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 冯钰时 烟贯发
[摘 要]当前,我国地理学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家对地理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本文基于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对地理学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通过结合现实情况与理论分析,明晰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招生模式与管理体系、导师队伍建设、科研实践创新、课程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提高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科交叉;地理学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7-0068-04
在我国人才教育的培养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同时,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开展实施。这就要求,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当中,研究生教育要实现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举的新格局,以培养出引领各行各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为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1]相关研究与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2]但总体上看,目前,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3]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方式和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科研能力不足;脱离实践,创新层次低等。[4]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更注重学科本身的知识及逻辑,没有充分发挥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急需加强,尤其对于创新能力要求高的理科专业研究生。以地理学专业为例,地理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等特点,与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并互为补充,地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在资源评价、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领域发挥其综合优势,产生更多的创新科技成果。因此,对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高校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为此,为了探究合适的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学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一、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持续扩招造成学生质量下降
在进行相关文献梳理中,我们发现,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一方面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增大,导致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对导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培养质量的下降。导师对研究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招生人数过多,势必会造成一些学校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再加上个别导师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以及目前的导师体系很难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同时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要把时间用于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如确定课题或学科建设等,从而影响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持续扩招造成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研究生的整体知识基础变得薄弱,由此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学习产生困难,[6]因此,在数量扩招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关注研究生的生源素质。
(二)传统的培养环境与观念造成的研究生创新意识不足
研究生以往学习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中成长,认为了解与掌握知识和通过考试是最重要的。在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虽然部分实践学习成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但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实践与所教内容之间存在不匹配,大多数实践是到校内实验室和校外的培训基地,这些过程多以观察性为主,缺乏创新性的训练。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本科教育大多基于传统培养观念,灌输式的教学和考试式教学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力,知识的获取多是机械的死记硬背,从而造成学生缺乏系统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只是被动接受新知识,这就造成學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时,也是习惯性的创新意识薄弱,而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决定,这无疑成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大障碍。因此,缺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导致研究生在进行研究过程中缺乏相对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个人视角,不能积极获取和应用知识,自然难以进行创新研究。
(三)缺乏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平台
以地方性院校为主体的师范院校,在教学条件、教育经费和研究平台等方面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部分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条件不足,尽管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主要是基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知识的获取能力来进行教学,一般按照先核心课程、后实践课程的顺序进行地理教学。然而由于资金、理念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研究生阶段的创新能力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近年来,很多高校也开始逐步探索和实践针对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但是单纯的校企合作无法彻底解决存在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联合办学难以实现稳定和长效。总的来说,学校在创新实践中还是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平台,很多科研实践还停留在传统的课程实验和课程实习阶段,对课程理解不全面,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难以达到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先进性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8]地理学是一门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其发展。一是课程设置陈旧、不合理,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跨学科性、反映学术界限和社会迫切需要的综合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多学科的学习,遏制了其创新欲望,从而最终影响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专业基础是一门学科中的基础且最稳固的部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可以在此后的课程中继续深入推进。但是,目前,对于我国高校要求迫切的跨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匮乏,加上许多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本身相对薄弱,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着模糊的认知,对专业术语的不了解,造成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缺乏研究方法的课程。科学研究是研究生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研方法是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当前,普遍存在对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关注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找到进行合适的科学研究途径与方法,使其难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困难。所以,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从选题到论证,从实际研究过程到最后论文撰写等阶段,大多研究生缺乏科研视野,学术思维不活跃,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本研究建议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进行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策略
本研究根据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从招生模式与管理体系、导师队伍建设、科研实践创新、课程体系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为优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一)改革现有的招生模式,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而言,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大众化。单纯增加学生数量,并不能减少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只会分散教育资源,影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质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适度扩大规模培养研究生,合理地确定研究生人数,实现研究生阶段跨学科培养的预期目标。高校在招生初期可根据近几年的研究经费和研究成果评估导师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招生指标的数目与分配。还要构建一个健全的多学科交叉管理体系,即从研究生入学、学校管理、毕业评估等全过程进行管理。首先,要改革现有的研究生招生体制,多设置一些学科交叉的开放式考试,营造一个有利于展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与评价,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后,在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要强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质量控制,健全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以保证毕业生的学术水平。还要注重创新性方面的评价指标,健全学位授予的标准,严格控制学位的质量,并且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学科交叉能力建设
