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彪,陈勇勇,徐 鑫
(桂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关公文化承载着我国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宗教内涵,作为影响广泛的“活”文化,它从来没有凝固在文字或传说中,而是在流变过程中逐步脱离关羽这一人物载体,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超级符号”。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学者对关公文化的研究整体呈现溯源——传承——传播三个阶段:(1)探索关公信仰的产生及演变,从历史角度筑牢理论根基;(2)分析关公文化的现代意义,从现实角度对其进行传承、发展;(3)探究关公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国内外传播路径,从创新角度寻求传播路径[2]。当下,相关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趋势,如李光耀等从个案视角对关公文化在解州关帝庙景区中的应用进行分析[3],王俊俊等探讨关公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思路[4],孔令杰探析解州关帝庙石刻图案追根溯源[5]等。基于其美学特征从宏观视角探讨关公文化设计应用的研究较少,且以个案探析为主。本研究基于关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梳理其美学特征,尝试从美学视角探析关公文化要素、特点及符号,从而提出关公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旨在为其传承与创新应用提供参考,进而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关羽自记载以来,被儒、释、道三教封为神祇,被历代朝廷尊为“帝”或“圣人”。无论是宗教还是朝廷,关羽都备受尊崇。关公文化“忠、义、仁、勇”的价值观对我国社会发展持续影响,见证了数千年来传统价值体系的构建历程。文化形态史观认为,任何文化均有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阶段。但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木本花”经久不衰,若善用培植,可以无限地延长生命,不断散发生机[6]。结合关公文化的历史,本研究将其演变过程归纳为“萌芽——发展——衍生”三个阶段,并尝试探析各阶段所呈现出的文化之美。
《三国志》是形成关公文化的基础。西晋陈寿记载关羽的重要事件使关公文化自此生根,其后在佛教“中土化”的推动下,关公文化雏形初现。早期历史典籍《三国志》中有“斩杀颜良、辞曹归汉、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关羽故事情节的描写,后人便根据典籍情节“想象”关羽初期的忠义、勇武,并以此虚构出关羽模糊的凡人英雄形象;据唐代董侹《贞元重建庙记》记载,南朝时期湖北当阳的玉泉寺将关公供奉为护持佛法的“伽蓝菩萨”,关羽形象逐渐进入佛教寺庙。《三国志》正史形象的确立以及隋唐时期宗教的力量,促进了关公文化的萌芽,关公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并通过民间“俗讲”“水戏”以及赞颂诗文等形式进行传播。北宋时期,关公被宋徽宗正式纳入道教,授予“崇宁真君”,并追封其为“忠惠公”;其后明神宗将其封为“关圣帝君”。千年以来在众多社会阶层的需求和参与下,关羽早期模糊的义勇英雄形象逐渐上升为法力无边、佛道共融的宗教神灵,实现了关公的形象美塑造,关公文化大致形成。此后各地的关帝庙、塑像等逐渐兴起,例如运城关公故里祖祠、皇家侍奉的武成王从将等。
《三国演义》是关公文化发展成熟的标志。这一阶段以关公“忠、义、仁、智、勇”为内涵的文化体系逐渐完善,并深入至教育等领域。自此关公文化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念,其深入社会各阶层,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下对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其文化表象既有庙宇、雕塑等具象形式,也有深入人心的义勇精神和严谨的社会制度;既有统治者及三教的推崇,也有民间的崇拜与诗文的赞颂。特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仅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关公故事,而且结合时代主流思想和自身理解进行了大胆艺术处理,让关公形象和精神内涵更加通俗化,加上民间戏曲盛行和民间信仰推崇,更加速了关公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关公文化体系。关公文化丰富的内涵、广泛的影响、顽强的生命力,使其逐渐发展成一种可以比肩文庙孔子的特殊文化。
