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社会背景下文旅小镇的人文与空间关系

2023-09-22 07:47
山西建筑 2023年19期
关键词:活态丽江民居

周 燕

(上海致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0 引言

在现代建筑空间建构的模式下,由于人文历史与文化的联系没得到正视,导致传统建筑空间遗产得不到研究。新建文旅小镇便成为了“灵魂”的时代性问题,由此可见对于人文历史与文化联系的研究,有着现实需求。

1 古镇面临的问题

1.1 原住民的更新引出了古镇困境

束河,纳西语叫做“绍坞”。束河古镇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活态遗产”。活态遗产的定义是:“至今仍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遗产”(见图1)。通过了解“活态遗产”这个概念,可以很好的理解“原住民换血”这个现实情况。

1982年《佛罗伦萨宪章》中提出“活态古迹”(living monument),其引出了“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的概念。“活态遗产”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提出的,其强调了文化遗产在当下的本土社区中既需要有传承,又需要被动态使用。“活态”是指遗产的原本功能在当下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如各地的历史名城、名镇、历史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可以被称作是活态遗产。

国际文化财产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ICCROM),于2009年发布了《活态遗产保护方法手册》,手册认为社区对遗产地的使用不仅可以延续空间的功能实用性,也可以对地方传统文化做到持续的阐释,它强调社区与遗产地之间的关系,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空间,也是社区与空间互动的一个文化过程。遗产保护应尊重社区与场所之间的潜在联系,这一精神于2017年写入了《德里宣言》。而此时面对丽江古城的原住民社区没落,则令人感到痛心。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地居民生活备受困扰这个问题,于丽江入遗后得以显现。一方面古城变得嘈杂不便,是因为有大部分日常公用空间被转化为服务空间;另一方面原住民经营能力也不敌外来商户,这两部分人群的参与数量,决定了彼此在古镇新的商业模式下生存的几率。

在种种困扰夹击之下,搬出古城靠出租房屋获得收入,变成了原住民赖以生存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旅居经营者已经成为丽江居住的主体。被历史活态遗产吸引而来的游客,此时却很难体会到“文化的原真性”(见图2)。虽然原有的社会主体结构已经消解,但仍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目前丽江社会结构。

1.2 丽江的建筑:高度的排他性和历史感的迷失

如果说曾经人们因无法意识到传统的价值而破坏了古村落原有的肌理,那么通过“周庄、西塘、丽江、平遥”等以传统村落为主体而吸引游客[1],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实际项目启发后,那些视传统为金科玉律,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观念,此时往往就显得有些矫枉过正。

旅游业的欣欣向荣让丽江一度不堪重负。高度的排他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丽江风貌的统一,却失去了古城该有的气质,这也让现代化与丽江民居的发展极难融合。对于已然发生了“空间—社会”嬗变的丽江古城而言,以怎样的空间形式通过“嵌入”的方式融入丽江古城,于新的日常生活之中、维系古城古镇活态遗产持久的活力,尊重风貌控制原则,同时满足现代居民的舒适生活诉求变得尤其重要;由此可确立一个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的努力方向——以茶马束河文旅小镇项目实践论述文旅小镇的人文与空间关系。

2 实践解读

2.1 分析丽江古镇文脉、尊重古城肌理

在延续古镇的传统空间形式和风貌的同时,兼顾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必要更新迭代,成为本项目在总体规划层面需要思考的一个方面。

丽江古镇空间归纳起来有两个形态要素:线性与面状空间。线性空间其为中国古代城镇特有的空间特征,具有强烈的方向性,一定的延展性,以及合适的密度。其公共性既要满足交通需求,又要兼顾商业活动的活力要求,还要兼顾到空间上的舒适度。其间穿插自然生长的水系,形成水系与建筑交织在一起的水巷空间。面状空间是古镇公共活动空间、精神文化空间,是由几条通路的节点广场由四方街、入口的玉河广场和几个小的开放空间共同塑造的,古城的四方街是民间花会、婚嫁丧娶、说唱文艺、人文休闲的活动场所,也是丽江历史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和水系常常发生联系,形成富有趣味性的滨水空间,如桥头空间、水磨坊等。

丽江古城的保护需要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总体原则。由此应当把关注点聚焦到研究古城形态及其空间特性、构成肌理、街巷尺度这些设计要素上,对于民居的立面形式则应该从构成、传统元素、尺度、体量、色调、风格与内外装修,以及它们的成因与内在含义等入手。