培养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对提高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队伍的学术结构与专业方向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跨领域交流与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除了对导师的专业水平、经费、方向、时间等有要求外,还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拓展的能力,为此,高校应不断健全导师的配备和指导机制。首先,要继续加大对优秀师资的引进力度,以提高导师的整体素质。其次,要明确导师的责任。每一位导师都要针对不同学科出身的学生,制定出基于学生特点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并在培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最后,是加强对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因为地理学专业学科交叉性较强,研究生教育具有特殊性,每位导师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都很有限,在不熟悉的领域肯定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要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集体的优势,以达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这样,学生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多进行一些学科交叉创新性实践活动。另外,在导师与研究生的互相反馈中,导师要引导研究生对课题的重点有合理的认识,使研究生明白自己研究的大方向,并尽可能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以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思维禁锢,并及时向导师反馈研究思路与成果,以实现导师的研究目标。同时,通过阶段性总结梳理,与导师进行关于创新性研究的交流,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出调整和准备。
(三)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创新训练
科研与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应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技能。对于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在学习期间应拿出一定的时间参加一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研究,以解决实践中的瓶颈问题,提高學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设计中寻求创新,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多总结。我们的研究发现,研究生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形成优良的学术作风、创新思维、创新研究方法和创新成果。这方面,可以以下列内容为指导,并进行相应实践:
一是学校或学院设立一些实践创新项目,划拨一定的资助经费支持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并将其纳入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这样,一方面将避免研究生因缺乏项目资金而无法进行项目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建立实际的创新项目可以激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学校或学院还应积极探索并推行与其他院校合作的模式,为学生的学术交流提供经费,并将他们推荐到具有相近专业的单位进行综合实践。二是大部分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导师的各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这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项目研究将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因此,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以便通过参加科研项目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导师与学生要注意在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都要时刻灌输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创新理念与思维,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在选题阶段,导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环境科学、生态学、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和部门的实际问题,沿着学科边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基于学科交叉视角选择论文题目,整合跨学科元素,将论文的选题方向导向多学科方向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论文写作阶段,导师应与学生不断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充分考虑专业的逻辑性、创新性、应用价值等因素,兼顾地理学应用性强与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另外,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充分发挥导师的学识、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行业上的指导和支持。对于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倾向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原有专业或本科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将本科课程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取长补短,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三是要营造一个强大的学术氛围,并积极促进文化方面创新。学院或导师每学期可以组织几次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学术讲座,使跨学科和多学科的讲座成为研究生讨论学术问题的重要交流场所。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得多学科的知识,学校还可以采取资助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科学会议等方式。
(四)健全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中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引导和质量管理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因此,建立一个强大的跨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善课程结构,以及优化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课程应具有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除了生态学、地理基础理论等部分核心课程外,还应有数学方法、理化分析等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相关科目,这些正是多学科融合背景下行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增加研究型和实践类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比例,教授具体的案例研究,增加选修课的数量,重点是引导研究生独立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另外,应该组织一系列相关专业领域的主题讲座,以提高对前沿领域的认识。第二,导师也需要注重学科交叉和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导向。另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主要在校园和实验室学习,与工业企业的接触较少,研究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相对较少。因此,提高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增加创新实践活动。第三,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规避传统的背诵教学方法。要以教材为基础,将本领域、本行业的现代成果引入教学,将专业系统知识转化为跨学科理论、前沿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方法。在对基本概念和现有专业知识概述的基础上,教师应介绍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动态、学术思想和各自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出哪些课题尚有欠缺、哪些课题比较薄弱、哪些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哪些课题在学术界尚有争议,等等。引导并激发学生对研究的兴趣,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激活他们的学术思维。学校可以推广一些研究性教学,指导学生对某些科学课题进行研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参与式研讨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研讨。同时,结合讲课内容,剖析最新的文献,自己编撰材料进行讲解,并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和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引发学生创新性思考。第四,在教学方法上,从导师的集中授课转变为导师的讲授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讨论相结合。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从我们的调查反馈来看,研究生更喜欢师生讨论的互动方式。在实践中,或者是先提出一个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集中讨论;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话题,指定学生讨论;或者是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讨论;或者是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间进行讨論,最后教师进行观察,优化课程体系。
三、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此,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寻求新的培养方式,基于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地理学本身具有学科交叉、跨度大的特点,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促进地理学的新发展,产生更多的创新科技成果,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科技能力的综合人才。因此,本文从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解析了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招生模式与管理体系、导师队伍建设、科研实践创新、课程体系多视角提出了地理学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从而为培养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15):5-14.
[2]杨院,丁楠.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与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017(8):10.
[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
[4]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5]崔红,冯荣,康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9):133-135.
[6]欧阳海波,黄剑锋,李翠艳,等.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118-120.
[7]伍德勤,俞志敏,杨冰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以合肥学院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34 - 37.
[8]程林洁,王正朝,黄鹭强,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课程体系优化[J].农业工程,2015(3):109-111.
[9]刘伟,向晓君,林宜飞,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56):8-10.
[10]张存贵.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9(17):17-20.
[11]毛蒋兴,覃晶.地方高校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究—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126-132.
(责任编辑: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