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改良土壤、生产肥料、准备育秧……人们在“与气温赛跑”,赶在水稻播种前改造盐碱地,力争再开更多良田,打出更多粮食。
白城市下辖大安市龙沼镇的土地上泛着白色的碱花,这是吉林西部的一处盐碱地改良现场,负责改造项目的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说:“经过改造,今年这里将再添2000 公顷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大安市引进十多家盐碱地治理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盐碱地改造的“科技打擂”。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改造,每公顷水田水稻产量可达5000 公斤以上。
东北地区盐碱地改造的施工期短,从土地解冻到开始播种,只有不到三个月时间,这期间要调配土方、平整土地、挖掘沟渠、改良土壤、施用肥料等,每项工作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耽搁。“我们是在与气温赛跑,6 月前,就将开始种植。”孟宪东说。
大规模的盐碱地改造吸引了农资企业投产。在大安市一家有机硅功能肥企业,一袋袋有机硅功能肥从流水线上封装产出,被机器臂码好装车。
今年,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大安市改造盐碱地2400 公顷。2022 年11 月,公司投资建设了有机硅功能肥厂,今年计划生产3 万吨有机肥。“我们不仅每吨降低了400 多元成本,还开拓市场满足更多盐碱地改造需要。”公司副总经理董要东说。
坚持绿色种植是吉林西部很多种粮大户的原则。“我们不用土壤改良剂,坚持用江水洗碱。虽然粮食亩产不高,但是绿色食品更受市场欢迎。”大安市四棵树乡事必特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旺成说。8 年来,刘旺成改造了100 多公顷盐碱地,去年收入在70 多万元。
今年,为了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刘旺成从过去自己拌土育秧,改为采购水稻育秧基质。“育秧基质由秸秆和有机肥熟化而成,经过杀菌处理。比自己拌土出苗率更高,还减少了虫害和杂草生长。”刘旺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