2.2 研究雪山与古镇和基地的视线关系,落位项目业态

项目位于丽江古城的束河古镇(见图3)。作为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的聚居地之一,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束河古镇的特色、风土人情以及建筑形式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项目基地紧邻这片村落的后山,由此能俯瞰古镇,遥望玉龙雪山。基地西侧是连绵而上的山脉,东侧是地势平坦的平原,三面环山,一面邻水,茶马古道穿基地而过(见图3),古城紧依山脚下,整体上看,形成一个青山绿水,古道人家,整个规划依山而建,分布在坡地谷地中。如果说文脉延续是古城备受关注的原因,那么玉龙雪山则是原住民与游客朝圣的精神图腾。基地位于束河古镇后山的海棠山、凤凰山、麒麟山间,内部地形起伏,地势多样,梳理基地与玉龙雪山的视线关系是设计的关键。

视线关系按照资源优渥层度分为三级:A级-看玉龙雪山视线资源,B级-看古镇视线资源,C级-看雪山和古镇视线资源,和雪山视线紧密层度依次递减。A级B级资源区域规划居住、商业、配套属性建筑群,C级资源区域规划公共节点空间,做到业态与景观资源分配相互匹配(见图4,图5)。

项目整体规划了酒店度假区、艺术精品园区、核心商业配套区(见图6)。酒店度假区依山就势规划有高端生态酒店,坐落于山间或架于山涧,建筑群错落自由,呈现“自然而闲适、拙朴而优雅”的空间意境,集高端会议、宴会、展览功能于一身;傍水而居规划有塞江南·舍间主题酒店,酒店群落面朝古城及青龙河,远眺玉龙雪山;艺术精品园区块结合茶马古道打造一条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艺术精品酒店,建筑与地形相融又不失特色,可商可住,自由灵活。沿茶马古道两侧C级景观视线资源点位布局茶马艺术馆、茶马纪念馆等,强化茶马古道在本项目的IP属性;居住区块结合生活商业配套及核心景观的串联,规划有上院山居,围绕着景观水系打造独具特色的精舍群落,或藏于林间,或落于溪畔,以此希望构建一个邻里交往的度假生活空间(见图7)。

3 面对丽江传统民居空间尺度的传承与功能迭代

3.1 村落的传承与生长

显而易见束河文旅小镇在当地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设计之初便希望有别于其他文旅地产类的项目,其需要保留传统村落的文化和习惯,又要是一种符合在地性现代化的生长。整体的方案疏密有致,聚合的部分既遵循了古代村落顺应山势的自然生长的状态,离散的部分又结合了现代建筑需要跳脱的商业化精神。由此可见结合文化、旅游、地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个项目的关键。

设计上保留了原古镇,因为古代茶马古道、驿站经商自然而然的形成特有的三纵一横的线性空间,保留了公共区域的一些主要街巷的尺度,古镇街巷宽度因其考虑了步行、坐轿、骑马的因素基本尺寸为3 m~6 m;我们结合了当地消防要求,将尺度大部分控制在了4 m~6 m,有的地方考虑到了外摆区域会增加为9 m。主要街道高宽比不小于1,形成较高的围合度,且商业界面连续,并在场地内结合自然的水系,重新进行规划和组织,重构的水巷也强化了原设计上的线性空间,几处转折配合建筑的朝向变化,丰富了步行时的体验。比较不同的是在几个广场的尺度上,考虑后续旅游人群导入,我们将几处的广场尺度上在四方街(见图8),玉河广场的基础上都有些许放大,一方面方便人群的一个流动,另一方面随着后续设备进场,就地可以转变为秀场空间,在保证古镇原有民俗活动的前提下,既满足了临时的路演需要,也丰富了夜游体验,打造24 h的文旅度假圣地。业态上按照动静分区分了3个大区:商业体验区、高端酒店区、休闲居住区。其中商业体验区沿着主干道设置,部分与原茶马古道相连,将零售、餐饮、民墅、小型文化国学馆分散其中,既保证原有古镇商业街道尺度的体验,又将丰富的业态以随机分布的方式置入,欲将塑造步行体验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游客游逛时的感受。