从庇护之神到中华民族的符号。深入国人骨髓的关公文化在华夏大地千年变革之中几经辗转,在“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人口大迁徙过程中被当作庇护神,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这使得关公文化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海外华人“寻根”热潮的影响,民众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关公文化再次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时代召唤,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得以复兴,并与新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了价值衍生的跨越发展,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综上所述,关公文化“萌芽——发展——衍生”的路径清晰可见,其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也蕴含着独特的“形象美、内涵美、价值美”特征:早期关羽形象在文学作品及民间流传中深入人心,从文字描述中初步建立虚幻的义、勇形象美;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下,关公文化内涵逐步成熟完善,并深入到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从形象美到内涵美的转化;近代以来历经衰落与重拾,关公文化从庇护之神到民族之根,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价值美。
关公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文化符号,早已超越了时空局限。其在流变过程中形成了辨识度较高的形象美、内涵美、价值美,可基于此挖掘关公文化美学要素、探析美学特征、提取文化符号,从现代设计学视角对其文化“基因”密码进行解构分析,并在实践中通过设计手段,对关公文化美学特征进行传递、延续、升华。
基于关公文化美学特征梳理关公文化元素(表1)发现:形象元素是历史上各行业艺人对关公的具象塑造,包括关公像、关公文学作品等,大多是对关公文字记载的想象,具体表现在材料、造型、色彩、画作、工艺等方面。例如世界各地关公庙宇中的关公圣像、雕塑,以关公为素材的画作以及衍生工艺品等;内涵元素是指关公“忠、义、仁、智、勇”等内容的凝练,具体表现在关公信仰、文化节日、文创产品等内容;价值元素主要指关公文化体系在不同时代和领域的衍生应用,如在庙宇、祭祀、庙会、戏曲、商业、教育等领域衍生出的相应文化分支体系。具体表现为关公文化节以及进行的各种节庆活动及祭祀流程、戏曲中关羽角色的表演体系等。
表1 关公文化元素
形象独特,寓意考究。关公文化在千年的嬗变过程中,通过民间艺人的形象塑造,逐渐形成以“枣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美长髯、绿战袍、青龙偃月刀”为主的形象,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形成了独特的外貌和装饰特征。匠人根据传说故事的形象描述对关公形态进行了各种寓意的塑造,包括坐像、立像、骑马像,每种造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作为“文财神”的关公单人坐像,或是端坐,或是手捧《春秋》坐像。
工艺精美,取材方便。古代艺人通过长期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关公造像所特有的制作工艺技法。主要包括雕塑、石刻、木刻、绘画、剪纸、年画、茶宠、工艺品等内容,其工艺造像手法精致,既满足了历代先民对关公文化的精神寄托,又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随着历史的推进,以雕塑为主的造像艺术逐渐成为主流,取材多为日常生活所常见的石、木、土、玉、纸等,多种材料的雕刻表现丰富了关公形象,促进了关公文化的传播。
表现生动,纹样丰富。关公文化工艺作品构图形式不仅表达特定的伦理思想,也遵循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其内容大多以关公肖像造型为主,结合其生平事迹及传说故事进行艺术创作,其作品表现生动,技法多样。比如木刻版画集绘、刻、印于一体,其中不同寓意的作品其服饰纹样元素丰富。例如清代杨家埠摹古线刻版年画《关公夜读春秋》中的关公服饰就有四爪正团龙纹、兽纹、锁锦纹、祥云纹、海水江崖纹等吉祥纹样。
构图饱满,色彩协调。“满构图”的关公艺术作品寓意着“无缺”,即追求完美,这也是儒家的德性圆满、佛家的圆满光明、道家的至乐观的追求。其色彩运用的象征意义极强,其中以“红、黄、蓝、白、黑”为主色的作品多对应五行,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以“红、黄、蓝、绿、紫”为主色的作品多用于祭祀、庙会等文化活动。作为影响广泛的关公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大众审美艺术,更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诉求。
