲《杜鹃花》, “默默无闻、 风雨压不倒” 的杜鹃花形象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第二段舞蹈是在剧末的最后一曲《杜鹃花》 中的群舞表演, 在这段舞蹈中, 每个舞者手拿两束颜色鲜艳的杜鹃花, 与歌词中的 “心似火焰红彤彤” 相呼应, 随着舞蹈的结束, 舞者缓缓举起手中的杜鹃花, 几位英雄人物挺胸抬头, 昂然站上杜鹃坡顶, 坚定的眼神看向远方。 由于舞蹈的映衬, 使得歌剧表演更加生动, 更直接地让杜鹃花走进了每个人的心中。

(五) 舞台视觉与歌剧表演的结合

歌剧舞台表演不仅仅是演唱者在舞台上歌唱那么简单, 这还是一种综合艺术, 结合了舞台布景、 灯光与音响以及服化道设计等[8]。 整个舞美设计和舞台工程系统,与歌剧中的人物的声乐形象的再度创作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演员的服化道的设计也非常的考究。 尤其是每个人衣服上的补丁与褶皱, 衣服做旧贴合当时的艰苦条件。

其中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马家辉在 《我就像这件白小褂》 选段里的造型, 他的头发中分, 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 但是他的面容是所有人当中最黑的, 面容的黑与衣服的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暗示了我们谁才是背叛共产党的幕后黑手。 当马家辉的叛徒身份暴露后, 他再次在台上出现时, 身上的衣服就变成了一身黑色。 曾经的他躲在暗处, 现在的他彻底表明身份, 这也是服装的细腻之处。 还有就是舞台道具的设计, 每个唱段里的道具都不会很多, 当然这也是为表演者提供充足的空间。但是每个道具都很真实, 仿佛让人处在真实的空间里,例如, 七叔公的草屋, 一屋一棚一石桌椅, 屋子是用木板做成的; 还有马家辉的家也是由木板做成的。 这些布景都很有江西地区的建筑风格, 好像真的身处其中一样。

除了以上这些, 好的表演还需要有舞台灯光的配合。 在中国文艺报道的采访中, 歌唱家雷佳这样说:“这次演出声光电也配合得特别好、 特别多, 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 最终才能呈现在舞台上。” 因此舞台的灯光控制在整个舞台设计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灯光的强弱控制, 能够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更好地体现舞台表演的主题。

结 语

本论文通过对戏曲唱腔、 美声唱法、 多种演唱形式的交织以及现代舞台技术等艺术形式的分析, 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的歌剧表演艺术形式是如何能更好地结合在中国歌剧当中,这对我们以后的歌剧表演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现代中国歌剧的表演形式还需要推陈出新, 与时偕行,这样才能永葆活力。

猜你喜欢
杜鹃花歌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杜鹃花开
军迷大舞台
待到杜鹃花开时
杜鹃花
走进歌剧厅
哦,杜鹃花!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