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增强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浦东新区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要求,以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为目标,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浦东新区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所谓“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就是具有全要素法律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法律服务生态系统。这一中心的建设一般与经济中心相伴生,以公正高效司法保障为后盾。作为国际经济中心,上海已具备建成国际法律服务中心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在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目标的浦东新区,全力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更具有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但立足浦东新区法律服务业的發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其他区域法律服务业发展的经验,除有待进一步形成共识外,浦东新区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仍存在法律服务业国际影响力“不够大”、高水平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不够多”、法律服务业走出去“不够广”、非诉争端解决机构国际竞争力“不够强”、法律服务业平台显示度“不够亮”等短板。
为此,建议设定如下预期目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立足辐射全国、面向全球、引领未来的战略定位,根据浦东新区发展实际,承载国家战略使命,适应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生活需求,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做大做强现有法律服务优势集聚区域,大力发展律师、仲裁、商事调解等核心领域业务尤其是涉外业务,不断提升法律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能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贡献度,促使浦东新区在国际法律服务体系中竞争力明显增强、影响力显著扩大,提升法律服务能级,增强涉外法治话语权,努力将浦东新区打造为展示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未来一段时期是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议设定下列阶段性主要目标任务:到2025年,法律服务行业全要素体系逐步成熟,涉外、高端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更加完备,法律服务生态圈逐步形成,境内外知名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浦东,初步建成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到2035年,形成以服务高度聚集、业态高度完备、市场高度开放为特色的法律服务生态圈,成为全球法律服务资源集聚高地、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高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高地。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
此外,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建设应从新区实际出发,设计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依托新区功能集聚、机构完备的优势,突出“便利” “高效” “公信力”三个关键点,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积极倡导契约精神,全力构建诚信体系,建设更加完备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工作要求,注重防范和处置涉外法律服务业相关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重点关注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的运营发展,加强指导、跟踪和研判,确保法律服务业依法依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借助“八五”普法等途径,厚植法治土壤、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重契约、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设浦东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推动。
一是建议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适应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制度供给和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浦东“立法试验田”的优势,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方面先行探索。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渠道,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将地方立法需求适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在“暂无法律规定或明确规定的领域”出台一批行政管理措施,条件成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可及时上升为地方性立法。推动促进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或行政管理措施出台,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如探索临时仲裁政策、分期分步推动税收减免、律师特许执业、促进法律服务业务跨境收支便利化等,进一步推动法律服务业发展。
二是建议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打造浦东法律服务园,构筑“一园四中心多维度”的功能布局。通过打造法律服务功能集聚园,引入司法行政、司法审判、法律服务等机构,搭建“律师+公证+仲裁+调解+司法鉴定+审判”相联通、核心法律服务要素齐备的法律服务集聚园区。园区内设置专业法律图书中心、域外法律查明中心、法律人才培训中心、法律智库中心等机构,提升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影响力和辐射力。以法律服务核心产业为对象,吸纳会计、税务、金融、审计、破产清算、知识产权代理、咨询等多个关联产业和法律科技、法律新媒体、法律软件开发等衍生产业以及消费等配套产业入驻,多产业链条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此外,设置配备一定数量的开庭场所、后勤团队、书记员等,为园区法律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保障设施和人员。
三是建议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吸引和集聚一大批通晓国内外法律的优秀人才。支持《浦东新区关于促进法律服务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实施,通过提供落户安居教育医疗保障、签证便利、高层次教育培训费用支持等方式,为引进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发展壮大涉外律师、仲裁员、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居留和出入境服务。要大力支持浦东新区法律服务业牵头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法律服务组织,并推动建立法律服务业相关人才库,如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聘任国际商事专家委员,承担案件调解、域外法查明等职责。根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探索行业协会、法律服务机构与境内外知名法学院校、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优秀从业人员在有关国际组织、专家机构等任职,深化国际法治交流合作、凝聚各国法治共识。
四是建议以机构建设为基础,吸引一批重要的国际争端解决机构入驻。近年来,上海不断强化法律基础设施建设,如逐步设立中国(上海)证券期货仲裁平台,专门处理我国资本市场产生的证券期货纠纷。建议浦东新区持续加快法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赢得主动奠定基础。支持落实《浦东新区促进商事调解若干规定》,提升商事纠纷调解的法律效力确认,加大与国际商事调解机构、仲裁机构的协作力度,健全调解、仲裁、诉讼有机衔接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平台,支持境外知名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在浦东新区设立业务机构,就国际商事争议开展仲裁业务,依法支持和保障仲裁案件当事人的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行为保全等临时措施的申请和执行,助力浦东打造一流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
五是建议以评价体系建设为引领,建立国际化法律服务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浦东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的过程中,要开展对法律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评价,展示引领区建设成果,并为未来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每年编制、发布新法律服务业发展白皮书,打造法律服务业“浦东指数”,并根据发展情况不断完善。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法律服务业的发展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做到科学、客观、公正;评价结果应当通过媒体公开发布,通过舆论监督及其他社会力量,促进涉及法律服务业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各自应有的职责,推动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六是建议强化司法保障,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审判机关是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司法保障。自贸区法庭、破产法庭、知识产权法院、海事法院等均坐落浦东,要充分发挥这一聚集优势。新区自贸区法庭要充分利用率先成立上海首个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的优势。破产法庭创新破产审判工作机制,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海事法院也推出一系列审判机制创新举措。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积极回应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营商环境建设上专业化、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需求。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在浦东新区设立国际商事法院或国际商事法庭。上海国际商事法院选址和软硬件建设应对标迪拜、伦敦、新加坡等国际最先进的成功做法,借鉴海丝中央法务区建立国际商事法庭的经验。考虑到临港新片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建议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审判工作站。通过建设国际商事法院,对接国际通行商事规则,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当前,浦东新区法院是全国受理案件数量最多、法官最多的基层法院,面对机遇和挑战,浦东新区法院也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支持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