3.2 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功能迭代

旅居板块研究了许多云南当地民居建筑,以新华街87号宅为例,其首层平面图对比了1980年的测绘与2017年的测绘所得(见图9,图10)。

由此可见,时过境迁下的原住民通过生活习惯的转变,建筑的格局乃至风貌都会因此而调整,其为自然生长的结果。由此可见应当尊重传统民居的功能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发生功能的升级迭代,民居作为生活居所也需要与时俱进,其不是静止的文物,不能为了所谓的“保护”而一成不变,而应强调自然,把握尺度,追求质朴,体现人情[3]。

于是本案设计上参照“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当地独具特色的院落式形式,构建院落布局(见图11)。秉承云南民居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结合现代人对于居住建筑朝向的要求,摒弃了过去正房、厢房围绕大的中心庭院的组织方式,将大院子化小,相对均匀的分布给各户人家,既保证了户户都有独立的院落空间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朝向的均好性,符合现代商业地产的逻辑。垂直动线上也取消了每户独立的楼梯,改为一部联系二层各户的公用楼梯,更有利于促进邻里间的关系。

视线设计上围绕精神核心“丽江雪山”,塑造每一处窗里都有雪山的房子。面向景观资源方向错位拼接,尽可能拉开间距获得视野。利用面宽交错布置露台,在设置视线挡墙的同时不影响视野(见图12)。设置坡檐和温泉泡池来进行视线管理,解决上下户院子的视线窥视问题。

某种程度上功能依据生活习惯而改变所产生的迭代,正如《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技术手册》在“前言”中所描述那样:丽江古城与其他城市一样,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加以约束,也就是必须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

4 传统风貌内核与人文精神的延续

传统风貌历史厚重感和尺度上的亲和力是吸引人的,丽江民居生存于雪山之下,扎根于原野、绿水青山之间,天然的具有既朴实沉着又具灵动娇俏的特质。在造型及外貌上,丽江民居以其丰富的体形组合与悬山山墙及其飘逸洒脱的形象见长。丽江民居,重在潇洒写意,现代化的解读处理方式,更见其朴实生动的性格。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曾提出,建筑应追求它“伟大的过去,追求代代相传却被压抑了的记忆,追求黑夜中迷失了的富有魅力的神秘记忆”“追求人们向往的、祈求的、期待的和纯洁的一切事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抄袭历史样式,更不是从传统中挑挑拣拣、东拼西凑,而是从“自然的影响中发展个性”。

在塑造项目本身性格的同时,延续规划中束河古镇原始肌理,希望与部分元素性格的呼应,达到一脉相承,以现代性语言描述纳西民居特质(见图13)。古城的民居将拙朴与灵秀有机地融为一体,如外墙相对坚实,方案在创作之初,对丽江的古村落建筑山墙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多为悬山,且没有繁杂的装饰,外墙也多保留土壤本色,呈现出拙朴古雅的质感。在博风板、屋檐、悬鱼等需要点缀的位置才会集中出现一些精美的装饰,门窗、梁头的位置则通过式样的变换来彰显独特性[4]。结合其粗中带细的特点,设计首先在构图上运用大实大虚的手法与其对应,并在主要墙面的材质选择上,通过选用大量的毛石墙与夯土墙,希望保留在地材料做粗犷野趣的表达;其次在屋顶系统进行比较重点的刻画(见图14),其为水泥瓦与金属收边相结合的手法,保证原来古朴风味的基础上,细节处结合了现代的审美,屋脊上表现的更为突出,精巧的细节做法,配合金属的悬鱼。护栏的细节上通过传统勾阑的细节(如图15所示)转译使得图形样式更简洁,并通过金属的材质结合玻璃加以现代化的表达;建筑通过保留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提升了整个建筑的细腻感的手法,有实有虚,质朴中透露精致与现代。

曾经因为意识形态的屏蔽与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建筑理念的实践在丽江一直处于边缘的状态,本次设计实践正是为了将被埋没的呈现出来,将被区隔的互映起来,将未竟的承接下去。无谓的隔膜、断裂、对抗,日常的依赖、共生、生存,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迈向新的阶段。

5 结语

通过茶马束河文旅小镇的方案设计,探讨束河古镇原住民大换血的社会背景下,将本土建筑现状、现代建筑实践与丽江束河本土空间现代性需求相结合,对丽江古城“活态遗产”保护与延伸,有着深刻的探索价值,为更好的做到商业开发以及人文保护起到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活态丽江民居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丽江三朵节
民居智库
丽江的荒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