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
(广东省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70)
目前,全国各地用于“两违”监测的技术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传统人工巡查、摄像头监控、街景图像对比、卫星影像对比等[1]。传统人工巡查方式发现“两违”图斑不但耗时耗力且主动性不高,目的性不强,存在难以到达的巡查死角、巡查不到位和遗漏等问题[2]。摄像头监控常用于基本农田的监测,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24 h 的远程监控,但摄像头的布控和使用对场地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建筑密集的城区。街景图像对比则常用于城区“两违”监测,优势在于直观、清晰,但其获取成本较高,监测频率难以提高,且大型片区的内部难以监测。
随着卫星技术的迅猛发展,卫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覆盖频次也越来越高,在“两违”监测应用中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能提供更多细节信息,提高“两违”监测的准确度;另一方面,提高监测频次有利于及时发现“两违”的苗头,真正实现“两违”的“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既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又能发挥极佳的警示作用。
本文根据“两违”的定义与《广东省2022年卫片执法工作方案》,总结了疑似“两违”图斑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特征表现,具体如图1所示[3]。
依据新增的疑似“两违”图斑提取特征,本文围绕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结果核实、管理应用流程,形成基于高分辨率月度卫片的“两违”智能监测技术流程,具体见图2。
图2 “两违”智能监测技术流程
2.1.1 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获取
在自然资源部门下发卫片数据基础上,补充高覆盖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商业卫星数据,构建以上级下发的季度卫片为主体、本级商业卫片数据为补充的多层级月度卫片数据体系,推动“年度+季度”监测模式提升至“月度”监测模式[4]。
2.1.2 基于GeoAI的遥感影像智能化解译
基于“两违”变化监测样本库训练高精度的“两违”变化监测AI 模型,实现疑似“两违”图斑的高效精准提取。
2.1.3 交互式图斑内业复检与外业核实
对智能提取的疑似图斑进一步复检并核实影像解译结果,并借助修正工具,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对边界不清的图斑进行规则化处理,对误检、漏检的图斑进行纠正与补充,保证输出成果质量。
2.1.4 遥感影像智能监测成果管理与应用
建设遥感影像智能监测管理平台,实现对自然资源业务图层、月度卫片影像、疑似“两违”图斑智能提取结果的统一管理与展示,辅助支撑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卫片执法等业务。
2.2.1 顾及建筑物阴影特征的建筑物变化检测网络
该算法对双峰分裂阈值法进行改进并提取阴影范围,利用阴影与建筑物的空间关系预估建筑物屋顶的位置,逐一比较前后两时相建筑物屋顶的位置关系与面积,准确判断建筑物屋顶边界,实现建筑物的定位与变化分析[5]。
2.2.2 顾及空间框架约束的影像分割多分类算法
该算法以土地覆盖分类为研究对象,融合自然资源遥感影像的纹理显著性和语义显著性,形成显著性排序,按序串联道路、水系、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其他用地语义识别网络,经空间融合算子处理,形成空间连贯性高、边界完整度高、空间拓扑一致性好的多分类矢量结果[6]。
2.2.3 面向解译图斑的边界规则化算法
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实体坐标及其关系,尽可能精确地表现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具有精度高、存储空间小等特点。因此,面向解译图斑的边界规则化算法在栅格矢量化基础上,以矢量图斑为单位进行处理,针对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边界规则化,使解译成果符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为验证研究成果在“两违”监测中的实用性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基于研发的“两违”智能监测管理平台开展新增道路和新增库塘监测,通过精确率、准确率、召回率、F1系数等评价指标,评估“两违”智能监测管理平台对新增道路和新增库塘监测的实际效果,实现“两违”智能动态监测方案的应用。
本文在汕尾市低山丘陵岗地区挑选实验区,开展新增疑似违法用地图斑监测,识别耕地中的鱼塘,结果具体见图3。实验过程如下:(1)基于制作的鱼塘样本集,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评价模型精度;(2)利用实验区2018年高分影像,基于训练模型识别鱼塘;(3)将鱼塘识别结果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耕地图层进行空间分析,剔除识别结果中属于水田的部分。对识别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实验区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中鱼塘数量1 025个,识别检测958个鱼塘,漏检或错检67个鱼塘,“两违”智能监测管理平台识别新增鱼塘的Accuracy为93%,Precision为93.5%,Recall为96.7%,F1系数为0.941,总体识别效果较好。相较于传统人工目视解译,该技术可减少人工判读时间,降低人为主观性的错误,实现智能化监测。
图3 新增库塘提取局部图
基于黄浦区部分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本文利用“两违”智能监测管理平台对该区域开展新增建设用地图斑提取,具体见图4。实验过程如下:(1)基于已有的建设用地样本集,利用深度学习框架,训练建筑影像分割模型;(2)利用实验区建筑用地样本训练优化识别模型,使得建设用地提取模型更适合实验区域影像道路目标的特征;(3)将模型集成至平台,对实验区高分影像进行建设用地监测,叠加实验区“三调”数据中的工业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及公共设施用地图层,提取新增建设用地图斑。识别结果与目视解译效果对比计算,“两违”智能监测管理平台识别新增道路的Accuracy为82.5%,Precision为68%,Recall为66.1%,F1系数为0.671。
图4 新增建设用地提取结果
利用“两违”智能监测管理平台开展新增道路监测,大幅度降低了人工核查量,人工只需针对疑似图斑进行核查;平台集成了边界优化算法,使得提取的新增道路连通性效果较好、图斑边界较平滑,贴近实际情况。
本文研究了基于高分辨率月度卫片的“两违”智能动态监测技术流程,总结了新增疑似“两违”图斑特征与提取的技术关键点,开发了高吞吐量影像智能解译软件和“两违”智能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海量影像批量解译及疑似“两违”图斑的精准提取与管理应用。实例应用证明,利用高覆盖范围、高频次、高分辨率的月度卫片可以有效提高“两违”监测的时效性与精确性,运用本文提出的融合深度学习算法GeoAI技术,可提升“两违”图斑的提取效率,以外业核查为辅助,实现监测智能化。“两违”智能监测管理平台对自然资源业务图层、月度卫片影像、“两违”监测智能解译结果实现统一管理和展示,可辅助支撑执法人员开展“两违”执法等业务工作。
本文研究成果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卫片执法等业务应用中具有借鉴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道路提取连通性不足、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现象导致错检等问题,后续将进一步优化影像智能解译的深度学习框架,提高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算法的精度,提升影像解译软件的稳定性,探索遥感卫星与无人机、“慧眼守土”等监管手段融合应用,实现自然资源立体化、实时化、智能化监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