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你有没有怀疑过故事的真实性呢?爱思考、敢质疑的祖翌涵读到这个故事时产生了很多疑问:凿壁真的能“借”到光,让匡衡看清书上的字吗?多大的洞能“借”到光?灯源和洞口距离多远能“借”到光?洞口的形状会影响“借”光效果吗?……
为了找到答案,祖翌涵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一起去看看吧。
一、研究过程
(一)查找资料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我通过书籍和网络查找了有关西汉时期的资料,了解到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曾对汉代建筑做过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文物复原发现,汉代存在多种多样的建筑形态,既有“联排式”的,也有“独栋式”的。匡衡住的房屋很可能是“联排式”的,所以,我制作的房屋模型是连在一起的两间房子。
(二)实验准备
我用KT板制作了房屋模型,准备了一本书,每次使用小夜灯、油灯、蜡烛3种光源分别进行实验,每个实验均开展3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 实验过程
实验一:研究洞口的尺寸对透光效果的影响
我将洞口设计为圆形,从直径2毫米的圆孔开始观察,圆孔直径依次增加1毫米,直到能看清整页纸上的文字(约500个字)。
通过实验发现,小夜灯的透光效果最好,圆孔直径为2毫米时即可看清小半页纸;圆孔直径为4毫米时可看清整页纸上的文字。油灯的透光效果较好,圆孔直径为2毫米时能看清约6个字;圆孔直径为7毫米时能看清整页纸上的文字。蜡烛的透光效果最差,圆孔直径小于4毫米时,完全看不清字;圆孔直径为8毫米时才能看清整页纸上的文字。
实验二:研究光源与洞口的距离对透光效果的影响
在第一个实验中,我将光源放在与洞口在同一水平面、距离洞口10厘米的位置。但是,匡衡的邻居并不会把光源放在洞口附近,如果光源和洞口有一定距离,那么这个距离在什么范围内,匡衡才能“借”到光呢?
我在第一个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展开探究,以透光效果最差的蜡烛为光源,从距离洞口10厘米开始平行移动光源,记录透光效果有明显变化的数据。
通过实验发现,若洞口为直径8毫米的圆孔,光源在距离洞口150厘米以内时,人们或多或少能看到书上的文字。
实验三:洞口的形状对透光效果的影响
在以上两个实验中,洞口的形状都是圆形,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在墙壁上挖出一个正圆形的小孔。如果洞口的形状不是圆形,会影响透光效果吗?
我用3D材料打印了6张黑色不透光的卡片,在卡片上分别挖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菱形、梯形6种形状的洞口,洞口面积与直径为8毫米的圆孔相当,约为50.24平方毫米,并在房屋模型上挖出一个较大的圆孔,将卡片依次盖在圆孔上,以蜡烛作为光源,放在平行于洞口150厘米的位置,观察不同的洞口形状对透光效果的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洞口的形状会影响透光效果,其中,三角形、椭圆形的透光效果最好。
二、研究结论
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可信度很高。当匡衡凿的墙壁是和邻居家相邻的公共墙壁时,只要光源距离洞口不超过150厘米,洞口面积不小于50.24平方毫米,匡衡或多或少能看清一些文字。
三、研究收获
我原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然而,当我真正开展探究后,新问题接踵而至。为此,我多次修改设计图、改进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多次实验。我研究的问题很小,真正的科学家在开展研究时遇到的困难更多、风险更大,而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实在令人敬佩!
教师点评
祖翌涵同学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富有质疑精神,并且能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实验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比如,现实生活中,光源与洞口不一定会在同一水平面上,光源和洞口垂直高度的改变是否会影响透光效果呢?这一点有待探究。另外,祖翌涵使用了多种光源进行实验,油灯和蜡烛在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建议通过改进现代照明装置来模拟不同光源的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