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旧铺

2023-09-21 02:30陆文婷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2期
关键词:糖豆南门汤面

陆文婷

我打小在南门街长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门街东侧多为民居,三拐四拐,是一家家平房院落,白墙黑瓦,寂落宁和。

老街不宽,铺着石板路,但已足够自行车穿梭其间。清晨,挎提篮的大妈们不疾不徐地步行去北街口的菜场买菜,遇见熟人常要在白墙木栅门的店铺前聊上会儿。待天光开蒙,沿街店铺陆续支起木窗,展开褐色木门。店铺卖些家用的蜡烛针线、生食面点、烟酒零嘴等,或做些铜铁锡皮器具、手扎甘蔗穗扫帚等传统手工艺品。

印象中,那个门面最大的杂货店光线昏暗,遇着阴雨天便觉黑咕隆咚,人窝在里头也看不分明。待到打烊时分,店家会用长木板逐条镶嵌在两条泛着晦暗色泽的木质门槛缝隙间。那细碎的话语声,即便仔细聆听也难以辨认,趁着越来越狭小的门缝间隙逃出来,蒙着神秘气息。放学归家的孩子三三两两结伴回家,没太多地方闲逛。遇到大雨,没带伞的孩子便蹲在街边小铺的黑瓦屋檐下,看屋檐淌下的雨水从泛白的天空中银链似的落向发白的石子路面。

这些泛着温润光影的场景,斑驳得有如时断时续的梦,而最清晰的始终是那些记忆中的人与事。

外婆时常将家中院落里种的井梨子、攒的鸡蛋在南门街上的收购站换成钱,在南门街中央的那家大杂货铺中,给我捎回装有玻璃吹制玩偶的彩色糖豆。糖豆很甜,可我更中意那装着的小玩偶,有时仅是一只玻璃小公鸡,身白冠红,朱红尖嘴,却吹制得极为精巧。外婆常嘱咐我:“阿囡在家乖,关好门,等阿婆带么么(方言,东西)回来。”我就很乖地在家中玩耍,等待那糖豆。院中找昆虫,用叶子玩儿小人家家。有一次,钻进罩着蚊帐的三面围栏雕花大木床里睡着了,直到听见有人急呼我的小名。醒来喊阿婆时,她已寻了许久,急红着脸说:“看见门关着,人却找不到,真是让人着急!”

在南門街东南拐角处,有一家杂货店。我时常拿着一毛钱去买山楂片,然后一片一片分送入嘴中,让它慢慢变软,溢出山楂的酸甜。圆圆的粉色“大大泡泡糖”卷也很受欢迎,上面印着卡通男孩儿的笑脸。孩子们喜欢这长条状的泡泡糖,相互间比着谁吹的泡泡最大,谁吹出的泡泡层数最多。吃完后,还用盒子装彩色玻璃弹珠。

街上也有早点铺子,卖些大饼、油条、糍饭糕之类的。自己很少买早点,因为家人总会起早做好早餐,多半是各种浇头的面条、喷香饱满的米粥,以及土灶上烙的松软面饼。遇上节日,还有粽子、夏至粥、糯米团等应景美味,虽只是些家常点心,但不时变换着花样,让我吃得饱香。但每逢周末,外公常带我去当地有名的兴业楼吃汤包。

楼阁似的古朴店铺门前有着弯曲的九曲桥,店家的肉包汤汁儿多,一不留神便会顺着手腕往下流,外公总让我先咬上一口,吸那鲜美的肉汁。我则更偏爱内侧沾着肉汁的包子皮,肉馅便一团塞给外公。

印象中最深的,还是老街上那热气腾腾的羊肉面,最知名的当属南门街上的“孟家羊肉面馆”。孟家店面不大,寒风凛凛的冬日,一入店,白白的热气裹挟着羊肉和蒜叶的香气扑面而来。店外的人戴手套、身着大衣,店内却热得直想脱外套。大锅灶就在门口,师傅麻利地放入面条,在翻滚的汤面中搅动几下就盛在一个个装有羊肉汤的面碗中—撒上蒜叶,这是羊汤面;放入现切羊肉,则是羊肉面。每年隆冬时节,外公总会赶早骑着“老坦克”带我去那儿吃面。由于素来不喜羊肉的膻味,且羊汤面更便宜些,能给外公省钱,我便每次嚷嚷只吃没有羊肉的羊汤面,但外公会将自己碗中的羊肉夹进我的碗里。

小时候,这样的饮食店本就不多,在店里吃面更易撞见熟人,彼此熟识的相互请客便成为家常便饭。外公人缘好,向他招呼的人多,临走时顺带替我们买单的事儿也时常发生。

那是冬季最让人惦念的地方。虽然面店早已变换地址,但我仍时时怀念坐在那表面擦得发白的大长木桌前,和外公一同吃面的温暖……

猜你喜欢
糖豆南门汤面
南门立木
浓情一碗咸汤面
浓情一碗咸汤面
糖豆?辣椒!
拉拉勾,吃糖豆
哎哎,谁动了我的糖豆豆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不能吃的“糖豆儿”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的校舍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