符号的提取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观察理解后,抓取事物的标志性特征,并对其进行形象取舍和描摹的过程。通过形象、形态、纹样等对关公文化要素的线性图案、色彩进行抽象化符号提取,示例如表2。从其头像中提取辨识度较高的“丹凤眼、卧蚕眉、美长髯”以及以红色、黑色等形象符号;在发展流变过程中,人们根据时代需要衍生出不同形态的关公造像,并赋予其丰富的寓意,实现了多种形态下关公文化内涵的衍生。例如,立刀镇宅关公彰显肃穆,置于中堂,骑马关公寓意“马到功成”,用于祝福等。在不同造型关公形态的艺术作品中提取色彩符号;关公造像艺术作品中还包括造型丰富的传统纹样。从石刻、壁画、绘画形象的着装看,其服饰纹样包括龙纹、锁锦纹、祥云、海水纹、江涯纹等传统纹样,丰富的纹样寓意与关公的多种形态共同衍生出关公文化的神韵与内涵。提取其抽象的线性和色彩作为其美学符号,为传承和创新关公文化内涵做符号储备。
表2 元素符号提取
具象设计属于一种直接描摹实物的设计手法,是对关公形象的写实性应用,即采用具象直白的方法,将关公完整或局部的形象直接应用于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等设计上。在插画、海报人物等平面设计中应用关公文化视觉要素,对关公人物形象的造型、色彩和线条进行变化、分解与重组,以此实现二维平面设计。在平面应用的基础上增加材质、工艺技术等,以立体空间塑造的形式实现三维立体设计。例如,某提刀战袍的关公像,生动地刻画了关公震慑四方的公平、正义形象。多维应用则融合数字技术、媒体技术、舞台艺术等手段实现叙事性、动态化的综合艺术表达,其表现形式包括戏曲、动画、影视剧、情景剧以及互动性沉浸式游戏等。关公文化的具象设计适用于多种维度的转换,如图1中的关公设计作品,经历了初步具象设计,可通过水墨颜料等或电脑软件等进行平面设计应用,若尝试利用多种材质,以雕塑、三维模型等形式进行写实,可实现其立体设计应用。在此基础上构思剧本塑造关公叙事性动态,结合灯光、互动、数字技术等进行写实,可实现关公文化的多维应用。
图1 具象设计案例(来源自绘)
从设计符号学看,符号的种类与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态,有具象与抽象符号、实物与精神符号之分等[7],其意义是以部分标志性特征指代整体。内涵丰富的关公文化体系中,“枣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美长髯、绿战袍、青龙偃月刀”等标志性符号应用广泛[8]。符号化设计使关公文化实现了从早期文字描述的虚幻形象,到由色彩和图形直观塑造形象的跨越。现代设计中,关公的标志性符号通常结合设计对象的外观、材料与技术工艺,并融入到作品的造型或装饰上,使符号成为连接关公文化与使用者记忆的桥梁,以点带面地触发人们对文化整体记忆的联想,实现延续“意”的效果。将关公脸谱的丹凤眼、卧蚕眉、美长髯采用枣红色表现为简洁的图案形象,并以此为基础素材采用直接、打散重组等方式,结合实木材质意象化地表现于主题家具设计上(图2),既保持了文化特征又实现作品创新,运用符号达到了隐喻或暗示主题的目的[9]。
图2 关公文化的符号化设计案例
关公文化的衍生设计是其传统内涵的升华。从宏观角度看,关公文化是“忠、义、仁、智、勇”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爱国、敬业、诚信、勇敢”的传统美德的象征符号。历史上的关公被视为忠诚、勇敢和正直的典范,现代的关公文化则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木本花”,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引领了全球华人同祖同根的文化认同。从微观角度看,在传统庙会等节庆活动中,从空间场景到钥匙扣纪念品都是关公文化的衍生。综合来看,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包括普世价值与群体价值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时代价值(表3)[10]。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湖北当阳关公文化旅游城,具备文化、旅游、休闲、教育等功能,是关公文化与现代教育、经济、旅游等的完美结合[11],也是基于关公文化时代价值的衍生设计。
表3 关公文化的衍生传播
从忠诚正直的凡人英雄到比肩文庙孔子的武圣关公,关公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其产生、发展和衍生的过程中展示出特有的形象美、内涵美和价值美。从关公文化美学维度进行要素梳理,探析美学特征和符号,归纳设计方法,对于其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发现,关公人物独特的“枣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美长髯、绿战袍、青龙偃月刀”等固有形象,连接着其“忠、义、仁、智、勇”的精神内涵。通过对关公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还可以为当代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借鉴。